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一三”成为我们的噩梦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4年前的“九一三”事件中,我担任林彪乘坐的三叉戟256号飞机的副驾驶,由于未登机而活了下来。陈士印在3685号直升机上,与林立果的死党进行了劫持与反劫持的斗争,最终另一个飞行员被周宇驰枪杀,陈士印侥幸活了下来。对于“九一三”事件本身,许多史书都做了介绍,作为亲历者,我仅对我和陈士印在事件前后的经历做些回忆。
  我和陈士印都是1959年的中学应届毕业生,应空军招飞,成为空军飞行院校第1 5期飞行学员。我是高中毕业,所以年长他三岁。开始学飞行驾驶的时候,他在15期丁班,我在15期丙班。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中苏关系紧张,我们学习飞行所用的苏制雅克—18初级教练机因缺乏航空器材供应而不得不延长毕业时间,再加上各种原因的淘汰减员,最后丙班与丁班合并在一个机场飞行。本来我们都是歼击机驾驶员的培养对象,但由于学制延长,组织上决定把我们分配到位于北京的空军专机部队,准备驾驶运输飞机。毕业的时候我们有5位同学被评为优秀飞行学员,我们两个都在其中。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作为学员班长,走上主席台,代表15期学员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当时,我们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身穿清一色的少尉军官制服,胸怀报国之志。
  我们到专机部队后,陈士印被分配学习驾驶苏制里—2飞机,我学习驾驶苏制伊尔—14飞机,分别属于两个飞行团。面对新的机种,大家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两年以后,我在伊尔—14飞机上完成三种气象(昼间简单、复杂,夜间简单)的训练后,组织上决定调我到专机师飞机最好的飞行团,改飞当时机身更大、机体更重、速度更快、设备更复杂的苏制伊尔—18飞机。陈士印也顺利地掌握了里—2的驾驶技术,根据专机任务的需要,成为专机师较早的一批直升机驾驶员。后来在部队引进法国生产的“云雀型”直升机的时候,陈士印作为技术骨干,又成为专机部队第一批新型直升机的驾驶员。当时,他不到30岁,已经担任副大队长职务,成为我们这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我也完成了伊尔—18飞机三种气象的训练任务并担任飞行中队长之职。
  1969年底,专机师准备引进更先进的英制三叉戟飞机时,我又被任命为当时唯一一个三叉戟飞行中队的中队长。除了飞行技术,我高中毕业,会点儿英文,也成了被任命的重要因素。1970年夏,专机师副师长潘景寅带队,在广州白云机场进行三叉戟理论与技术改装学习。
  谁也不会想到,1970年底,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之后,一个大阴谋正在酝酿之中,林彪儿子林立果等人的魔爪已经悄悄地伸向专机部队。
  位于沙河机场的直升机团接到了一项任务,就是组织带飞林彪身边的红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周宇驰学习驾驶直升机,这个工作自然落到了陈士印的肩上。除了组织带飞,他还几次与周宇驰一起驾驶“云雀型”直升机到北戴河等地执行任务。机场后勤保证人员都知道有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在学习飞行,习惯叫他“2号首长”。
  专机师的大本营西郊机场也不平静。林立果在一片平房中建立黑据点,中层以上的干部中开始流传“路线斗争复杂”的议论,就是林立果、周宇驰们在发难。一次,林立果代表林彪接见专机师团以上干部,刚讲几句话,于新野说首长找林立果有事,于是周宇驰接着讲话。其基本精神就是在专机师制造“吴反林”的假象,说空军司令吴法宪在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是反对毛主席、反对林副主席的,私下还散布说专机师师长时念堂是吴法宪的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政治背景下,谁也不敢怀疑那个“紧跟”毛泽东,已经被写进党章接班人的林副统帅有任何问题。后来“九一三”事件证实,三叉戟256专机恰恰就是在有意瞒着空军司令与专机师师长这两个最关键的人物,在林立果的直接授意下飞往北戴河山海关机场的。同样,在山海关机场,机长潘景寅满脑子想的也是“路线斗争复杂”的形势,于是挺身而出,抱着誓死捍卫林副统帅的决心,在林立果的授意下,单枪匹马驾机升空,直到在空中面对林立果的枪口时,他才知道是自己把自己送到了绝路。
  “九一三”事件后,每提到3685号直升机,都说成“陈士印伙同周宇驰”如何如何,他也因此被关押审查达10年之久。一般人们会认为,没有被打死,活下来的就是一伙的。而真实的情况是,直升机迫降后,林立果死党于新野向陈士印开枪射击,陈士印没有被打死纯属侥幸。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误解,主要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直升机上劫持与反劫持的全过程。从一个飞行员的角度,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可以证明陈士印的清白:第一,虽然前驾驶舱最后只剩陈士印一个人,但在客舱除于新野外还有李伟信活着,他起码可以把直升机当晚飞行活动的全过程说明白,也能证明于新野枪击陈士印的行为。第二,由于专机部队很重视严把空中防线的思想教育,从未发生过涉及空中越境、叛逃事故,就连空中遇到雷雨需要绕飞时,宁可向国内偏航100公里,也不能向国境线方向偏出1公里,这根弦在所有空勤人员的脑子里都是绷得紧紧的。第三,从直升机正副驾驶员的关系而言,从技术动作、设备使用、两个人的分工等方面看,必须密切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返航。当晚,面对周宇驰的枪口,两个飞行员,如果一个愿意走,另一个要返航,飞机就不可能调换180度航向飞回北京。空中两个飞行员之间的默契,不用说出来,用一个眼神、手势或者驾驶杆上的一个动作提醒,对方就能理解。虽然是在夜空飞行,但在关键的时刻两个飞行员心照不宣,彼此不说一句话,用一个转弯动作就能达到统一返航行动的目的。
  除了陈士印,包括我在内的林彪256专机机组未登机的五个人也曾被当作叛徒审查。我被关押了两年,释放后回到家里,三岁多的儿子已经不认识我了,母亲也已故去。可想而知,陈士印漫长的10年又是多么艰难。在我们被审查期间,陈士印是被单独关押的,而我们256机组可以在一起学习。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厕所里碰到了他。四目相对,我们都有说不出的酸楚,却又无法倾诉。
  几十年后,我曾去过山海关机场,机场的位置、方向都没有变,但原来的房子都不见了,已经被新的候机楼代替,楼上边“秦皇岛机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我还特意到停过256三叉戟的停机坪看看,站在那里,眺望机场跑道尽头的天空,那熟悉的三叉戟发动机的声音似乎在耳际回响……陈士印也说,虽然机场的房子变了,但是“九一三”事件时机场调度室的塔楼还矗立在那里。这个塔楼仍然见证着40多年前这场突如其来的事变。
  (编辑 潘鹏)
其他文献
