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很多场合和她的很多教育论著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我们一定要珍视她。
最近,重读了于漪老师领衔主持的“情系母语”栏目中的精彩篇章,我的内心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的灵魂再一次经受了母语的洗礼和净化。先前那些零零散散的关于母语的印记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汇聚成一段段鲜明的影像浮现在我的眼前。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母语教育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还不少。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群体、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无不存在着众多漠视母语的现象。据报载:在2005年6月举行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而在同年译文出版社举办的“首届英译汉大赛”中,拔得头筹的亦是国外的参赛者。面对种种怪象,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的汉语素质究竟怎么样?我们引以为豪的汉语言文化被老外“发扬光大”,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母语素质又如何呢?作为身居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在薄弱,现状令人担忧。曾有网友留言:“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批阅学生的作文。”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通常一篇文章看下来,全篇都是红笔批阅过的标记。错别字遍布其间,错得叫人啼笑皆非;不规范的标点、不准确的用词、不通顺的句子亦屡见不鲜;而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以称之为“佳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口头表达上更是如此。现在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发言了,我想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可能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简明、连贯、得体”是国家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很少能够听到一些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的发言,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语文课堂上也很少再现书声琅琅的盛况了,“读书破万卷”的古训早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境界成了一种走不回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讨论和花样百出的探究活动,对语言的阅读与感悟倒被闲置在一边。凡此种种,无不让人心忧。
我曾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我曾痛苦地反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不再热爱我们的母语?为什么有的学生把千古名篇背成了周杰伦叽里咕噜、含混不清的调子呢?为什么他们把经典篇章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就不愿再去读第二遍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激发我不断地思索。
在长时间的沉思之后,我猛然间发现:在对待母语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媒体、我们教师的责任感都出了很大问题。看看当今的社会吧,种种怪象,异彩纷呈,一片繁华,好不热闹。然而在繁华的背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勤劳、踏实、肯干的精神都被淡化了,甚至被束之高阁。很多人幻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生活节奏加快了,我们的心态也浮躁了,许多学生已分辨不清自己的根在哪里。部分老师的社会与民族责任感也随之淡化了,他们一味地追求“多、快、好、省”,教学中必要的读写过程被简化了,甚至被省略了。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必定是虚浮的,他们对于母语的关爱和对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必定是严重缺乏的。
真的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好些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说不出一句连贯的中国话了。
真的该好好想一想在全球汉语热的大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的母语素质和语文素养究竟如何了。
真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母语,都来关爱母语的健康发展。
母语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我们应当敬畏母语——真正地尊重和爱护母语。
(代道舟,上海市竖河职校)
最近,重读了于漪老师领衔主持的“情系母语”栏目中的精彩篇章,我的内心又一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的灵魂再一次经受了母语的洗礼和净化。先前那些零零散散的关于母语的印记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汇聚成一段段鲜明的影像浮现在我的眼前。
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我们的母语教育确实是存在问题的,而且还不少。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群体、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无不存在着众多漠视母语的现象。据报载:在2005年6月举行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留学生队;而在同年译文出版社举办的“首届英译汉大赛”中,拔得头筹的亦是国外的参赛者。面对种种怪象,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的汉语素质究竟怎么样?我们引以为豪的汉语言文化被老外“发扬光大”,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母语素质又如何呢?作为身居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在薄弱,现状令人担忧。曾有网友留言:“语文老师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批阅学生的作文。”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通常一篇文章看下来,全篇都是红笔批阅过的标记。错别字遍布其间,错得叫人啼笑皆非;不规范的标点、不准确的用词、不通顺的句子亦屡见不鲜;而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以称之为“佳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口头表达上更是如此。现在很多老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发言了,我想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可能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简明、连贯、得体”是国家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很少能够听到一些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的发言,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语文课堂上也很少再现书声琅琅的盛况了,“读书破万卷”的古训早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境界成了一种走不回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讨论和花样百出的探究活动,对语言的阅读与感悟倒被闲置在一边。凡此种种,无不让人心忧。
我曾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我曾痛苦地反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不再热爱我们的母语?为什么有的学生把千古名篇背成了周杰伦叽里咕噜、含混不清的调子呢?为什么他们把经典篇章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就不愿再去读第二遍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激发我不断地思索。
在长时间的沉思之后,我猛然间发现:在对待母语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媒体、我们教师的责任感都出了很大问题。看看当今的社会吧,种种怪象,异彩纷呈,一片繁华,好不热闹。然而在繁华的背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勤劳、踏实、肯干的精神都被淡化了,甚至被束之高阁。很多人幻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生活节奏加快了,我们的心态也浮躁了,许多学生已分辨不清自己的根在哪里。部分老师的社会与民族责任感也随之淡化了,他们一味地追求“多、快、好、省”,教学中必要的读写过程被简化了,甚至被省略了。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必定是虚浮的,他们对于母语的关爱和对语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也必定是严重缺乏的。
真的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好些中国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却说不出一句连贯的中国话了。
真的该好好想一想在全球汉语热的大环境之下,我们中国人的母语素质和语文素养究竟如何了。
真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母语,都来关爱母语的健康发展。
母语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我们应当敬畏母语——真正地尊重和爱护母语。
(代道舟,上海市竖河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