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屈的新工艺白酒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购原酒”、“勾兑酒”每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说明两个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国家对新工艺白酒的标准要明确,信息要透明化,要让消费者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二是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让生产信息透明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义务向消费者传达真实的产品信息以及企业的质量标准,教育消费者客观评价各种不同档次产品的质量,而不是蒙骗消费者去获得超额利润。
  如果政府及企业一味地不作为,结果只能让整个行业失去消费者信任,一如婴儿奶粉行业那样被动。同时,低端品牌对老工艺宣传的无限透支,更会对中高档传统品牌造成严重不良冲击,从而使得整个产业无法健康持续地发展。
  新老工艺的分化趋势
  很多企业担心:要是信息透明化了,还有消费者会买我们的酒吗?我们不妨看看国际葡萄酒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葡萄酒最正宗的原产地是法国、西班牙以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他们长期坚持老工艺、老传统,坚持自然酿造法则,称为“旧世界”葡萄酒。旧世界葡萄酒以其优异的品质、品牌的历史,长期占领着世界葡萄酒的中高端市场。
  而“新世界”葡萄酒品牌,大量存在于澳洲、美国、智利等国家,他们没有严格遵循法国的传统工艺,大量运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创新口味,最大限度地突出果香味,更符合中低档消费者的口感。
  从葡萄酒品质来说,新世界不如旧世界。但是,新世界葡萄酒凭借更加创新的工艺和口味,牢牢占据着全球大部分的中低档葡萄酒市场。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世界葡萄酒标准的清晰化及信息的透明化,使得葡萄酒行业发展越来越成熟。新老世界葡萄酒品牌共同获利,实现双赢,并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中国白酒市场也必然面临类似的分化。笔者认为,中国白酒未来必然出现新老工艺的分化、老工艺白酒标准的分化。老工艺白酒,以全国一线高端品牌名酒为代表(如茅台、五粮液等)及地方一线名酒(如汾酒、洋河、西凤、口子窖等)为代表;而新工艺白酒,以全国性的大众化品牌为代表(如老村长、小刀等),它们在技术创新、口味创新及性价比上有独特的优势,充分满足中低档消费者的需求。
  白酒企业的两难选择
  从新老工艺白酒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近期曝光的洋河外购原酒事件,正是其作为传统的老工艺名酒,没有完全按照老工艺名酒的标准进行生产,采用其它产地的酒进行勾兑,从而引起品质信任危机。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许多百元价位中档品牌(如洋河)正面临战略的两难选择:如果坚持传统老工艺,那么生产成本高,当市场规模不够大时,难以获得良好的效益,而且面临很多新工艺白酒成本对抗(很多采用新工艺的品牌并不宣传自己是新工艺),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如果放弃传统工艺,宣传新工艺,而新工艺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则企业品牌难以生存。
  在不透明的市场规则下,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只能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伤害,从而使得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最终伤到的是企业自己。
  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企业不诚信,而是应该看到整个行业发展背后的非理性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不是一个点,而是整个中国白酒行业面。
  要保证面上的健康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面,制定更加明确合理的品质标准;另一方面,更需要白酒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企业信息更加透明,让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更加理性,才能使得中国白酒企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专家看点
  绝大多数白酒企业都会外购原酒,只是其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比如,有的企业是委托其他企业代购,做得比较隐蔽。虽然如此,但外购原酒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首先,经济学中有个最基本的理论就是资源的最佳配置。会做原酒的不善于做营销,会做营销的原酒产能又可能不够,这时为什么不资源互补,各自做自己擅长的事呢?
