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瑞士人给人的印象就像他们的待客之道——既不会亲昵得让人不知所措,也不会冷淡到令人心生寒意,这份沉稳让人非常难忘。不过,在瑞士中部的小城琉森(Lucerne),在这个繁华却并不喧闹、安逸却并不乏味的典型瑞士小城,我撞见了瑞士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冬意最浓的时候,全世界的人仿佛都在想尽办法释放被严冬冰封了的热情,比如中国人忙着过传统的大年。而在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国家里,人们在享受着冬季的狂欢,偶遇琉森盛大的狂欢节,是我瑞士之行中最令人回味的一段经历。
狂欢节之争
我预订的Flora酒店,距离琉森城的著名地标,也是在各种旅游明信片上出现得最多的卡佩尔廊桥(Chapel Bridge),近得可以数得清步数,我从房间里一探头,就能和桥中央那个八角水塔的尖顶打个照面。
听说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琉森狂欢节,Flora酒店前台的Angela热情地跟我聊起了狂欢节的趣事。狂欢节据传是起源于古天主教,在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通常在公历的二月底三月初前后。狂欢节对于信奉天主教的地区来说,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是显示地方实力的一次机会。
琉森是古瑞士的发祥地,中世纪时已经是瑞士最富庶的城市之一,琉森的狂欢节也享有盛名。相传,附近其他地区都以能邀请琉森人前去参加他们当地的狂欢节为荣。在数次邀请不到的情况下,就有其他城市和州动起了“歪脑筋”,派人故意偷走琉森狂欢节的吉祥物——“费瑞奇爸爸”(Fritschi Daddy),好逼着琉森派人去索回,以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邀请琉森人去参加当地狂欢节的目的。
费瑞奇(Fritschi)是传说中活跃在中世纪时期琉森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曾和他的妻子费瑞岑(Fritschene)一道,率领骑兵在苏黎世击退过奥地利人的入侵。在凯旋的时候,他们夫妻骑着高头大马骄傲地穿越了琉森城区。此后,费瑞奇就成为了琉森狂欢节的首领。再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真人大小的人偶,亲切地称这个人偶为“费瑞奇爸爸”,将其作为琉森狂欢节的吉祥物。
期盼“费瑞奇爸爸”
我到达琉森时,正值狂欢节的前夜。在琉森一如既往的优雅的市容和舒缓的节奏中,已经能够依稀感觉到节日的热情在涌动:卡佩尔廊桥桥楣上悬挂的,记录老城典故和城市守护神的古画,被绘有夸张图案和瑞士德语名字的色彩鲜艳的图画覆盖了起来;街上不时能看见手中提着面具和戏服的路人走过;Bachmann Chocolates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巧克力一时间都换上了缤纷的色彩和奇特的巧克力造型……人人都在期盼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了观看天鹅广场前的码头的狂欢节开幕式,依照Angela的叮嘱,我起了个大早,清晨5点不到我就走出了酒店。拐上廊桥,向老城看去,不由地大吃一惊,街上是前所未见的人头攒动,仿佛一夜之间全琉森的人都涌到了街上。
5点整,Musegg城墙上的大钟敲响,由专人扮成传说中狂欢节的首领——身着古装,头带夸张的大头套的“费瑞奇爸爸”以及“家人”、仆从……随着升腾的烟火,坐船从琉森湖畔的另一个小镇Fasnacht出发,抵达天鹅广场前的码头。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簇拥下,一行人登上码头附近,搭在喷泉上的高台之上。“费瑞奇爸爸”正式宣布狂欢节开始,随从们从高台上向欢呼的人们抛洒象征祝福的柑橘、糖果和彩纸,为期一周的狂欢就此拉开序幕。
