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领域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及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各教育阶段对所学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现,每个学科都有着针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其良好的政治素养与心理品质。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展开探索,旨在提高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32-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时代浪潮下,“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重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极其必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重视度不足。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名学生应具备的、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自觉形成的一种综合素养,是可以满足其自身发展和步入社会所必需的优良品质和重要技能[1]。学生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如具备文化素养、科学理念、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能力
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人存在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品格。例如,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生活;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或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营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充当引导者角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从而逐渐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式。
2.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理解教材反映的教育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指引,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如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对中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科学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其实践创新精神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公共参与素养,即让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具备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建立在知识水平和个人情怀基础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而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以生为本。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公共参与感,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还能培养其实践创新精神。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路径
1.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较为特殊,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中的相关设定和思想内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方面,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信念与坚定的政治立场。因此,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兼具着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关心国家政策和方针,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更能信服。
2.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新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延伸。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不安全、不健康现象,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群青少年因为贩卖和吸食毒品、误入传销组织、非法赌博等事件被判刑,让父母痛苦不堪、他们自己也后悔不已。学生观看这段视频时,不仅流露出惊讶和悲伤的情绪,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认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抵制不良诱惑。这样,学生在感悟中明白了价值选择应坚持的底线与原则,而这种感悟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体现。
3.重视情景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当前很多初中生没有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把它当成“副科”来对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体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察人生、认识世界。
例如,在活动型探究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培养合理的消费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怎样消费才是合理的,并分析平时的消费情况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讨论引出话题,教师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亲身实践“做一个月的家庭理财师”,让学生参与家庭的消费规划活动,每星期结算一次账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父母赚钱不易,进而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节约意识。
结 语
想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探索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打造高效活力课堂,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这些培养路径和策略都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參考文献]
曾丽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成功:教育,2018(11):91.
作者简介:瞿红美(1974.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6-0032-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时代浪潮下,“核心素养”一词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中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感,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重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极其必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培养重视度不足。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处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重视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名学生应具备的、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自觉形成的一种综合素养,是可以满足其自身发展和步入社会所必需的优良品质和重要技能[1]。学生只有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成为一名多方面、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如具备文化素养、科学理念、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能力
人类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是人存在于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品格。例如,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生活;也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或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营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充当引导者角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强对自己的认识,从而逐渐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理念和方式。
2.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理解教材反映的教育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指引,因此,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包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如人教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对中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崇尚科学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师通过可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其实践创新精神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公共参与素养,即让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学生具备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建立在知识水平和个人情怀基础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而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以生为本。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公共参与感,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还能培养其实践创新精神。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路径
1.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较为特殊,一方面,教师通过课程中的相关设定和思想内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方面,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信念与坚定的政治立场。因此,培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兼具着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这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关心国家政策和方针,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更能信服。
2.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模式的创新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新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样化的延伸。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一课时,为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不安全、不健康现象,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群青少年因为贩卖和吸食毒品、误入传销组织、非法赌博等事件被判刑,让父母痛苦不堪、他们自己也后悔不已。学生观看这段视频时,不仅流露出惊讶和悲伤的情绪,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认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抵制不良诱惑。这样,学生在感悟中明白了价值选择应坚持的底线与原则,而这种感悟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体现。
3.重视情景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布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当前很多初中生没有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把它当成“副科”来对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体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察人生、认识世界。
例如,在活动型探究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培养合理的消费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讨怎样消费才是合理的,并分析平时的消费情况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讨论引出话题,教师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就让学生亲身实践“做一个月的家庭理财师”,让学生参与家庭的消费规划活动,每星期结算一次账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父母赚钱不易,进而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养成节约意识。
结 语
想要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探索学习,创新教学模式和理念,打造高效活力课堂,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这些培养路径和策略都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从而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參考文献]
曾丽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成功:教育,2018(11):91.
作者简介:瞿红美(1974.8—),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