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课任务重大,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分析的能力,能够将思想升华,提高思想觉悟。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学、以德诱学,促使学生爱学、学会、用好思想品德课的知识。
关键字:尊重 改革 创新 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探析,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并重,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采用新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新的动机和内部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实践研究反馈显示,学生赞同学业评价的占94.6%,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的尝试,学习兴趣浓了,通过社会实践,扩展了视野,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参与思想的升华和参与能力的提高。过去一次性的期末考试,助长了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倾向。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平时专心听课,认真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地提高。同时,口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感到这一方法新颖、有趣,口试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同学平时怯于当众发言,口试时由于慌张,答得不理想,再三要求教师再给一次锻炼能力的机会。
实践表明,在认知领域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系统整理教材内容,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在操作领域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许多社会实际问题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从而培养了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待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俗话说,红花要靠绿叶衬。如果把花突出到不要绿叶衬托的程度,花也就不美丽了,例如讲宪法时,而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非曲直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四、要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强调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从传统的说教者、管理者、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友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而学生扮演的是“遵从者”的角色,他们只能消极的接受已成定论的知识,这与现代文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严重的背离。我们当教师的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参与讨论,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经验合理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便可得到进一步呈现。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课堂教学。考试方法的改革就必须要求课堂教学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维走向多维。并突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构建“主体参与”的《思想品德》堂教学模式,教法上:注重情境创设,精导妙引,重点分析,精练精析;学法上:指导学生联系阅读、主动提问、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学会比较归纳等等,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考试方法改革促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适应考试方法改革,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字:尊重 改革 创新 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探析,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并重,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采用新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新的动机和内部动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实践研究反馈显示,学生赞同学业评价的占94.6%,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我们通过参与教学过程的尝试,学习兴趣浓了,通过社会实践,扩展了视野,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主体参与思想的升华和参与能力的提高。过去一次性的期末考试,助长了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倾向。现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平时专心听课,认真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地提高。同时,口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感到这一方法新颖、有趣,口试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同学平时怯于当众发言,口试时由于慌张,答得不理想,再三要求教师再给一次锻炼能力的机会。
实践表明,在认知领域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系统整理教材内容,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在操作领域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剖析许多社会实际问题和国内外重大事件,从而培养了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如果相信学生的潜能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那么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有信心、对教学有热情,教学时就会有激情。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待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
三、突出重点与照顾前面相结合。
突出重点是思品教学的精髓思想之一,但不能把它理解为只弹一根弦。因为重点与非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非重点的补充、衬托,重点也难以发挥功效。俗话说,红花要靠绿叶衬。如果把花突出到不要绿叶衬托的程度,花也就不美丽了,例如讲宪法时,而忽视其他普通法律的作用,是不准确的,大家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母法,其他普通法律是子法,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母法与子法之间依附的关系。宪法只是非曲直从宏观方面来确定国家的本质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而子法是对宪法进行较全面的详细具体的补充说明。如果没有子法相关配套实施,那么宪法就束之高阁一纸空文了。因此在讲解法律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全面,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四、要转变对教师角色的认识。
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强调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从传统的说教者、管理者、传授者向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转变,成为学生的友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扮演的是“权威者”的角色,而学生扮演的是“遵从者”的角色,他们只能消极的接受已成定论的知识,这与现代文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形成严重的背离。我们当教师的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参与讨论,要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知识、体验和经验合理地引入课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资源便可得到进一步呈现。政治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政治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评价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课堂教学。考试方法的改革就必须要求课堂教学从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维走向多维。并突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构建“主体参与”的《思想品德》堂教学模式,教法上:注重情境创设,精导妙引,重点分析,精练精析;学法上:指导学生联系阅读、主动提问、自主讨论、自评互判,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学会比较归纳等等,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以考试方法改革促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适应考试方法改革,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