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学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对发挥实验的作用,提高效率,促进学生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明确 直观 可靠 启发性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科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教学,无论是展示现象、导出概念还是发现规律,都有着其它教学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的形象、生动。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实践、操作、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演示实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可前充分准备
小学科学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的是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只会觉得好玩而已。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同一个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实验器材,在实验室里先自我演示,确保在课堂上万无一失。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材料要发挥最大的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最优的材料,保证实验教学高效完成。
例如,四年级学习《简单电路》时,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将所有的电池、灯泡检查一遍,灯泡是否是完好的,电池是否有电,以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引起课堂混乱;六年级学习《电磁铁》一课需要用到铁钉,如果是生锈的铁钉势必会影响磁力,因此老师也应该先用砂纸将其打磨好,才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2.实验操作要规范, 用语要准确
操作规范是职教师在实验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实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他平时,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教师的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
3.要让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主体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我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4.实验现象要明显直观
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 。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刻度线条要粗,要是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过程,认识科学现象的本质。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演示的整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率。
5.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实验中,可以进行各种尝试,在改变线圈圈数、铁芯的大小、电池节数的多少等来不断启发、引导、实验、分析、总结,推进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推进思维的向导。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如下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与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总之,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运用好这一教学平台,才能使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明确 直观 可靠 启发性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而科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教学,无论是展示现象、导出概念还是发现规律,都有着其它教学方式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的形象、生动。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实践、操作、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演示实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演示实验要目的明确,可前充分准备
小学科学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为的是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只会觉得好玩而已。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同一个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实验器材,在实验室里先自我演示,确保在课堂上万无一失。实验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说明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重要性。“材料要发挥最大的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最优的材料,保证实验教学高效完成。
例如,四年级学习《简单电路》时,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将所有的电池、灯泡检查一遍,灯泡是否是完好的,电池是否有电,以免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引起课堂混乱;六年级学习《电磁铁》一课需要用到铁钉,如果是生锈的铁钉势必会影响磁力,因此老师也应该先用砂纸将其打磨好,才能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实验的现象。
2.实验操作要规范, 用语要准确
操作规范是职教师在实验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实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他平时,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教师的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
3.要让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主体
科学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实验全过程的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我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来,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4.实验现象要明显直观
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 。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刻度线条要粗,要是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演示之所以要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的过程,认识科学现象的本质。这样,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演示的整个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率。
5.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观察,启发思维,是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必须在启发性上下功夫。例如,在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实验中,可以进行各种尝试,在改变线圈圈数、铁芯的大小、电池节数的多少等来不断启发、引导、实验、分析、总结,推进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怎样才能产生?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在学生不断的探讨、思索中,逐步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规律,这样的实验就成为推进思维的向导。演示实验一般情况可采用如下几步: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建立初步表象;再做实验,又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找出规律;应用与规律来说明问题,并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过程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
总之,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运用好这一教学平台,才能使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