据记载,早期的琉森狂欢节都是将武装阅兵式和Fritschi巡游结合在一起的。Fritschi巡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用稻草扎成的“费瑞奇爸爸”在琉森各行会和团体簇拥下,穿过整个城市。鼓手和吹笛手在前开道,并打出Fritschi社区旗帜。后面跟着身着铠甲、带着头盔的武士。武士留着胡子,挎着佩剑,好不威风。到了1713年,琉森市议会投票决定取消了武装阅兵式,并确立了今天Fritschi巡游的雏形。
再后来,出现了由真人扮演的“费瑞奇夫妇”,18世纪中叶,在Fritschi巡游的队伍中,除了这对夫妇,人们又为了他们设计了了几位“家人”,加入了一个保姆、一个小丑和一群农夫装扮的仆从。不久以后,一些乐师也加入到这群人中,这样,费瑞奇夫妇就可以大张旗鼓地跳舞了。19世纪初,这些人物都被安排在一辆由红色和黄色纸花装饰的马车上。从那时到现在,他们就在狂欢节那天坐马车穿行与城区,向人群投掷糖果和柑橘等。这样的巡游,只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过。
社区队PK亲友团
琉森的狂欢节不同于南方邻国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不以华丽的宫廷服装和面具取胜。由于地处阿尔卑斯山区的缘故,讲求的是原创粗狂的风格,和特有的Guggenmusig音乐。成千上万的市民,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游客,涌向琉森老城的大小街巷、广场,歌舞狂欢,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场大型化妆舞会,人们互送糖果,互撒彩纸,互道“Schoene Ruedige Fasnacht”(瑞士德语:狂欢快乐)。
狂欢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着装,或者穿着主题服装的,由社区或者团体组成的社区队。另一类是家庭,亲友组成的看客,多数也打扮成某一风格,可谓是亲友团。社区队由旗手手持队旗开路,随后就是乐队指挥和乐手们。有打扮成“勇敢的心”的苏格兰战士,也有扮成小猪、山野巨人的。演奏的乐曲都是原创的,Guggenmusig音乐由号、鼓和其它的打击乐器演奏,要求乐曲热烈,听似凌乱,但主调又要鲜明,富有感染力,让人不由得不随之舞动。
亲友团以有孩子的家庭和年轻朋友居多,他们更热衷于比拼自己服装的原创性,与之拍照留影的人越多,他们就越自豪。家庭队中小孩绝对是主角,扮成小鸡雏、小奶牛、小精灵、小海盗,一个赛一个的洋娃娃,让人喜欢;青年队里多些年轻人的玩世不恭,有扮猫王的、扮主教的、扮成“弗兰肯斯坦”的、扮成“肌肉男”和“大波女”的,都只为了博路人一哂……
狂欢节期间,平时琉森生意最兴隆的表行、珠宝店统统关门歇业,相反,餐厅和咖啡馆馆倒顾客盈门,还多出了平日里绝难见到的小吃摊档。狂欢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冬季高热量食品,如肥硕的香肠,还有各种类似与油炸圈饼的油炸甜品、狂欢节糕点、薄薄的炸甜面片(Fasnachtskuechli),放了茴香煮热的葡萄酒。吃得满嘴流油,玩得大汗淋漓,大人有得吃、小孩有得玩,整个乐不思蜀。据说有些人在狂欢期间连续几天不睡觉的,大有不把一冬的积郁发泄到极致不罢休之势。
花车大巡游
在瑞士事事讲民主,事事要投票表决的社会体制中,社区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织。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小社区组成。琉森的狂欢节也深刻地反应了这种社会形态。每个社区组成的社区队,一般提前半年就确定狂欢队伍的主题、创作乐曲、制作服装、期待在首个狂欢日的花车巡游中一鸣惊人。这是社区的盛事和传统,历史最悠久的“琉森猫队”已经有了65年的历史了。最佳的花车巡游观赏点在沿琉森湖的五星“节庆”酒店Schweizerhof门前、天鹅广场和连接老城和火车站的湖桥上。下午3点,“费瑞奇爸爸”一行人和身披盛装的市长坐古典马车领队,近四十支队伍鱼贯前进。显然,每支队伍都经过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一绝。