  第二,这也是国际流行的做法。比如,英国在印度生产威士忌,再买回英国。再比如,LV的包绝大多数是在中国生产的,这样一个价值动辄数万的商品尚且如此,那白酒这样一个普通消费品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三,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比如五粮液生产浓香是很好的,茅台生产酱香、汾酒生产清香、西凤生产凤香都不错,但如果要像酒鬼、口子窖、白云边他们生产兼香复合香型呢?这时,他就不得不整合资源,在外面进购原酒。
  第四,目前消费者认知存在大的误区,都认为“勾兑”不好,“勾兑”就像“小姐”这个词一样被抹黑了。其实,勾兑就像炒菜中的调味一样,目的是为了让菜更好吃。但这个矛盾短期内无法解决,只能靠提高消费者认知程度来化解。
其他文献
【导语】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啤酒,和现在葡萄酒的尴尬境何其类似——都被认为是在一定场合且身份高贵的象征。但20多年以后,让啤酒厂家真正赚到大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桃红葡萄酒?  这个从没听说过的东东,能有市场吗?  实际上,葡萄酒从颜色上分为三种类型:即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或者玫瑰红,以下都统称为桃红)。可消费者和经销商一般认为红酒=干红=葡萄酒,再细问这三者的区别时,往往说不出来
期刊
【导语】上游的品牌和产品是厂家的,人家说收走就收走;下游的渠道和客户又是开放的,谁做都可以——那么,什么才是经销商安身立命之本?  谁为经销商考虑过未来?  早期的厂商关系很是简单。  经销商对厂家的主要工作就是选货与打款,厂家对经销商的主要工作就是推销与发货。经销商不会找厂家要什么增值服务,厂家也不会要求经销商必须配合厂家如何如何,钱货两清,基本上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贸易关系。  后来,受一些台湾
期刊
【引文】  最近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在追求GDP,追求政绩,追求钱。社会缺乏理想,缺乏精神追求,人人精神压力巨大,整个社会都存在释放现实压力的需求。  我们需要白酒这样一种安慰剂来调整我们的内心,社会中充满的骚动与喧哗、机会与风险,也需要我们用白酒应对、操作。也许从古至今,现在,正是中国最需要白酒的时代。  从市场特征、品牌特征、竞争者数量、利润等数据,也可以得出判断:白酒行业正处在快速成
期刊
白酒行业并非夕阳产业  最近的几年里,国内白酒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中小酒厂被淘汰出局,剩下的白酒企业也步履艰难、处境困顿。部分人对白酒的前景不看好,甚至提出白酒已经和香烟一起成为夕阳产业。  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白酒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但是,中国的白酒真的会从此走向没落,和香烟一样面临必然消亡的命运吗?  笔者认为很难。  白酒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地位,独特的文化底蕴,不是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
期刊
传统的经销商们突然发现,对手已不再是自己知根知底、年龄相当、经验相仿的老对手了:  他们可能是厂家的资深销售经理创业,专业经验深厚,市场操作令人眼花缭乱;  也可能是跳行过来的其他老板,带着雄厚的资金积累来势汹汹;  还可能是行业资深人士与行外资本的合伙公司,有钱有人有经验有模式,几乎找不到他们大的破绽。    做了十多年果冻的张总终于在上月做了决定,关掉商贸公司,全家周游列国,顺便投资了一个旅游
期刊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德鲁克,而日本选择了戴明?  德鲁克在中国享受了远超过在美国所受到的追捧,戴明则在日本受到了狂热的追捧。中日两国的营销也分别打上了两者的铬印,也由此造成中日两国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人还不知戴明为何方神圣时,日本人早就把戴明奉为神明。1950年起,戴明开始向日本产业界传授质量管理的“福音”。当时日本人急切地想学习美国的管理技术,而戴明则要求他们避开效率低下的美国方法,鼓励他们
期刊
一个偏僻的西部小镇,大批“掘金客”蜂拥而入,仅仅因为两个字——茅台。但资本躁动之时,风险已然显现,当白酒涨价潮最终退去,谁会是“裸泳者”?  从贵州省省会贵阳一直往北,驱车4小时,行程215公里,便可到达一个四面环山的小镇。  如果不是“国酒茅台”过去10年在中国白酒市场和资本市场一骑绝尘的表现,或许没有多少人会真正造访这个坐落在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畔的偏僻西部小镇——茅台镇,虽然,早在1915年,
期刊
2012欧洲杯的一声“集结号”,打响了黄飞红品牌的事件营销战。在属于自己的“欧洲杯美好时光”里,黄飞红为各种受众策划了多种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配以媒体立体传播,将线上和线下“大营销”的功能最大化,使消费者对球+酒+黄飞红花生三者的绝妙搭配,有更深入的感知与体验,更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痛快淋漓之感。  尝新二维码  之前,一股微博风刮起,不少商家“织围脖”营销,赢得不少粉丝的关注;现在,二维码、微
期刊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影响力的急剧上升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提高,国内开始刮起了一股国学旋风。  无论是于丹讲解论语、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年轻人热衷汉服,还是祭孔、祭黄帝陵、祭大禹陵等中央或地方政府主导的大型传统礼仪活动,抑或是自2008年开始政府将传统清明、中秋、端午作为固定假日,以及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每年举办汉语桥节目、拍摄国家形象片在海外播放等对外建设国际形象及软实力,都表明了政府传承和发扬
期刊
管理输出成了灵丹妙药  与前几年相比,眼下经销商的日子颇似秦琼卖马,过得很有些凄惶。生意越来越难做,钞票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经销商已经开始一点点向外赔,萌生了剥离、撤退的打算。这光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销商是厂家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上帝”过不下去,厂家也难以安生!如何快速让经销商的经营思路与时俱进、如何让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开拓创新、如何让经销商学会向市场要钱(而不是向厂家伸手要钱),成了厂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