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教学初探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那么,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应该把握哪些原则?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戴琼老师在选修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她把阅读、鉴赏与写作结合为一体来教学,形成了“阅读、鉴赏、写作”选修系列专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来稿讨论。
  另外,本刊2006年第12期发表了陈成龙老师《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一文,本期梁捷、潘新和老师的文章就是对此文的讨论。
  
  必修课结束后,选修课我们选的是《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语文版)和《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语文版),我们将两本教材穿插在一起进行阅读与鉴赏。在讲完苏轼的三篇散文后,学生开始对苏轼的人及文产生兴趣,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我做了一个尝试,改变了以前紧扣教材的做法,让学生课外阅读苏轼的诗词,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并设计了“走近、走进苏东坡”专题学习方案,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效果很好。在学习了钱钟书的《论快乐》之后,学生结合《围城》谈了对钱钟书的若干看法,言语中对他的睿智与幽默充满了赞赏之情。于是,我将《写作》教材中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并纳入教学计划,将阅读、鉴赏与写作结合为一体,设计了“仰视圣哲·走进圣哲·平视圣哲”的专题学习方案。通过这两个专题的学习,学生对人、对事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深度,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有了以上两个专题的成功尝试,结合丰子恺的《渐》和《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的阅读鉴赏专题——“走近丰子恺的文学世界、走进丰子恺的精神世界”就自然产生了,从而组成了我的“阅读、鉴赏、写作”选修专题系列。
  教学“走近丰子恺的文学世界、走进丰子恺的精神世界”的专题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走近丰子恺的文学世界
  
  (一)阅读鉴赏:《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1.文中描摹的阿宝的黄金时代是怎样的?
  ——天真烂漫,童趣十足,无忧无虑,纯洁明净,热情好奇,任性无羁。(黄金时代)
  2.文中描摹的成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
  ——虚伪冷酷,复杂,英雄好汉退缩、顺从如绵羊。(灰色世界)
  3.文中传递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可喜,可悲,浓浓的亲情,担忧“肠中结”,不堪世间“冷酷”。
  4.哪种情感是作者最主要的情感?
  ——可悲,担忧,女儿不堪世间“冷酷”。
  
  (二)比较阅读:《渐》
  回忆《渐》的主题,看看作者的担忧是否可以从《渐》中找到答案?
  ——《渐》的主题:呼吁“大人格”和明达的人生态度,希望建成一个谦让、平和、明净的社会。
  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答案,于是进入下一阶段——将阅读与口语交际实用化。
  
  (三)体验与情感表达:一段珍贵的记忆;一点难忘的感受。
  设题:
  1.情感换位:爸爸、妈妈,我有话对您说。
  2.送父母一颗定心丸。
  学生表达话题:
  (1)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不用担心。
  (2)我不怕长大。
  (3)我渴望长大。
  (4)我已经准备好了。
  ……
  这部分是整堂课的亮点,针对文中作者对虽已长大但尚未成人,即将由黄金时代进入成人的灰色世界的女儿的担忧,同学们从儿女的角度对父母谈谈自己长大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学会体验情感和表达情感。
  本环节可借情境设定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用对父母之爱的真心体悟,来消除代沟。
  
  二、走进丰子恺的精神世界
  
  学生们兴致盎然地探索丰子恺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处查询积累的资料作了展示,现摘录要点如下:
  (一)人生态度:
  1.有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
  2.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3.从一粒沙中感悟人生。
  4.一心向佛又热爱人生。
  (二)对人生的认识:
  喻:人的生活三层楼:1.物质生活——衣食;2.精神生活——学术文艺;3.灵魂生活——宗教——探索人生的究竟。
  (三)文章内容及风格:
  1.读他的睿智与深刻。
  2.如橄榄一般的文字与况味。
  3.对儿童纯明世界的向往。
  4.落笔琐屑凡常,提炼超脱凡常的情趣和意味。
  对丰子恺的行文风格和人生态度,在学完此选修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在语言文学层面上,学生对其文有了相当的了解;在精神层面上,学生能将作家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去。
  以上对选修教材的处理,只是一种尝试,无所谓成与败。选修课如何上?和必修课如何区分?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教训可吸取,我们一直都在探索。但无论如何,我认为应该突出这样三个特点:灵活性、拓展性、针对性。
其他文献
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开展相关活动、建构革命传统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从青少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青少年在成长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唤起青少年的情感共鸣,拉近青少年与革命传统之间的心灵距离,激发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明确青少年的时代使命。我是江苏省南京
一、淡化考试大纲,落实课标理念  课程标准所呈现的作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学生观,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围绕这一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从学与教两个层面对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提出了要求,归纳这些要求可以看到三个特点,这就是:作文空间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表现手法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型;评价方式从“一统”向“多元”的转变。这三点集中体现了多元开放、能力培养、创意表达的作文思想。作文教学与评价
音乐绘本《听,小蜗牛艾玛》用图画、文字和音乐构建了一个多维立体的场域,给儿童讲述了小蜗牛艾玛的故事:懵懂的艾玛初闯世界,她发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有特殊本领的朋友,情绪从开心、羡慕到伤心、沮丧。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小蜗牛艾玛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重新自信满满地出发了。这是一个温暖的励志故事,音乐由德国作曲家史特凡·马尔采夫创作。马尔采夫用弦乐四重奏加钢琴的方式,结合令人咋舌的演奏技法,创作了十三首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根据性质不同,“学习共同体”分为“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类。同质型,即团体内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上均接近。异质型,团体内有学生特别优异,有能
新诗观在胡适学术主张中的地位    胡适(1891-1962)一生治学涉猎广泛,但在“初入江湖”前十年所最倾重的,恐怕还是文学。1921年,胡适曾应友人上海亚东图书馆主人汪原放的建议,将此前近十年所做的文章进行整理删定,分为四卷定名为“胡适文存”出版。其中放在第一卷的就是《论文学的文》。他在《序例》里还特别说明“这一卷删去最少”,原因是“这些讨论文学的文章,虽然有很多是不配保存的,却可以代表一个运
叶老曾说:“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吐胸中的积蓄。现在作文已不同以前作八股文。拉扯套合的功夫根本用不到,最要紧的是‘有’。而且表达出那‘有’:这两层,学生何不幸而得不到训练呢?”那如何才能“有”?怎样才能表达出那“有”呢?本期我们编发陈钟梁老师的《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张玉新老师的《食补为主,药补为辅——也谈应试文章写作》、董晓平老师的《用平常心看
在华东师大边门一家不显眼的书店里,我居然买到了友人多次向我介绍的、由美国莫提默·J.艾德勒与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作者艾德勒(1902~2001年)是20世纪著名学者、教育家,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47年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他在《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过去三十年来,有些事情还是没有改变。其中一项是,要达
北京平谷区第八小学自2005年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学生家庭德育因素的不良影响和社会德育环境下的不良冲击,着眼于国家培养人的目标要求,站在世界育人的高度,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肯负责的人生品格。  学校确立“诚实守信,责立八小”的办学理念,不断清晰学校的“三风一训”及办学思路和目标,即校训为“先学做人,后求学问;做人诚信,学问求真”,校风为“诚信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于公元811年,当时他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所赞颂的李凭是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  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当是名品。梧桐本来就是制琴的优质材料,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
李白《蜀道难》被多家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在注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有苏教版显得较为审慎,解题说:“据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前往探望,见《蜀道难》,赞叹不已,称为‘谪仙’。”没有说《蜀道难》作于“唐天宝初年”。  《蜀道难》作于何年,这个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历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