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浙江风格·江南舞韵”舞蹈作品展演,以\"诗画山水文人\'为主题,回溯江南文化,彰显江南审美意韵,已经成为江浙地区舞蹈创作聚焦的文化核心和审美追求.第三届展演作品的选材分别有东方哲学、风土人情、当代境遇、历史文化、古人古韵等类型,逐渐明晰了江南舞蹈观自然之貌、品万物之趣的审美意趣与承人文之脉、诉诗性之美的审美品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浙江风格·江南舞韵”舞蹈作品展演,以\"诗画山水文人\'为主题,回溯江南文化,彰显江南审美意韵,已经成为江浙地区舞蹈创作聚焦的文化核心和审美追求.第三届展演作品的选材分别有东方哲学、风土人情、当代境遇、历史文化、古人古韵等类型,逐渐明晰了江南舞蹈观自然之貌、品万物之趣的审美意趣与承人文之脉、诉诗性之美的审美品格.
其他文献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的最高形式之一是秩序”.舞剧要求在定量时间中以某种特定的“秩序”向观者传递带有美感经验的“视觉语码”,并引发其感官上的审美愉悦.舞剧“文本”不完全等同于“讲故事”,而“动作”也不完全局限于“跳故事”,二者在舞剧叙事创作中应该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包含.欣赏舞剧之美首要是舞蹈本体之美,而舞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蹈表现形式,所传达的美感应是立体的、交织的和多向度的.虽然“看舞剧”不是“看故事”,但“看舞剧”又不能不“看故事”,那么舞剧叙事的“语码秩序”应有其自身独特“叙事结构”.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
作为舞台艺术视像呈现的形态之一,舞蹈艺术表演的独特性直接决定了舞台形象塑造的特性,因而舞蹈表演环节的体验与传达,便成为了表演能力优劣的绝对衡量标准之一.舞台艺术发展多元跨界创作模式的开启,促使舞蹈艺术内部要素在表演输出层面发生转变.与此同时,舞蹈作品的视像复杂多元使得舞蹈表演方式与规律也随之形成要素功能的构联与转型,因此,新世纪舞蹈艺术秩序的转变进一步促使舞者对艺术本体认知与表现能力逐级深入,最终将舞蹈表演的研究范畴在当下艺术不断的更新、变革中,建立起舞蹈表演思维新型秩序与逻辑,促使舞蹈表演模式丰富与革新
人体动作为舞蹈之基,舞蹈透过人体动作,使无形的意象呈现为有形的形象,使抽象的情感认知转化为鲜活的艺术生命.探索人体动作的奥秘,成为一代代舞研家们的追求.19世纪中叶,法国舞蹈教育家德尔萨特(Francois Delsarte)将“身体控制理论”引入舞蹈教育,视时间、空间、运动为人体动作的基本条件.20世纪初,捷克斯洛伐克舞蹈科学家鲁道夫·冯·拉班(Rudolf Van Laba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人体动作的时间、空间和力效等诸要素入手,整合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舞蹈是属于空间与时间的艺术
首演于2018年的舞剧《天路》,由王舸编导、罗斌编剧、国家大剧院和北京歌剧舞剧院演出.作为现实题材的精品力作,舞剧《天路》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叙述了青藏高原人民祖祖辈辈对心中“天路”的向往,再现了青藏铁路修建的历史史实.该剧在叙事构造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突破,如通过多视角诠释史实、对小人物的情感挖掘,书写新时代精神,探索了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新模式.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千年古艺,代代传承.角色以行当划分,各有特定面谱.表演以唱念做打为手段,体现角色的形、声、神三大元素.[傀儡调]音乐属泉腔曲牌体南管系统,打击乐以“压脚鼓”为主,技艺独特,自成一格.因此,偶戏是戏曲型的珍贵古稀剧种.
时序更迭,万象欣荣.rn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于2011年年底成立,转眼已过十载春秋.rn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十年来,中心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奋楫扬帆、勇立潮头,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开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在守正创新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不仅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追求,促进了戏曲百花园的竞秀芬芳,
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北京市教委为此下发文件推行“三三一”工作,即提高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高艺术学科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发展水平.rn2015年,北京市推进“高中入学中实施艺术类高校与基础教育贯通培养”计划.北京舞蹈学院接受北京市教委委托,面向零舞蹈基础的高中学生,与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2019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等学校联办“高中艺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包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中华艺术宝库中表演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借鉴、研究的资源宝库.在我国古代,舞蹈早于戏曲,后又融入戏曲,与戏曲艺术有着剪不断的联系;进入20世纪50年代,民族舞剧的诞生、发展也经历了从学习、改编、演出戏曲剧目到借鉴、突破、创新戏曲艺术的阶段.舞剧《粉墨春秋》是民族舞剧创作进入21世纪后,为数不多借鉴戏曲又突破戏曲的佳作代表.自2011年11月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来,经历了十年风起云涌的舞剧市场检验,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该剧在内容、形式、美学观方面对博
在中国戏剧界,提起“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大家都会想到20世纪50年代改写中国戏剧史的昆曲《十五贯》.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文艺界再次提出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在传统戏曲艺术日益市场化、国有戏剧院团深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层院团和稀有剧种的社会生态与生存之道,越发引起戏剧界与学术界的关注.
因受其舞种发展独特性的制约,又囿于传统与当代创新之间“度”的难以把握成为许多编导难以涉足与逾越之地.如何在创作中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审美风格,并顺应当下时代审美,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者的思考方向.浙江音乐学院创作表演的《一条大河》(以下简称《大河》)无疑是一个既秉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又彰显鲜明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