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新颖之见解新颖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导】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里提出了“见解新颖”的要求,就是要我们在写作时“见他人之所未见,道他人之所未道”,不能人云亦云,老曲常弹。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现实和个人经历、感触,在寻常里发现新奇,挖掘新意,以给人耳目一新、心灵震颤的感觉,也给读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具有思辨快感的观点。只有见解新颖的作文,才能让阅卷老师放缓节奏,用心品读,不吝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实现“见解新颖”呢?
  一、立足现实。变换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其实就告诉了我们一个实现见解新颖的好方法——立足现实,变换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比如,对“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我们几乎都持赞赏态度。但如果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评价这个事件,更冷静地发问:谁是此事件的受益者?秦国?赵国?我们就会发现,赵国因为蔺相如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背上了背信弃义的恶名,可能会激怒秦国,除了失礼、失利、失节、失去更多,会一无所获;而秦国不过是被戏弄了一番,最终并没有失去什么,不过多了一个出兵赵国的理由;唯一的、最大的受益者似乎只有蔺相如——他凭此上位,一举成名。所以,我们也可以对蔺相如的做法持批评态度——在处理人际关系、国家关系时,应该全盘考虑,不能逞一时之快,也不能只为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这样换个角度,翻出新意,更有现实意义。
  二、逆向思维,反向立意。
  同样的一个材料,如果大家同一思路,千篇一律,难免会让阅卷老师见之生厌。如果我们敢于反弹琵琶,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就能够别出心裁,引人注目。比如“改革”这个词抛出来,我们也许都会持支持态度。但是,反弹琵琶一样会翻出新意。王安石变法就遭到了苏轼的反对,为什么?他反对急功近利,反对仓促草率,反对伤害百姓利益,这样的反对意见永远具有现实意义。“革新”也没必要以标新立异为目的,不能失掉其现实意义。逆向思维,从反向立意,另辟蹊径,定会创出佳作。
  三、突破表面,引申升华。
  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用惯性思维去理解材料,而不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剖析,就会使作文立意肤浅、平庸、固化,毫无阅读价值,更不必说得到阅卷老师的关注了。所以,我们要挖出深意,找出新意,在立意上占据制高点。比如,一个以“生态环境”为核心词语的作文题目,如果我们停留在其表面意思,就会老生常谈,毫无趣味。但如果我们一方面写出生态之美,写它的诗情画意、古色古香,如把唐宋的山水田园写进我们的文章里;另一方面能深挖它的深意,把生态引申到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章就更上一层楼,新的见解也就产生了。
  四、综合众意,取其精华。
  一个作文题目总会有几个崭新的立意,如果能把它们一一采纳到我们的文章里,那么我们的文章就会像是精选的珍珠缀成的项链,必是精品。
  近几年,中医遭到许多人围攻,有人就直接下断言:中医是“伪科学”。中医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百年前的药方,用在现代人、外国人身上自然会产生不同效果,一百年前的草药,因为环境变化,自然品质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种中草药在其初生地因为有某种物质就具备某种药效,如果异地种植,这种草药就几乎没有任何药效可言。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生发出许多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容否定;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讲求“工匠精神”,把我们的文化产品做得精益求精:药材失准伤害了中医,没有诚信、没有专业精神就无法树立起民族品牌。这些观点无论哪一个都有着相当的高度,极具现实意义。
  一个看似平常的材料里,总藏着许多的意蕴,只要深挖、多角度提炼,紧密联系现实,崭新的见解就会横空出世。
  【实战訓练】
  文明,是人类使用的第一把火,是发明创造,是先哲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是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深厚的底蕴……
  请以“这才是文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优秀作文】
  这才是文明
  谷子涵
  什么是文明?曾经的我认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真正的文明。可是,当我稍有阅历,不再懵懂无知,便悲哀地发现,火药和指南针给侵凌和杀戮做了帮凶。我只好把目光投向柔软的纸张和无辜的印刷术,却发现,白纸黑字中,也不乏谎言和谬误。我困惑,我失望,我开始更冷静、更深刻地思索,因为我知道,人类艰难而坚定地前行,一定是靠着文明的力量。
  我来到春秋时期,目睹逐渐失序的世界,孔夫子没有半点失望的神色,他那么坚信“仁”不会死去,他要恢复礼乐,重建道德;他告诉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为民族种下第一片杏林,把受教育的权利拱手送给每一个前来求学的平民,我随即来到战国,遇到那位不知自己是蝶还是“我”的庄子。他没有传说中的洒脱,血腥的杀戮已经把这位浪漫的天才折磨得形容憔悴。他大声疾呼:人类啊,放弃那些贪婪的欲望吧,不要做不义战争的罪魁祸首,不要为满足私欲而做杀戮同类的工具,让炊烟取代硝烟,让顺乎自然取代强取豪夺,人类和自然要和谐相处。这时,我听到了孟子的声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的,这些思想,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明。
  我来到了刘邦的大汉,天下初定,高祖正迷恋着黄老之学,他要减轻甚至减免税赋,还利于民,我已经眺望到“文景之治”在悄然来临。我来到君明臣贤的大唐,在这里,“藏富于民”的理念生根发芽,蔓延成一片动人的翠绿。宋太祖来了,他定下家训:不得因为文人的言论杀他们的头,若精英缄口不言,皇帝听不到真话,王朝的噩梦近矣!于是唐诗宋词这文明的圣果出现了,我明白了,是什么给这圣果提供了土壤,却也更加困惑:那为什么我们的家国却又历尽劫难?我只好去异域寻求关乎“文明”答案。
  我来到雅典古老城邦的旧址,站在这里,我看到了“民主”在这里驻足,我看到梭伦和克里斯提尼在这里为人类培育民主梦想的种子,古色古香的种子一步步进化到今天,已经化作太阳,照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自由、平等、博爱立足在共和的深厚土壤里,那样健康、茁壮。在这里,没有持有特权的人,也没有伟大的人,只有伟大的制度让人膜拜。我看到了至美的文明之花。
  什么是文明?我要说,让我们拥有自由,拥有平等,拥有尊严,让我们活得健康、快乐和高贵的一切创造,都是真正的文明。非此不可。
  点评
