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刺配”刑罚究竟有多重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中,“刺配”是一个常见的词,梁山108条好汉中有不少人遭受过刺配刑罚,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等,所以官军骂梁山好汉为“贼配军”。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受高俅陷害,持刀误入白虎堂。高俅定林冲“手持利刃,故人节堂,杀害本官”之罪,欲置林冲于死地,将其押到开封府治罪。开封府尹也知林冲冤屈,再加孔目(古代官府衙门里的高级吏人,掌管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孙定周旋,仅将林冲定性为“不合腰悬利刃,误人节堂”,给予了“脊杖二十,刺配远恶军州”的处罚。
  “故”和“误”一字之差,保全了林冲一条性命。开封府尹将这一判决告知高俅,“高俅情知理短,又碍府尹,只得准了”。
  于是,开封府尹升堂问案。“就此日府尹回来升厅,叫林冲除了长枷,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当厅打一面七斤半团头铁叶护身枷钉了,贴上封皮,押了一道牒文,差两个防送公人监押前去。”从这段描写看,林冲遭受了三种刑罚:脊杖、墨刑、流放。这三种刑罚在宋代是合为一体的,即“刺配”,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
  《宋史·刑法志三》曰:“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刺配一刑多用于盗贼、犯罪军人、犯赃官吏、累犯、杂犯罪贷死者。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执行脊杖。杖刑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或大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一种刑罚。杖刑起源很早,《尚书·舜典》有“鞭作官刑”之说,即用鞭杖惩罚失职的官吏。脊杖是杖刑中最重的一种刑罚,因用板子(棍棒)打击人的脊背,很容易将人打得鲜血直流,甚至残废。而臀杖是打击人的臀部,一般不会将人打残。
  常行官杖,规格不一,如后周显德五年(958)制的法定规格为,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不得过九分。徒、流、笞通用常行杖。
  第二,要在面部刺字。刺字即墨刑,又称黥刑、黥面,即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用刀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此刑罚不仅残害人的身体,而且对人的尊严是极大的伤害,使人蒙受耻辱。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丞相李斯奏请焚烧儒家书籍,如果命令下达之后30天内不烧者,要“黥为城旦”。“城旦”,是一大早就起来修护城墙的苦役工。但是,历史上也有受墨刑后改变命运的。据《史记》载,秦末汉初名将英布在小时候,有位客人给他看了相说:“当在受刑之后称王。”英布到了壮年,犯了法,被判处黥刑。英布愉快地笑着说:“有人给我看了相,说我当在受刑之后称王,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吗?”听到他这么说的人,都戏笑他,称他为“黥布”。
  唐朝时的才女、武则天的宠臣上官婉儿因得罪武则天,被武则天以刀刺面,并不准拔出。幸上官婉儿才识过人,跪作《乞拔刀子诗》,才得以退出进行救治。上官婉儿的确有才,她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加以装饰,没想到显得格外妩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竟流行起了这种红梅妆。
  到了宋代,黥面之刑改变以前用刀刻的方式,一律改用针刺,因而又称为“黥刺”,在民间被称为“打金印”。“原来宋时但凡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第八回)北宋时规定,犯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凡是盗窃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颊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个方块;若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为圆形。
  第三,执行流放。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西北沙漠、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等边远、荒蛮之地,或是一些孤悬海外的岛屿,以示惩罚。
  流放之刑起源较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如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立志报国,忧国忧民,多次向楚王建议献策,然而他生不逢时,多次遭到流放,最终在苦闷、绝望的情境下,投汨罗江自尽。
  流放之刑在秦汉时代逐渐形成,南北朝后期进入五刑之列,隋唐时正式确立以徒流刑为中心的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宋代的流放按罪行轻重分为10个等级,即本城、本州、邻州、500里、1000里、2000里、3000里、远恶地、广南、沙门岛。这种刑罚一直延续到清末。
  在中国古代,流放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一些大臣犯罪,或者被冤枉而流放者不计其数。统治者还把此作为仁政和慎刑的一种体现,即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多次被流放,他在流放岭南期间,曾作诗《食荔枝》表达当时的心情:“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花甲之年,遭陷害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妻子分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了他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
