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第二次接触高考改革的选题,但却是第一次到改革的试点地——浙江采访。出发前,从浙江几所高中的校长、教师和毕业生口中得知,学校、学生和家长在面对改革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不适应。例如,施行高考科目“7选3”后,走班模式导致大多数学校面临师资、教室不足,等等。
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一个采访地——浙师大附中,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教育者的理念和學校的条件,都在最大程度上配合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落地。每个年级都能保证35种选课组合的出现,学生可以在全年级不同班级上课,认识更多朋友,乐在其中。
但这并不代表浙江高考改革的全部,对几所县高中的采访印证了这一想法。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些高中陷入越来越封闭的漩涡。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学生很难和大城市的学生比拼“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仍会走回“唯分数论”的老路,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耽误了学生发展特长的时机。
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被质疑“新瓶装旧酒”的原因。大部分小城市和乡镇学生能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的大学,还是通过分数决定的,即便是“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比重和也远远高于“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很多学校还是选择在分数上做文章。
为了更高的分数,出现了很多荒诞的举动。比如被诟病最多的“田忌赛马”式报考,甚至导致物理在高考中遇冷。学生的负担也并不比改革前轻松。由于“两次考试,两年有效”,学生的生活以每年两次的考试时间为分割点,从高二开始“反复冲刺”。
采访中,一位校长开玩笑说,以后孩子考名校,不仅要拼家庭,还要拼城市。因为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也就是对学生所能接触的社会资源提出了要求。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县城中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读小学时就把他们送到了杭州、上海等地求学。
生源的分化也促使原本就存在的教育差距被越拉越大,如何在不牺牲优秀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证城市间的教育公平,将是改革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一个采访地——浙师大附中,这些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教育者的理念和學校的条件,都在最大程度上配合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落地。每个年级都能保证35种选课组合的出现,学生可以在全年级不同班级上课,认识更多朋友,乐在其中。
但这并不代表浙江高考改革的全部,对几所县高中的采访印证了这一想法。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些高中陷入越来越封闭的漩涡。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学生很难和大城市的学生比拼“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仍会走回“唯分数论”的老路,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耽误了学生发展特长的时机。
这也是新高考改革被质疑“新瓶装旧酒”的原因。大部分小城市和乡镇学生能否考上大学、考上怎样的大学,还是通过分数决定的,即便是“三位一体”的招生模式,“高考成绩”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比重和也远远高于“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很多学校还是选择在分数上做文章。
为了更高的分数,出现了很多荒诞的举动。比如被诟病最多的“田忌赛马”式报考,甚至导致物理在高考中遇冷。学生的负担也并不比改革前轻松。由于“两次考试,两年有效”,学生的生活以每年两次的考试时间为分割点,从高二开始“反复冲刺”。
采访中,一位校长开玩笑说,以后孩子考名校,不仅要拼家庭,还要拼城市。因为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也就是对学生所能接触的社会资源提出了要求。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浙江县城中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读小学时就把他们送到了杭州、上海等地求学。
生源的分化也促使原本就存在的教育差距被越拉越大,如何在不牺牲优秀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证城市间的教育公平,将是改革者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