  写“文明”这个话题,非常容易流于浅薄、平庸。如果没有独立、深刻的思考,没有大胆的质疑,就不能写出新意,也写不出深意。有时候,只有新意才有深意。
  这篇文章有以下亮点:
  1.见解新颖。充满思辨精神。
  作者没有从小处写起,开篇直接将笔触指向我们的四大发明。我们以为他要唱起赞美诗,结果没想到这才是作者思辨和质疑的发端——引出了大胆的理解和判断:有些文明,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与此同时,作者把目光投向伟大的思考者所创造的伟大思想:从孔子的“仁”的主张,说到他的教育思想;从孔子的思想情怀说到庄子的思想理念,突出孟子的“民本”意识。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深意。但是,作者的笔没有停住,他说到汉高祖的还利于民,说到唐太宗的“藏富于民”和“君明臣贤”,说到宋太祖的开放态度。直至最后,把雅典民主之旗高高擎起,我们才发现,作者对“文明”的认知已经远远超出那些平庸、老套思维的境界。处处是新意,步步挑战我们的思维,
  2.以“寻找”为“马”,驾轻就熟。
  作者驾轻就熟,驾驭着“寻找”二字信马驰骋,游走在古今里,穿越在中外间,毫无凝滞生硬之感。任我自由述说历史,任我品评古今。而这些,是靠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沉淀,是靠着作者对历史的通晓,是靠着作者语言的力道。
  3.层层登高,终凌绝顶。
  文章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体现着作者思路的步步深入,富有条理;表现了内容的逐层深入,思路缜密。丰富的内容,经由作者的巧意安排,有条不紊,自成丘壑。
  【本版供稿/杨金娣】
其他文献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①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就是要点),进行压缩;②合并法:在各层意思都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③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  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期刊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曾是一个时代的艺术传奇。可是,在当今这个流行“快阅读”“轻阅读”的时代,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总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玄幻小说,书店里摆在显眼位置的也是各种花花绿绿的通俗读物,而经典名著往往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是经典文学过时了吗?诚然,经典名著所写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距离,语言表达方面也可能有些“过时”;然而,它经得起岁月淘洗,它的文学精粹在任何时代都有
期刊
青春如诗,洋溢出朦胧的美意,有时不需细读便已如千盅酒下肚。  诗人的青春,或为三春晖明月光,或为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悲欢荣辱,奇美伤感之至,亦潇洒淋漓之极。然而能歌千秋之未歌的,唯有孟浩然公的三度诗意青春。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首诗表现了孟公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用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孟浩然》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淡到看不见诗”。诗中作为
期刊
【上山取经】  小说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并与时代精神相应和。因此,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  怎样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原因。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两种。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还是社会环境
期刊
【妙文品評】  不扭曲,不变形  【题目紧扣材料,观点明确,富有警示意义。】  “不扭曲,不变形,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档国学节目的开场白。这句话深藏智慧和信条。【开篇引用节目开场白引出论点,呼应题目,又使文章多了厚重之气,富有文化底蕴。精彩!】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的这句话,和前面的开场白不谋而合。【再次引用名人名言,既是对论点的强化,也是作为论据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杜维明教授说过:“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你做和不做,就是不一样。”  王元化先生说:“一个人太热闹了,这个人就完了。”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侏儒警语》里写道:“为了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哭。”  读了上面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
期刊
青春这花,如王阳明先生所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对青春寻寻觅觅,千百度后,一无所依。真正偷走青春的,不是岁月,而是我们的虚度。站在终点看起点,细数一生的悲欢离合,蓦然悟到:最初的,才是最美的。可那又怎样?不如趁现在,珍惜与青春的每一次邂逅,让心稍安些罢!  青春恋歌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青春,在我千百度于你的
期刊
【事件概述】  据报道,近日青岛的旧衣物回收箱越来越多,箱子上往往写着“公益”“慈善”“爱心”等字样。当地记者跟拍了李沧区的旧衣物回收过程,没想到说好了给贫困山区捐助的衣物,途经沂水县高桥河南村进行处理后,竟出口非洲,商家因此牟取暴利。  无独有偶,很多城市的社区里都有一些这样的旧衣物回收箱,上面同样也写着“公益”“爱心”等字样,但它们背后或许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多维解读  1.人们的“爱心捐
期刊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题记  梦想是一股清泉,没有它,生命便只剩干涸的河床;梦想是一双船桨,没有它,命运只能任风摆布;梦想是一支画笔,没有它,思想只会苍白无力。因为有了梦想,生命才有了意义。  曾经问,山的那边是什么?有人说是海,是变幻莫测的海。那蔚蓝色的海水,充满了力量,总会掀起千层波浪,向岸边翻滚,咆哮,撞在黝黑的岩石上,碎散成白色的泡沫,发出惊天动地
期刊
在城市的边缘,有一个热闹的村子。村子没什么突出特点,与其他村子相差无几:唯一的差别,大概就是村口的小塔了吧。  与村子的热闹不同.平日里的小塔很安静,只会有几声低沉咳嗽。  塔里住着一位已经八十岁的老人,没有妻子,没有孩子,他是最后一位守塔人。村里的孩子都叫他“塔爷爷”。老人姓吴,家里世世代代都守着这座塔.塔后就是村子。  晌午与午夜的十二点.塔上的大钟都会准时响起.一分不差。  总有人来到小塔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