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十六“打牙祭” 先敬祖先再敬人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tin65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听家人或朋友说“去打打牙祭”,整个人就会非常兴奋,因为这代表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当然随着物质的丰富,这个词的出镜率已经越来越低了。不过,为何称吃上一顿精美的饭菜是“打牙祭”?“牙祭”又是什么意思?和牙齿真有关系吗?
  “牙祭”真与“牙”有关
  其实,“牙祭”这个词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对店员、匠师、徒工等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因为旧时肉价贵,低收入者吃不上肉,所以有此风俗,当然这个词后来已经演变成了吃一顿好的饭菜,而且更不论是何行业了。在明末清初时,此民俗已在南中国沿袭。清康熙、乾隆年间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不过,至少在当时的四川地区,“打牙祭”早已不限于城镇商店,乡村农家历来也普遍如此。
  至于此俗起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现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根据最近在四川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发掘出来的以野猪牙或象牙(后来用玉璋)祭祀神或祖先的情景进行推断,“牙祭”的最早含意应该是用捕捉到的猛兽的牙来祭拜神或祖先,彰显后辈们的武勇,表达尚武精神,祭祀之后的肉大家分食,此俗后来延续到古时军营之中,变成在牙旗下杀牲畜祭神,然后再流传至民间。想不到牙祭还真与牙有关系呢!
  先祖闻香,后辈牙祭
  古人有初一、十五设家祭的习俗。这一天,家中老少男女必向神灵及祖先顶礼膜拜。家境好的,通常是猪牛羊三牲齐全;家境稍一般的,则雄鸡刀头肉是要略备一二的;家境再穷的,也会买一块肥肉切成正方形,往“天地君亲师”及列祖列宗灵位前香气扑鼻地一摆,香烛一燃,由家长带队,向空气中念叨一通,有问候有汇报,更多的却是在祈求老先生们看在香烛和肥肉的面上,保佑自己或发财,或阖家平安,或五谷丰登,若家中尚有不开怀的女人,则更不忘添上一句保佑早生贵子之类。总之,人有多少种愿望,祭祀中就有多少种祈求。
  死去的祖宗们对香味的兴趣,远多于对那块俗肉的兴趣。祭礼一毕,香味散尽的供品自然要派上另一个用场——牙祭。这“典礼”通常是在初二、十六的中午进行。人们把祖先享受过的肉切成大块大块的片,和着蒜苗炒成回锅肉,全家上下油噜噜地大嚼特嚼,以使吃了十几天斋的牙受到点奖赏和安慰。久去久来,牙祭便成了吃肉的代名词。
  那么,为何不以初一、十五,而以初二、十六作为“牙祭期”?民间有各种说法。比较符合旧时实际的解释是:这与旧中国佛道二教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关。因为,每月初一、十五便为供佛、敬神之期,不少妇女兴吃“花花斋”,必在初一、十五吃素,故而普通人家也跟着“忌荤”,打牙祭吃肉也就顺理推迟了一天。
  本来,按佛教的经典所宣扬的是人一生应该“苦修”方成“正果”,当然要求终生素食。但按照中国本土观念改造后的佛教的“禅宗”一出,提倡“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初一、十五供佛之后,初二、十六吃肉并不有违“修持”;“酒肉穿肠,佛留心中”,打牙祭也就心安而理得了。
  各地牙祭风俗
  广 东
  广东人称正月初二谓之“开年”,正月初二因为是新一年的第一次牙祭,所以也称为“头牙”,这一天据说要早早做饭,喻新年早吃早发财,所以开年饭要做得早,叫做“抢头牙”。那天老人们早早起来,杀鸡拜祖宗,然后吃“开年饭”,此后才可扫地和免除过年的一些禁忌。通常开年饭吃完,天才朦朦亮!有些家庭甚至选择在年初一刚过,年初二的凌晨进行祭祀仪式及准备开年饭,当然也有些店铺是在年后第一天上班时再组织一起吃。
  “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寓意,但无论如何变化,鸡是必不可少!但也有了“吃无情鸡”的习俗,一些商店老板,决定解雇某一伙计,即趁初二打牙祭时,请大家吃餐饭。桌上必有一碗鸡,老板主动夹给要解雇的员工,吃完婉言辞退,无情可讲,所以叫做“无情鸡”。
  四 川
  旧时肉价昂贵,所以人们视牙祭为难得的改善生活之机会,素来异常看重。因之,打牙祭一俗在旧社会各阶层引起过形形色色的反映。