▲巨型芭比娃娃队
可爱的芭比娃娃是女生的最爱,可是你知道这个从美国红遍全世界的芭比娃娃,她的故乡是哪里吗?不要不信,就在琉森!约半个世纪前,芭比娃娃的创世人露思·海德尔(Ruth Handler)女士,就是在琉森度假时,在琉森老城里的一家古物店里面,给女儿芭芭拉(Barbara)买了一只玩偶,这就是著名的芭比娃娃的原型,后来她创制出的芭比娃娃,正是以女儿的昵称(Barbie)来命名的。带上巨大的头套,大眼红唇,一身粉红装扮,由十几个壮小伙装扮的巨型芭比手持镜子、梳子,和着Barbie Girld的乐曲,又唱又跳,一路和路人拥抱合影。
▲兵马俑开进琉森
近年来,和中国有关的事在欧洲都能成为时髦的话题。在琉森天鹅广场的高级表店里、在铁力士山3000多米的雪峰顶上、在皮拉图斯山金色环游的蒸汽游船上……似乎到哪里都会一不小心就会撞见中国旅游团。在琉森,当地人已经更习惯用“您好”来向亚洲人打招呼了。在游行队伍中我发现了还一队“中国风”,男人们披上了秦始皇兵马俑式样的铠甲,拉着战车,但是演奏的仍然是Guggenmusig的鼓和号。这支中西合璧的“秦始皇军队”就这样在琉森高歌猛进。黑色的大旗上还写了打油诗,大意是中国秦始皇的军队开进了琉森城。
▲洗衣妇和木雕
琉森市郊皮拉图斯山下的Kriens是个小地方,除了被视为琉森地标的皮拉图斯山和用山泉水制成的瑞士著名的Eichhof啤酒外,历史上还有三样出名的东西:Kriens的木雕面具,木制的阿尔卑斯长号和Kriens的洗衣妇。瑞士最长的阿尔卑斯长号,安放在皮拉图斯山顶观景台上的餐厅里,足有三层楼高。Kriens社区队就是以另两大特色——Kriens的木雕面具和洗衣妇为主题的。带着木雕面具的洗衣妇,个个盛臀丰乳,提着洗衣篮,跟在收衣服的大车后面,边走边与路人嬉闹。洗衣妇们还向路人分发蓝白相间的琉森州州旗和瑞士国旗,邀请路人捐助她们的社区队。大众的活动,需要大众的支持,不在于多少钱,多一份支持是最重要的。
巡游的队伍还在进行,暮色已经悄悄降临。入夜,精彩还在餐馆里继续。老城里Stadtkeller餐厅的老板邀请Guggenmusig乐队进场表演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当晚的座位早早就预定一空。门口有人高马大的保安守卫,没有预订,有钱也别想进去。当夜能够被邀请演出,是乐队的荣耀。乐队在舞台上卖力演出,回报就是客人的掌声和店家提供的冰镇啤酒。乐队里几个七八岁的小鼓手忙了一天,可还是精神头十足,琉森人沉温外表下的那股张扬的热情和创造力,大该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的吧。
狂欢节之争
我预订的Flora酒店,距离琉森城的著名地标,也是在各种旅游明信片上出现得最多的卡佩尔廊桥(Chapel Bridge),近得可以数得清步数,我从房间里一探头,就能和桥中央那个八角水塔的尖顶打个照面。
听说我以前没有经历过琉森狂欢节,Flora酒店前台的Angela热情地跟我聊起了狂欢节的趣事。狂欢节据传是起源于古天主教,在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通常在公历的二月底三月初前后。狂欢节对于信奉天主教的地区来说,是一年中的一件大事。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也是显示地方实力的一次机会。
琉森是古瑞士的发祥地,中世纪时已经是瑞士最富庶的城市之一,琉森的狂欢节也享有盛名。相传,附近其他地区都以能邀请琉森人前去参加他们当地的狂欢节为荣。在数次邀请不到的情况下,就有其他城市和州动起了“歪脑筋”,派人故意偷走琉森狂欢节的吉祥物——“费瑞奇爸爸”(Fritschi Daddy),好逼着琉森派人去索回,以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邀请琉森人去参加当地狂欢节的目的。
费瑞奇(Fritschi)是传说中活跃在中世纪时期琉森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曾和他的妻子费瑞岑(Fritschene)一道,率领骑兵在苏黎世击退过奥地利人的入侵。在凯旋的时候,他们夫妻骑着高头大马骄傲地穿越了琉森城区。此后,费瑞奇就成为了琉森狂欢节的首领。再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真人大小的人偶,亲切地称这个人偶为“费瑞奇爸爸”,将其作为琉森狂欢节的吉祥物。
