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如何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育人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有了新的发展,所具有的育人客观优势也逐步凸显。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有机结合红色文化育人的四个主要阵地,着力构建“思政课堂”主渠道、充分利用“校园活动”新渠道、全力筑牢 “实践基地”主阵地、逐步把握“网络平台”新课堂,更好地开展红色育人实践工作。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实践路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17-03
  红色文化是由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共同书写而成的先进文化,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在新时代仍然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鲜活教材[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想育人工作的优秀载体,通过英雄事迹、革命遗址等内容,使得青年学子能够在瞻仰、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丰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完整奋斗史。建党之初,红色文化象征着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梦想。据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1921年建党伊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这些革命烈士在战争时期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前仆后继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用鲜血淌出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红色文化象征着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梦想,中国逐步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全国之力发展农业、工业、新兴产业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实力排到了世界第二位,不仅让人民吃饱了,还让人民吃好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色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象征着新时代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和国家的历史见证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深入学习党史国史,补足精神之钙,提升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更真切地认识到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从而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念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除了带来物质层面的便利外,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冲击,西方国家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开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青年学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在校园内频现。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以它特有的形式,直接将当代学子置身于革命年代,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段战斗故事、每一位英雄事迹都汇聚着值得歌颂的伟大情怀与价值选择,这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追求很容易使青年学子深受震撼,有利于帮助他们坚定意志,提升思想深度,确立自身正确的价值追求。
  (三)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下开展的主要形式仍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授课讲解起到思想育人的目的,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师的授课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使得学生培育效果参差不齐。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遗址、红色景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文化带来的洗礼,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培育效果。
  二、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客观优势
  高职院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育人实践早有先例,相较于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本地内容更具有地理、人物、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客观优势。
  首先,全国各个省份都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对高职院校而言,本地红色基地从地理位置上更近,无论是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学习还是邀请红色基地的管理人员来校进行讲学,都更加便利,也容易将红色基地的教学实践延续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其次,每个省份、每个地区、每个县也基本都有各自的革命英雄、抗战老前辈,但是很多革命英雄并未对家人提及过往的功勋,就像张富清老同志一样,一辈子深藏功与名,用一生坚守初心。因此,发现本地的红色英雄并将其列为学习的榜样,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从身边人身上吸取到这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容易产生共鸣,向老同志学习。
  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实现路径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3]。要想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发挥它的时代价值,起到思政育人的目的,着力丰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育人工程的实践路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四个主要阵地,促进“思政课堂”“校园活动”“實践基地”“网络平台”等阵地的相互融合。
  (一)着力构建“思政课堂”主渠道
  构建“思政课堂”主阵地,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编订有校本特色的红色育人教材,开设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育人课程,结合选修课、红色文化讲座等模式,给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扩展学习的平台;其次,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考核,并针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加深教师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选取优秀的教师进行一线授课,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布置一些红色文化相关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吸收为主动研究,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活动”新渠道
  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实现育人功能,必须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环境育人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发掘本地的英雄人物、英勇事迹,尤其是一些校史上出现的英雄人物,打造校园红色育人“硬环境”;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广播、展板等形式,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开展红色文化专题广播,讲述一些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或者播放一些奋发向上的红色歌曲,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收到红色信息,打造校园红色育人“软环境”。文化育人要善于利用每年的入党仪式、开学典礼、五四晚会、新年晚会、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如编排红色文化剧、红歌比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观看红色革命电影等。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校园活动这个育人新渠道,发挥育人功能。
  (三)全力筑牢“实践基地”主阵地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地合作”,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实践育人基地,充分发挥“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推进红色教育长效发展。“走出去”是指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一些在校表现优异的学生前往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4]。“引进来”是指高职院校要定期邀请一些本土的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在校内开设讲座、学术报告会、论坛等,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将本土的红色英雄人物或者他们的后辈请进校园,现身说法,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讲述那段岁月的不易;与其他高职院校通力合作,尤其是与外省有红色文化资源的院校合作,学习并引进他们先进的育人经验。
  (四)逐步把握“网络平台”新课堂
  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校生多为“00后”,“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作为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生存’特质,他们‘无人不网、无事不网、无时不网’”[5]。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网络平台的育人作用,逐步使其成为红色育人的新课堂。第一,“走心”,打造高质量的网络平台,不断创造具有历史厚度、思想高度的宣传内容,建立本校红色文化研究微博、微信公众号,增设交流板块,供学生们各抒己见,尤其是对于一些热点话题,在第一时间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必要时开展专题讲座;第二,“创新”,和以往千篇一律的故事讲解视频区分开来,利用微电影、微小说等形式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为红色文化资源傳播开拓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胡建兰.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及提升路径[J]. 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09):32-39.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3] 田心铭. 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 红旗文稿,2018(19):4-7.
