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防暑妙招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anliu_b06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农历六月开始,很多地方都出现高温天气。北京城也是骄阳似火,暑气炎炎。在清代,皇家贵胄是如何防暑消夏的呢?
  皇宫建筑在建造、装修上早就考虑到了防暑功能。宫里建筑的北房一般来说是前廊后厦,冬暖夏凉。北京的夏季早晨与晚上都是比较凉的,一般来说上午九点钟以后,暑气才会逐渐上来。这时,太监宫女们把每间屋子廊檐下的大竹帘(又称堂帘)支窗放下来,阻挡热气。这堂帘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皇宫防暑消夏的重要措施之一。
  皇宫还采冰储冰,藏冰消夏。清朝皇室有专门的冰窖,是处于皇城内北海东墙外的“御用监”冰窖,这个冰窖在明代皇室就开始使用了。此外,还有一些是为王府贵族以及官衙服务的冰窖,简称“官窖”,它们多数是由砖石砌就、内部为拱形的地下冰窖,与皇家冰窖相比,要简易很多。《大清会典》记载清朝北京城共有 “官窖” 十八座。
  有了冰后,皇室怎么用来降温呢?其实,细心的参观者在故宫里也许见过一种木制、锡里、外面有铜箍,高约一尺五寸,两尺见方,下面有个尺来高木座的桶,这个桶上还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子,它叫作“冰桶”。高温天热时,就把冰窖里取出来的冰块置入冰桶放在室内,冷气自孔洞缕缕而出,降温效果很好。
  清代内务府档案有这样的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二十五日,郎中保德奉旨:着做风扇一座,钦此。”四天后,保德把风扇进献给了皇上,这个风扇的模样是:“楠木架铁信风扇一架,上安小羽扇六把。”雍正皇帝可能觉得做得不错,对风扇的制作还提出了“宝贵”的设计意见:“再做一份,架子矮着些,安大些的羽扇。再将葵黄纱风扇,做一份。”六月初六,按照皇帝旨意改进的风扇就进献了上去,皇帝很满意。
  风扇用了没两天,雍正皇帝又提出了新的设计想法,又下圣旨:“尔等做的风扇甚好,朕想人在屋内推扇,天气暑热,气味不好。不如将后檐墙拆开,绳子从床下透出墙外转动做一架……再做一架放在西暖阁门北边,绳子从槅断门内透出。”在皇帝的智力推动下,中国式的风扇由手转的“推扇”向“拉扇”进步了。“于七月初五做得拉绳风扇二架,总管张起麟进呈讫。”
  乾隆九年,乾隆皇帝作了首《水木明瑟》词,前序如此写:“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转风扇,泠泠瑟瑟,非丝非竹,天籁遥闻,林光愈生净绿。”这个由西方技术用流水做动力的风扇,比雍正时的风扇又进了一步,而且还很雅致优美,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除以上避暑措施之外,帝王家眷也热衷找个凉快地儿避暑。每逢高温来临之前,皇帝就带着喜欢的家眷臣子浩浩荡荡地去避暑了。康熙喜欢在西苑、南苑和西郊畅春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处避暑。雍正则長期在圆明园过夏天。乾隆则是夏天有祭祀与典礼时才回紫禁城,事毕,再回到凉爽开阔的圆明园。1895年后,慈禧喜欢把颐和园当作消夏游乐之地。因为这些处于北京城西郊的诸多皇家园林,景色优美,设置精当华丽,当然要比高墙大内的紫禁城要凉爽、透气、舒服、安逸得多。
  再说皇家还有其它的防暑措施,就是叫内务府造办处按照所谓的宫廷秘方造一些防暑药,俗称“锭子药”,主要有:盐水锭、蟾酥锭、避暑香珠等等,可以随身携带。比如那避暑香珠可以挂在衣襟上或者是戴在手上,既可安神定性、防暑降温,也是一种很时尚的装饰,皇宫里的人都很喜欢。
其他文献
今年3月,26岁的英国亿万富翁休·格罗夫纳 (Hugh Grosvenor)正式公布恋情。他和女友哈丽特·汤姆林森(Harriet Tomlinson)是英国艾丽斯密尔学院的同学。  换个有历史感的讲述方式,应该这样:第七代威斯敏斯特公爵休·格罗夫纳拍拖了。去年夏天,休的父亲、第六代威斯敏斯特公爵杰拉德·格罗夫纳突发心脏病去世,休随即继承了93亿英镑财产,一跃成为英国第三、世界第68位富豪,其中包
期刊
民国时期,新文学与市民小报曾势同水火,但最终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其中过程颇有意思。  从传统道德的观点看来,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的使命,而市民文学,则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现代文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市民文学走出了边缘,大放异彩。到了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学猛烈抨击大肆泛滥的市民文学,市民文学遭到重创,新文学占据了文坛的制高点,居于正统的地位。  民国时期的小报,
