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作为京派代表作家,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充满着道家色彩和韵味,给读者以自然超脱之感。其代表作《边城》所营造的理想世界中,通过“边城”原生态、清新古朴的自然环境和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杨马兵、妓女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处事之风,完美地契合了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观念。其中深深地寄寓了沈从文先生对道家文化的追求与探索人性、构建理想乌托邦的美好期望。他就是道家文化下的理想守魂人。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在中国这片乡土气息浓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对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即京派作家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他们主张文学关注人生,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品格,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是坚持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主义与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相契合,即让文学自由地发展,不受政治和经济的束缚。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之一,洋溢着浓厚的道家精神文化内涵,其代表作《边城》也充分彰显了道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化的追求和从容宽厚的文化心态与浓厚的艺术独立意识。《边城》的问世是沈从文对道家文化的借鉴与超越。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见素抱朴”“超越世俗”“守信自约”“自在无为”等都对沈从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些精神也都尽现在《边城》内,他对湘西世界中的恬淡、自守的人性进行努力的探索与追求,可以说,“边城”中的尽善尽美、自然质朴是沈从文先生的情感慰藉,是其精神还乡之地。
  一
  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道家倡导“天人合一”,意欲打碎这些外加在人身上的枷锁,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而翠翠的自然美,她的不含杂质正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再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①翠翠是秀美的,神奇灵秀的湘西大地哺育了她,她是人性美的化身,是理想人性与纯真秀美完美结合的少女形象,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努力帮助爷爷拉渡船的善良,天保与傩送兄弟的爱向她袭来时她不知所措的天真与纯洁,都是沈从文笔下突出描绘的特点,这种复归于自然的人性不含任何杂质,不受任何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的束缚,它以最本真、最自然而然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沈从文所言“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②。“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翠翠身上得到再好不过的体现。那种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性美、人情美,她的温柔、纯净、忠贞等都烘托出沈从文心向往之的人类本性固有的理想净土。
  二
  道家主张人要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应为外物所牵,即“见素抱朴”的本性。《边城》中关于自然质朴人性的充分展示怎能不谓为“见素抱朴”呢?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自然纯朴的世界,这里,人最本质、最本真的一面被圆润地展现出来。“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③。爷爷是朴实的,视金钱如粪土,不是重利之人,他的忠于职守、充满爱心、至善至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就是努力重造人类最本真的东西,重塑民族品德。如果说自“五四”以来乡土文学形成以表现压迫与不满,或者批判落后封建、愚昧无知、深究民族精神创伤为主流的文学,那么沈从文笔下富有浓厚道家文化气息的《边城》是与“五四”以来的传统大为不同的。虽然其中也有批判的韵味,但却是用“梦”与“真”构成的文学图景,展现人“见素抱朴”的本真形态,使其与文本外现实世界中的丑恶相比较,其中所蕴含的道家精神要读者亲自领会与玩味。而这种道家文化与现实生活场景的背离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构成了极具张力的图景,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处”④。这才是沈从文对道家精神“见素抱朴”的借鉴与超越,在透露人最纯、最真的本性的时候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令人深思。
  三
  道家倡导“不为物累”“安时处顺”,以“体道”“悟道”为价值目标,超越世俗的名利地位或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这便是“超越世俗”的淡泊。这种超越世俗的淡泊对于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实现心理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引起了沈从文的身处俗世而对理想世界的守望。《边城》中老船夫面对夜间袭来的暴雨时的心态足以看出他的淡泊和“安时处顺”。“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⑤这是老船夫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之前说的话,姑且不论老船夫是否知道自己的生与死,但这份超凡脱俗的心态上升到一定境界时便是一种大哲,一种自然之道。这是社会秩序的规范标准,也是大美世界建构的基石。