  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资金十分紧缺,至时必设法筹措,务使店员、徒工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
  农村的长工、雇农、看牛匠等为打好牙祭,与地主、富农展开过曲折斗争。雇主常借口赶场“回家迟”,热天买回臭肉,长工们便在煮肉时加入青岗叶或酒谷草以避臭。有的雇主故意在肉内加盐使咸,或加糖使“闷”,长工们便自备茴香、海椒、野花椒、芫荽使之诸味协调。此即民谚所云:你有七算,老子有八算,你吃盐煎肉,老子放茴香;你要吃甜肉,老子放麦酱。
  “打牙祭”曾被写入川剧戏词。旧艺人便曾借“神”之口,指斥戏班子老板。唱的是“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得你刀头吃。好东好西拿出去,骨头骨节吾神吃。吾神吃了不争气,跑到后门去打稀。倘若会首知道你,剥你皮来抽你筋。”戏词对神揶揄嘲弄,对老板痛斥,也表明了旧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对“打牙祭”一俗的普遍关注。
  解放后,人们对吃肉仍习称“打牙祭”。近年,城乡多数人家几乎天天吃肉,早已不再限于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已经用于比喻种种美好享受,借代为尽情惬意的满足。如“打了一回电影牙祭”。另还有“新书牙祭”“相声牙祭”“钓鱼牙祭”等等。
  闽台地区
  闽台地区的“做牙”,同样在农历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傍晚举行。农村一般虔办“三味礼”(猪肉、白粿、豆腐干),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城市街道做牙,多在店门口用小桌子摆列糕饼水果等祭品,当街焚香祭拜,口念“通词”,祈求财神爷赐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城市同乡村一样,也有焚化“贡银”、“纸钱”。祭毕,店中员工“吃福余”,“打牙祭”。
  如果是盖房、造墓、修桥、铺路等大工程,主人每逢“初二、十六牙”,要宴请木工、泥工、石工等师傅及其徒弟。每逢一年中的“头牙”“尾牙”更为隆重,工厂、商店的老板要备办酒席,宴请员工,尤其是“尾牙”,最为闽台人民所看重。台企尾牙通常做为企业年会,员工一起吃喝,表演,再抽奖,热闹一番。闽台的每年“头牙”则定在农历二月初二;因为正月十六日刚闹元宵,不做头牙。闽台地区还有个习俗,商店、工厂做“尾牙”前,老板有发《请柬》给员工的,表示次年要继续聘用;否则,即表示解聘辞退,请他们早作打算,另谋他业。当然现在此俗例已取消。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传统文化对增强国家认同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在其中真正利用传统文化却是仍然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民族主义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及国民认同重塑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义理论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建基于马克思民族主义学说,并以此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民族主义的历史发展经验及其特征,探讨当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及其影响,从而揭示出其民族主
期刊
汕尾,粤东著名的商埠与渔港,中国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全国沿海开放第一类口岸,也是中国传统四大渔场之一,在民国初期,繁华程度甚至有“小香港”之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把汕尾列为商港,计划重点进行投资建设。而现在的汕尾,帆樯如画,商旅云集,是广东地区的商业重镇之一。  汕尾的崛起经历,除了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汕尾人民的勤劳智慧之外,一座在这片土地上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庙宇也不得不提,它见证着庙前从海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图书馆的公益事业已进入新的台阶,面临新一轮的考验。本文基于人力资源和馆员满意的视角研究公共图书馆的激励机制问题,由于公共图书馆设计和完善的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馆员的满意和忠诚度,激发馆馆员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减少公共图书馆优秀人才的流失现象,进而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下图书馆发展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激发人员潜能,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