我今年60周岁,与新中国同龄,系江苏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十一届人大代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在缅怀张爱萍上将的丰功伟绩时,我心情沉重地翻阅起他生前给我的一封封来信、一张张照片、一幅幅书法作品,触景生情,泪水涟涟。30多年前我救助张爱萍上将的那段真情故事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接受监护张爱萍的任务    我的家乡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是全国著名的“角斜民兵团”诞生地。196
1951年8月,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部署,中央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和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下设多个分团,对老区进行了访问。这次访问活动,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慰问老区,对老区人民鼓舞很大,对全国的政治影响深远。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刚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何就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慰问老区活动呢?这就要从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同志说起。我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开始长期担任杨老的秘书,1951
位于河北秦皇岛西南隅的北戴河风光秀丽,苍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别墅与葱郁的林海交融,是镶嵌在渤海湾金项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滩面平缓,海水清澈。早在1898年,清政府就划定北戴河以东至鸽子窝沿海向内3华里为避暑区。  北京的夏天闷热如蒸,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央机关办公条件并不算好,就连毛泽东的住处也没有空调设备。尽管中南海碧波生凉,绿荫遍地,可是难耐的夏暑酷热还是让人汗流浃背。1954
1949,哦,1949!这个虽已远去,却久藏于心的1949,这哪是一组数字,也不只是一个年份。这是诗,是歌,是进行曲,是巨大画卷;是我们,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以至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以及普天下,一段难忘的历史,一个光辉的转折点,又是所有人不同命运的分水岭!这就是,中国的,我们的,和我的——1949!    “十八岁的哥哥”打回老家,  渡过长江,又进了“天堂”    我13岁就投奔了新四军,哪知
1950年9月,“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在美国旧金山起程,载着至少130位中国留学人员回国,这是20世纪50年代初留美回国潮中同船回国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航程。但当年二战结束不久,冷战初起,铁幕低垂,美国当局在这次航程中首次追截拦阻了3位中国留学人员,将他们羁押在日本达两个多月,引发中国政府的抗议和国际关注。对于这段历史,多有零碎报道,本文依据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文章,试着将这段历史残片拼接还原成一幅尽量完
美术点评  国画《二七风暴》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作品中工人如洪水般熙熙攘攘,手持横幅前进,面对反动军阀的淫威,丝毫没有惧色。画面的背景是已经停产了的工厂,工人们互相勉励,高喊着口号,形成排山倒海的效果。画面背景用墨色渲染,暗示出在军阀的破坏下这次运动的命运。艺术家用线条和墨色晕染等绘画语言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块状构图使得工人队伍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党史解读  京汉铁路纵贯
目前学术界和出版界,由于有些人治学不严谨,在其著作中出现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问题,不仅失实,而且离奇。关于“吴玉章1936年在保安欢迎斯诺” 的描述便是一例。  1937年10月英国伦敦的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埃德加·斯诺名著《红星照耀的中国》。1938年2月上海复社出版中文译本《西行漫记》。以上两本书都没有讲到吴玉章于1936年在保安欢迎斯诺,也没有吴玉章的照片。但是近十来年,仅我所见到的,就有
2016年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建交60年。1956年5月30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大门。从1956年到1966年间,中国先后与25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双方一般都是先从民间往来和商贸、文化交流等开始,逐渐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最终实现
编者按:  郑科扬,1947年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先后做党的学运、农运、兵运工作。1953年任中共江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54年6月后任绵阳地委青委副书记、共青团绵阳地委书记,1959年5月任四川省委主办的《上游》杂志社编辑。1961年6月调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工作。1967年初中宣部被撤销,于1969年1月到宁夏干校劳动。1972年6月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先后任研究室处长、室主任,中组部
我和兄弟终于返回了阔别几十年的澳门,回到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家——贾伯乐提督街76号。父亲生前的一些老朋友盛情款待了我们。我们还参观了我们的出生地——澳门镜湖医院和曾经就读的培正学校。  澳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原来居住的房子,一眼望去,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家。记得那时,家门前是宽阔的马路,环境非常安静。我们住的是两层的洋房,前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还有一棵很高大的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