  沈从文是寂寞的,他所追求的像湘西那样完美的世界与现实是不相融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关于“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的文化传统,而沈从文的文学人性立场以“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⑥。此种文化理想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显然是行不通的,它既不属于城市文化,又不属于革命文化,因此当时很难被接受,而道家的超越世俗和淡泊就显得尤为闪亮。但沈从文的寂寞不会是永远的寂寞,当文学真正能充分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命力的时候,他身处俗世渴望建构的理想王国也绝不可能是遙遥而无期了。
  四
  现代社会中,大众都关注到“守信自约”的人伦。道家倡导的“守信自约”既可以使文明趋于健康的理想状态,也是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不可知的命运”的警示,更是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
其他文献
摘 要: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与海明威小说《印第安营地》中的主人公尼克有着相似的过往经历。虽然两个故事呈现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但都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少年在动荡年代如何成长,这一主题在这两部小说里完全契合。难怪后来海明威把马克·吐温视为自己的“宗师”。同样,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也都有不同侧面的启迪功用。  关键词:马克·吐温 海明威 哈克 尼
摘 要:话语代表着一种权力,从话语权的角度来分析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角安托瓦内特就会发现:她疯癫的主要原因是在父权制和后殖民主义阴影下她的话语权不断被遮蔽和压制,在此过程中,她失去了争夺话语权的勇气,并导致话语权完全被剥夺,失去了一个正常的女性应有的生活,迫使她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  关键词:《藻海无边》 女性话语权 剥夺  《藻海无边》是简·里斯所创作的,作为《简·爱》的前传,它讲述了被囚禁
摘 要:作为中国民间流传久远的“白蛇”传说,它的每一次再创作都是对先前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对时代的重新反思。李碧华以女性成长的视角,给她笔下的小青和白蛇灌注了现代女性意识,但是由于女性意识的局限,她们仍旧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李锐和蒋韵则从人性视角出发,通过一个异类在人间所遭受的种种拒绝、迫害,让白蛇、许仙、法海陷入人性善恶的挣扎,探讨人性的黑暗与无情,从而完成了对现有秩序合理性以及人性中对异类排斥的狭
摘 要:音乐学是研究与音乐有关的问题的学科,对音乐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出现音乐就已开始,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作为学科的“音乐学”则是1885年由阿德勒首次提出,并逐步成为音乐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学科。受到多元文化和现代主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音乐学领域出现了“新音乐学”等为代表的新的学科发展趋势。  关键词:音乐学 历史研究 现状 趋势  音乐学是在音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人们对音乐进行学
摘 要:广西籍作家凤子从女性视角留下了国统区大后方的乱世生活剪影,特别是表现出了一个女作家对大后方女性在这一特定时期所显示出的新变动的高度自觉和敏感。她对大后方女性身上新变动的书写正是对新文学女性书写的呼应、延续和对接。如果以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鲁迅创作的关于女性的小说作参照,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这种新文学链的衔接,由此把握凤子小说对大后方女性书写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图景的填补。  关键词:凤子 大后方
临行之前,八岁的小女儿和往常一样听着他讲故事,父女俩在壁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   “爸爸,明天你要出差啊?”   “对呀,爸爸要出差去!”   小女儿瞪大眼睛:“那爸爸要去多少天呀?”他轻抚女儿的头发,视线从面前的书上缓缓上移,停留在墙壁上,看着光线在墙壁上勾勒出的纵横交错,他目光深邃,没有回答。   去多少天?或许,要等到鲜花重新绽放,等到全中国都已经拨开厚厚的雾霭,
【摘 要】语文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着重体现在审美教育这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审美教育重在实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实践中帮助他们塑造审美意识是最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活动意义;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6-005
摘 要:莫言的《蛙》中处处可见阎连科所谓的神实主义。卡夫卡说:“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1}换言之,艺术是一种真实照耀下的存在,但仅仅需要在“光的层面”上是真实的,比如《蛙》,一切材料都为这“光的真实”与“魔幻”之间充当桥梁。  关键词:莫言 蛙 神实主义  阎连科在《我的现实,我的主义》一书中说道:神实主义,即在创作中摒弃固
背书之于学习,就好像土地之于农民。土地是农民的根,而背书是学习的根。于我,它真是可爱又“可恨”。   背书的“可恨”之处在于背。有一次背书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暑假的一天早上,妈妈丢来一篇古文让我背,只剩下最后一篇了。我和妈妈约定,会背三十篇古文买新书。我叹口气,迎着清风大声读起来。正音,查字,这古文佶屈聱牙,苦煞人也。读了不知几遍,抬头去背,脑中空白,却仿佛被人删了记忆一般,狠心到一个字也不
童年时代度过的那些春节,在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翻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很深的事儿,但回忆起儿时生活,最快乐的时光总是莫过于春节。  春节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意味着一年中最热闹时刻的来临,好像总有许多新鲜事儿等我去发现。而最让人激动的就是除夕夜了,新年将至未至,令我充满期待。除夕又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虽说平时一家人也常在一起,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边说笑边听爆竹声声的融融氛围是其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