期刊
川渝地区的油茶,虽名为“油茶”,却看不见一点茶叶,是当地的著名小吃。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把普通的大米也变出了许多花样,油茶就是其中的一道美味,也有春节期间食用油茶的习俗。因为在南方,所以这里的油茶以大米为原料,不像陕西的油茶用面粉。此油茶制作看上去简单,就是先把大米磨成极细的米面,可是做起来却非常麻烦。先把大米在锅里炒出香味,然后用石磨磨成米粉。石磨跟石臼一样,都是石器时代的遗存,过去乡村家家
期刊
用一句东北话来说,关东烟就是“贼啦好抽”!最出名的关东烟是亚布力(亚布力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镇)产的,抽一口,有劲、不呛人、解乏,难怪抗联名将赵尚志将军临终前还想抽上一口关东烟啊!  关东,有肥沃的土地,手一攥土都能出油,加之关东的水好,松花江、嫩江、大辽河等江河水质清澈,污染小,还有关东特有的气候,因此,黑土地上种植的关东烟叶长、宽大、肥厚、绿油油的,这样的烟能不好抽吗?!而且东北的烟种经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东各高校为切入点,以岭南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资料梳理,分析比较各大高校岭南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希望能探索出岭南传统音乐在高校中传承的新途径,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岭南传统音乐。  [關键词]岭南传统音乐 高校 传承方式  在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经过几百年来独有的文化、历史、风俗所凝结的精粹——岭南传统音乐却得不到年青人的青睐
期刊
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中一位末等的“芝麻官”,但它家族庞大。旧时,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土地神,土地神,土地原是天上人。”  在江西萍乡一带,农历岁首要举行参拜土地神的庆贺活动。这天黄昏,锣鼓喧腾,爆竹声声,以一人假装成土地神,按上线胡须,翻穿皮马褂,左手持杖,右手执扇,摇头摆尾,自乐自赞说:“土地神,土地神
期刊
福建东山岛四面环海,有好几个绵长逶迤、风光旖旎的海湾,当地海边有原始的“钓”鱼法——拉山网,“和大海拔河”就是东山岛人民对拉山网的风趣说法。在使用铁壳渔轮驰骋“蓝色牧场”的当今,我国许多沿海地区早已不知何谓“拉山网”,而在东山岛,拉山网这种在海上撒网、在海滩收鱼的古老作业形式,如同每天的日出日落,年复一年传承下来。  拉山网,俗称“搬网”,缘起古代贫苦渔家造不起渔船,他们几户或十几户采取“合作制”
期刊
河北省井径县长岗村位于太行八陉井陉故道之旁,因村西有一座蜿蜒起伏长约5公里形似突兀巨龙的土岗而得名。长岗村被称为龙母故里,千百年来这里每年都要隆重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民间信奉的五龙圣母的尊重和朝拜。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五,村民们都要点金灯、转金灯、抢金灯,用这种独特的形式感念五龙圣母。  捏金灯 摆金灯 点点金灯寄心愿  来到长岗村,老远就听到鼓声雷动,寻声而去,一座高大宏伟的仿古牌楼竖立在
期刊
伴着铿锵有力的鼓乐声和悠扬的潮剧唱腔,小小的木偶被铁枝扯着上场了,它们时而甩袖,时而拂面,时而下腰,举手投足俨然真人,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木偶戏的精彩表演,引得台下观众赞叹不绝,小朋友更是跑到戏台后方一探究竟,对木偶的喜爱溢于言表。  以上的情景,在逢年过节的时分,会出现在广东省东部潮汕、揭阳、饶平一带,台上表演的,不是普通的提线木偶又或者手擎木偶,而是在这一带流传数百年,操纵技巧相当独特的铁枝木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