期盼“费瑞奇爸爸”
我到达琉森时,正值狂欢节的前夜。在琉森一如既往的优雅的市容和舒缓的节奏中,已经能够依稀感觉到节日的热情在涌动:卡佩尔廊桥桥楣上悬挂的,记录老城典故和城市守护神的古画,被绘有夸张图案和瑞士德语名字的色彩鲜艳的图画覆盖了起来;街上不时能看见手中提着面具和戏服的路人走过;Bachmann Chocolates店的橱窗里陈列的巧克力一时间都换上了缤纷的色彩和奇特的巧克力造型……人人都在期盼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为了观看天鹅广场前的码头的狂欢节开幕式,依照Angela的叮嘱,我起了个大早,清晨5点不到我就走出了酒店。拐上廊桥,向老城看去,不由地大吃一惊,街上是前所未见的人头攒动,仿佛一夜之间全琉森的人都涌到了街上。
5点整,Musegg城墙上的大钟敲响,由专人扮成传说中狂欢节的首领——身着古装,头带夸张的大头套的“费瑞奇爸爸”以及“家人”、仆从……随着升腾的烟火,坐船从琉森湖畔的另一个小镇Fasnacht出发,抵达天鹅广场前的码头。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簇拥下,一行人登上码头附近,搭在喷泉上的高台之上。“费瑞奇爸爸”正式宣布狂欢节开始,随从们从高台上向欢呼的人们抛洒象征祝福的柑橘、糖果和彩纸,为期一周的狂欢就此拉开序幕。
据记载,早期的琉森狂欢节都是将武装阅兵式和Fritschi巡游结合在一起的。Fritschi巡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用稻草扎成的“费瑞奇爸爸”在琉森各行会和团体簇拥下,穿过整个城市。鼓手和吹笛手在前开道,并打出Fritschi社区旗帜。后面跟着身着铠甲、带着头盔的武士。武士留着胡子,挎着佩剑,好不威风。到了1713年,琉森市议会投票决定取消了武装阅兵式,并确立了今天Fritschi巡游的雏形。
再后来,出现了由真人扮演的“费瑞奇夫妇”,18世纪中叶,在Fritschi巡游的队伍中,除了这对夫妇,人们又为了他们设计了了几位“家人”,加入了一个保姆、一个小丑和一群农夫装扮的仆从。不久以后,一些乐师也加入到这群人中,这样,费瑞奇夫妇就可以大张旗鼓地跳舞了。19世纪初,这些人物都被安排在一辆由红色和黄色纸花装饰的马车上。从那时到现在,他们就在狂欢节那天坐马车穿行与城区,向人群投掷糖果和柑橘等。这样的巡游,只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过。
社区队PK亲友团
琉森的狂欢节不同于南方邻国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不以华丽的宫廷服装和面具取胜。由于地处阿尔卑斯山区的缘故,讲求的是原创粗狂的风格,和特有的Guggenmusig音乐。成千上万的市民,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游客,涌向琉森老城的大小街巷、广场,歌舞狂欢,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场大型化妆舞会,人们互送糖果,互撒彩纸,互道“Schoene Ruedige Fasnacht”(瑞士德语:狂欢快乐)。
狂欢的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着装,或者穿着主题服装的,由社区或者团体组成的社区队。另一类是家庭,亲友组成的看客,多数也打扮成某一风格,可谓是亲友团。社区队由旗手手持队旗开路,随后就是乐队指挥和乐手们。有打扮成“勇敢的心”的苏格兰战士,也有扮成小猪、山野巨人的。演奏的乐曲都是原创的,Guggenmusig音乐由号、鼓和其它的打击乐器演奏,要求乐曲热烈,听似凌乱,但主调又要鲜明,富有感染力,让人不由得不随之舞动。
亲友团以有孩子的家庭和年轻朋友居多,他们更热衷于比拼自己服装的原创性,与之拍照留影的人越多,他们就越自豪。家庭队中小孩绝对是主角,扮成小鸡雏、小奶牛、小精灵、小海盗,一个赛一个的洋娃娃,让人喜欢;青年队里多些年轻人的玩世不恭,有扮猫王的、扮主教的、扮成“弗兰肯斯坦”的、扮成“肌肉男”和“大波女”的,都只为了博路人一哂……