  宋朝官衙在执行刺配过程中,有配套规定,流放的里程和脊杖的数量是法定的,不是随意裁决的。《宋史·刑法志一》载:“凡流刑四:加役流,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脊杖二十,二千五百里,脊杖十八,二千里,脊杖十七,并配役一年。”林沖是脊杖二十,流放远恶地沧州。据一路上押送的公人薛霸的言语可知路程在2000里以上,“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般样走,几时得到?”武松为兄报仇,砍了潘金莲的头,又斗杀西门庆,手里两条人命,但是武松属于自首,所以宽大处理,“脊杖四十,刺配两千里外”。宋江发配到江州,即现在的江西九江,也应该属于2000里的等级。而卢俊义则是最高一级的,“脊杖四十,刺配三千里”,“便差董超、薛霸管押前去,直配沙门岛”。沙门岛,即现在山东烟台庙岛群岛中的庙岛。卢俊义在流放途中发生变故,又被官兵捉住,改判死刑,幸被梁山好汉劫法场救下,逼上梁山,坐上第二把交椅,与众好汉一起,做了一番“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大事。
  (责任编辑:北鸣)
其他文献
“文革”前中期,城乡普遍开展了忆苦思甜活动,开忆苦思甜会,吃忆苦餐。1969年10月,我参加了湖南湘潭县景泉公社龙泉大队的一次忆苦思甜活动。  上午9点,全大队民兵在龙泉小学的一间教室集合。人员到得很齐,因为与会人员可以补贴半天工分,还有忆苦餐吃,可以省一餐中饭。还有一些人听说中午吃忆苦餐,连早饭都不吃就来开会了。  忆苦思甜会由大队治保委员兼民兵营长贺全福主持,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家和做动员报告。 
1967年11月,我被师里任命为独立飞行大队政委,并领受了一项光荣任务——与独立飞行大队长申广顺一起,带领大队用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轰—5”战机进行氢弹空投试验。  在给空军汇报任务准备情况时,当时的空军王辉球政委要求我们:用“轰—5”飞机空投氢弹是第一次,任务很光荣,但有一定的危险性,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在空投技术操作上要求非常严谨;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更加扎实、细致,要教育好飞行人员,坚
生擒毛泽东获赏五千元  湘省共产党大暴动(即1927年湖南秋收起义——编者),现已由最狂暴的时期,而渐入收束时期。昨驻扎浏阳之周(芝泉)营长已电告来省,略谓:余贲民(时任平民工农义勇队大队长和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副师长兼第3团团长)遂集合红军千人,枪有半数,抬炮五六门,窜抵浏阳南方文家市,尚未进驻牌楼。毛泽东从中指挥,似有窥浏之意。观此是浏阳方面共军又去而复来也,且因有共党最著名首要,湘省共党领
南朝的梁武帝萧衍(464—549),在混乱时代局部政权的统治者中名气极大。虽然负面评价多,但他在乱世之中能够白手起家,当了48年的太平天子,也着实不易。而非议的直接原因,就是死得太窝囊,他收留了反复无常的小人侯景,最终因侯景兵变,被活活饿死。导致他没有善终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用人不当是其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在萧衍的治理下,梁国百姓安居乐业,与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分不开的。比如南朝第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1939年至1945年任冀中军区政委,对蠡县地道实地考察,撰写文章提倡地道战,后在冀中各区全面推广地道战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商业部部长、民政部部长等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林爽爽(随母亲林平姓)是程子华的三女儿,先后在航天部、国家科委、国务院研究室文卫局工作,退休前任昆明市副市长、昆明市人大常
随着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节节胜利,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又称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会议专门讨论了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干部的准备工作问题。南下湖南  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我们必须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要求各个解放区抽调5万干部到新解放区。后来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变化,冀东区党委决定:冀东区脱产干部半数留
說起日本的“多”,给中国人的印象,除了地震多之外,恐怕就是首相换得多了——日本的首相选举,不是直接民选,而是从国会议员中选出一党总裁,并由成为执政党的党总裁担任首相,因此容易出现首相任期短、更换多的现象——“首相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有点像小孩子轮番做值日生的味道。  从1885年的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到现在的安倍晋三,短短100多年中,日本共出现了96位首相,如果算上连任的话,其中最长在任的估计
旧时, 苗族民间严禁本民族民众染有偷、扒、抢、嫖、赌等违纪违规行为,若有人偷窃别人的钱财, 对初犯者实行劝告, 再犯者批评教育与警告,屡教不改者则根据“苗族法规”的规定, 由寨主出面召集当地民众到偷盗者家中集体开餐,白吃白喝一餐, 俗称执行“苗法”吃“贼饭”, 让犯规者既受到经济制裁、长记性、失其脸面, 又使全寨民众受到教育。  20世纪80年代, 笔者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人民政府工作时,曾
三毛(本名陈懋平)只活到48岁。在这不长的岁月里,她怀着赤子之心,揣着流浪情怀,将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同时也以其特立独行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两代人的精神生活。  本文节选自台湾作家、媒体人丘彦明探访三毛期间的日记。当时三毛深爱的丈夫荷西已因意外逝世一年有余,而三毛仍独守在非洲西北海域遥属于西班牙的那个叫“加那利”的岛上,在与撒哈拉的隔海相望中,守望着与荷西的共同回忆。透过这日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三毛
在湖南土家族,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常常是土老司,土家语称他们为“梯玛”。  小时候,我曾亲身经历了一次“捉鬼”法事活动。村头七爹的独子富贵生病了,吃了好久的药也不见好,家里为了给他治病,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可富贵的病情仍然毫无起色。有人说富贵可能是走夜路碰到了鬼;有人说自家孩子以前经常生病,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最后是梯玛给他家“打整”了才好的,说是孩子他奶奶在阴间没钱用了,附上孙子的体以此要钱用。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