期刊
在朝暮这个成语背后,隱藏着秦楚两国几百年间的纠缠。既是缔结姻缘的盟友,也是生死存亡的敌手。朝秦暮楚发生地的几个版本  在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和陕西省平利县长安乡的交界处,有一个名为关垭子的古战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古战场靠近陕西一侧,一块黑色的石碑上,刻着“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关垭界墙”,系陕西省平利县人民政府所立。古战场湖北一侧,也同样立有相应的石碑,湖北省竹溪县人
期刊
民国时吉林省农安县药店的幌子,一个立着的大药葫芦。  葫芦是中国人最早栽培的植物之一,中国 古籍中称为“瓠”“匏”“壶”等。考 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葫芦皮,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葫芦及种子。进入文明 社会后,文献中有关葫芦的记载不绝于书。据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 (篇)。在中国文化中,葫芦与神话传说、宗教、 文学
期刊
稍加梳理,我们发现东山让人骄傲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而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廓象,正依托这样的历史而生成,一切关于对“成都东进”战略的历史谜题,到此迎刃而解。果说成都平原密布的水系是大地母亲的乳汁,那么,横亘在成都平原东西两廊的龙门山系和龙泉山系就是大地母亲宽广而温柔的胸怀,将成都平原紧紧地拥在怀里。  从卫星图上看,龙泉山像一条幽深的峡谷,因为海拔较低,没有终年积雪的可能,所以这条蜿蜒狭长的山廊
期刊
成都东面,是一片浅丘低山区,俗称“东山”。古代因在都江堰灌区之外,农业相对欠发达,相对成都平原经济和人文水平较低。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成都绝大部分时间是四川的中心城市,而东山地区始终处于  “次畿”地位,依托成都的發展而发展。当今日成都加快东进步伐,东山注定再次进入我们视线。回眸东山,细细品读,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
期刊
在文艺复兴时期,身心和谐、各种官能达到均衡的发展的人群中,莱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个惊人的代表。  达·芬奇于1452年生于翡冷翠(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城中,那个城的名字就是他的姓——芬奇(Vinci)。他的父亲是城中的画吏。莱奥纳多最初进了当时的名雕刻家委罗基奥的工作室。  迄1483年他31岁时为止,达·芬奇一直住在翡冷翠。以后他到米兰大公府中服务,直到1499年方才他去。这16年是达·
期刊
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真有绯闻吗?我觉得那是史学家给编排出来的,只为将杨贵妃演绎为祸国红颜,以达到史鉴后人的效果。  话说大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励精图治,承继唐室几代余泽,大唐天下繁荣昌盛,真个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稻米流脂粟米白,天下仓廪俱丰实”。但到后期,在朝内,他迷恋杨贵妃,宠信杨国忠;在边关,他信任胡将安禄山,将大唐精锐兵马放心交其统领。繁华的盛世表象之下,暗流涌动,一场塌天大祸
期刊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尚书禹贡》)当岷山融雪化为沱江,一路切开龙泉山脉东进汇入长江,正好暗合了目下威都翻越龙泉山的东进序曲。  五凤古镇  我无数次见过生养过我母亲的沱江,但沱江冲进我身体,在离我心脏最近的骨架上布道,让我产生哲学般强烈感受的,却是去金堂县五凤(又名五凤溪)镇览读贺麟故居、拜谒贺麟墓地那次。那天,我站在贺麟少小读书的保和寨山岗(寨子山)上,望着南来的层峦叠嶂逶迤起伏的龙泉山脉
期刊
伏尔泰  今年是伏尔泰逝世240周年。伏尔泰是18 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 诗人”。终其一生,他都在与腐朽没落的封建 势力和意欲控制一切的教会力量进行着不屈的 斗争,幽默和讽刺是他无形的匕首、投枪,自 由与平等是他不懈的追求。虽然多次被逐出祖 国四处游荡,但岁月最终给予了他应有的公平 和荣耀,他的思想之光照亮了十八世纪的整个 欧洲。正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