  [4] 徐京跃. 习近平到韶山[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03-24(04).
  [5] 王春霞.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2-135.
  (荐稿人:赵姗,郑州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面对经费不足与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不断增加的现实矛盾和压力,高校图书馆需要进一步聚焦文献信息资源绩效管理,提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以支撑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文章基于“三角协调模型”,提出文献信息资源绩效管理质量、效率和效益三大发展路径,构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绩效管理结构框架,并分析了其特点和意义。同时,从应用价值、理论与方法、关键过程与制度体系、支撑平台与数据需求以及实践与案例五方面构建了文献信息资源绩效管理内容体系。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本文从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经过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联系,探寻“高校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新的科研管理模式的建立--即将企业中的新型管理模式“移植”到高校科研管理实际工作中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采用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漏斗模型,借助用户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获得收入、推荐传播五个指标,对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三个平台的短视频运营体系和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新型媒体平台给图书馆服务延伸带来的启示。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出,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正式进入2.0阶段。教育信息化2.0的基础是“数据”,但目前省级教育大数据平台依然存在顶层设计不到位技术应用不规范、智能化应用不够等问题。省级教育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关键就是在保持已有教育数据投入的基础上,从数据协同、数据精细、数据开放三个层面创新,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在建设思路上,平台要从需求、问题和目标三个导向出发,按照从“能用”到“好用”迭代推进,以省内应用为要点,突出本地教育特色。在实施策略上,平台应该以数据仓库为中心整合省内教育资源和教育各
学术热情是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根据魏斯曼的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理论模型,认为博士生学术热情的变化是个体、导师和组织三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基于《Nature》杂志2019年针对全球6812名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从读博动机、师生关系和院系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博士生学术热情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读博动机对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影响,秉持学术动机的博士生更容易维持或提升学术热情;第二,不同师生关系下的博士生学术热情具有显著差异,师生关系愈和谐愈能维持或提升博士生的学术热情
摘 要: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对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和建设,能够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多样性,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水平。本文从高校社团功能特征入手,采用实证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社团做了类型划分,探讨了其功能表现形式和具体作用。当前,社团文化建设加强了高校管理育人的能力;多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和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摘 要: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双创”人才,创业教育成为大学育才的重要教育内容,围绕相关内容进行管理,旨在推动创业教育活动科学发展。如何做好创业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需要大学院校探讨与解决的育才问题之一。项目管理理念作为利于教育管理的思想观念,值得在创业教育中应用与发展,有助于从思想上解决育才问题。本文通过探析项目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方略,以期提升大学院校“双创”人才培育水平。  关键词:
水彩史论课程以长期绘画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水彩微观史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手绘与口述等能力,通过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和由内而外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来开展多维教学探索,以引导学生完成对艺术作品从感性欣赏到综合鉴定再到深入分析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通过对水彩画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来撬动庞大的绘画理论体系,专攻微量而精华的部分,直接切入水彩领域必要的、关键的技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其教学投入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问题。教师本科教学工作投入既包括客观教学工作量上的投入,也包括课外自主性教学工作的投入。本研究以湖北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为例,主要从教师个人资源分配的角度,考察了不同个体特征教师在备课、课时量等课堂教学工作的投入情况,以及课外学生交流答疑、教学交流讨论和教学研究等课外自主性教学工作的投入情况。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量整体适中、备课时间较为充分,但在课外自主性教学工作投入中存在结构性不足等问题。
面对基础设施公司、跨国公司等主体,继续将其视为私主体已不能完整归纳其性质,亦无法有效规制其行为。本文从相关主体法律行为的特质出发,将此类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民事主体进行了区分,在尊重公法规定的基础上,尝试论证宪法基本权利条款与国际法人权规则调整私主体法律行为的可能性,从而为基础设施公司、跨国公司等特殊主体法律行为的规制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工具,以加强对人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