狂欢节期间,平时琉森生意最兴隆的表行、珠宝店统统关门歇业,相反,餐厅和咖啡馆馆倒顾客盈门,还多出了平日里绝难见到的小吃摊档。狂欢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冬季高热量食品,如肥硕的香肠,还有各种类似与油炸圈饼的油炸甜品、狂欢节糕点、薄薄的炸甜面片(Fasnachtskuechli),放了茴香煮热的葡萄酒。吃得满嘴流油,玩得大汗淋漓,大人有得吃、小孩有得玩,整个乐不思蜀。据说有些人在狂欢期间连续几天不睡觉的,大有不把一冬的积郁发泄到极致不罢休之势。
花车大巡游
在瑞士事事讲民主,事事要投票表决的社会体制中,社区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织。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小社区组成。琉森的狂欢节也深刻地反应了这种社会形态。每个社区组成的社区队,一般提前半年就确定狂欢队伍的主题、创作乐曲、制作服装、期待在首个狂欢日的花车巡游中一鸣惊人。这是社区的盛事和传统,历史最悠久的“琉森猫队”已经有了65年的历史了。最佳的花车巡游观赏点在沿琉森湖的五星“节庆”酒店Schweizerhof门前、天鹅广场和连接老城和火车站的湖桥上。下午3点,“费瑞奇爸爸”一行人和身披盛装的市长坐古典马车领队,近四十支队伍鱼贯前进。显然,每支队伍都经过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一绝。
▲巨型芭比娃娃队
可爱的芭比娃娃是女生的最爱,可是你知道这个从美国红遍全世界的芭比娃娃,她的故乡是哪里吗?不要不信,就在琉森!约半个世纪前,芭比娃娃的创世人露思·海德尔(Ruth Handler)女士,就是在琉森度假时,在琉森老城里的一家古物店里面,给女儿芭芭拉(Barbara)买了一只玩偶,这就是著名的芭比娃娃的原型,后来她创制出的芭比娃娃,正是以女儿的昵称(Barbie)来命名的。带上巨大的头套,大眼红唇,一身粉红装扮,由十几个壮小伙装扮的巨型芭比手持镜子、梳子,和着Barbie Girld的乐曲,又唱又跳,一路和路人拥抱合影。
▲兵马俑开进琉森
近年来,和中国有关的事在欧洲都能成为时髦的话题。在琉森天鹅广场的高级表店里、在铁力士山3000多米的雪峰顶上、在皮拉图斯山金色环游的蒸汽游船上……似乎到哪里都会一不小心就会撞见中国旅游团。在琉森,当地人已经更习惯用“您好”来向亚洲人打招呼了。在游行队伍中我发现了还一队“中国风”,男人们披上了秦始皇兵马俑式样的铠甲,拉着战车,但是演奏的仍然是Guggenmusig的鼓和号。这支中西合璧的“秦始皇军队”就这样在琉森高歌猛进。黑色的大旗上还写了打油诗,大意是中国秦始皇的军队开进了琉森城。
▲洗衣妇和木雕
琉森市郊皮拉图斯山下的Kriens是个小地方,除了被视为琉森地标的皮拉图斯山和用山泉水制成的瑞士著名的Eichhof啤酒外,历史上还有三样出名的东西:Kriens的木雕面具,木制的阿尔卑斯长号和Kriens的洗衣妇。瑞士最长的阿尔卑斯长号,安放在皮拉图斯山顶观景台上的餐厅里,足有三层楼高。Kriens社区队就是以另两大特色——Kriens的木雕面具和洗衣妇为主题的。带着木雕面具的洗衣妇,个个盛臀丰乳,提着洗衣篮,跟在收衣服的大车后面,边走边与路人嬉闹。洗衣妇们还向路人分发蓝白相间的琉森州州旗和瑞士国旗,邀请路人捐助她们的社区队。大众的活动,需要大众的支持,不在于多少钱,多一份支持是最重要的。
巡游的队伍还在进行,暮色已经悄悄降临。入夜,精彩还在餐馆里继续。老城里Stadtkeller餐厅的老板邀请Guggenmusig乐队进场表演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当晚的座位早早就预定一空。门口有人高马大的保安守卫,没有预订,有钱也别想进去。当夜能够被邀请演出,是乐队的荣耀。乐队在舞台上卖力演出,回报就是客人的掌声和店家提供的冰镇啤酒。乐队里几个七八岁的小鼓手忙了一天,可还是精神头十足,琉森人沉温外表下的那股张扬的热情和创造力,大该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薪火相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