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再现了南方的社会现状、战争态度、黑奴状况,使读者对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民情,如管中规豹,可见一斑。
关键词:《飘》;南北战争;民情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26-02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社会小说,把内战期间美国南方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的过程详细地描写出来, 并围绕着内战的进程, 汇集了南方社会的全部历史。
一 社会现状
小说的主人公郝思嘉出身于南方种植园主家庭,她的父亲郝嘉乐是个白手起家的爱尔兰移民。他还是个被悬赏捉拿的要犯,而他认为他所犯的罪根本就不值这个价。 对他来说,南方的观点和习俗就是打牌、赛马、最新的新闻以及决斗的全部规则、州权、对所有北方佬的咒骂、蓄奴制和棉花大王、对白人穷鬼的鄙夷以及对太太小姐们的过分的殷勤。
也有像郝思嘉的母亲埃伦一样出身世家,无法忍受原先家中的生活,来此寻找避难所的人。
棉花是这个地区的心脏命脉,下种和摘棉是这片红土地的两件大事,就像是心脏的一张一弛一样。财富来源于那弯弯曲曲的垄沟,与之俱来的也就是骄傲自大了——这种骄傲自大就是建立在葱翠碧绿的灌木和一亩亩雪白的棉花上的。
内战前的南方奴隶主阶级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生活。因为“他们有的是钱,是奴隶, 尽有余暇可供他们游戏,因而打猎,赛马,以至于野宴会, 捕鱼宴会, 跳舞会之类, 差不多是没有一个礼拜没有的”。卫家主办的十二根橡树庄园大野宴就是奴隶主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生活的真实写照。房子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谈话声、笑闹声、女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然而,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腐朽没落的标志,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一场战争过后,卫家当年的隆盛化为灰烬,满目破败景象;当初人马兴旺、前呼后拥,是何等繁华气派!而今却如此荒凉,寂静得“连狗叫也听不见一声” ,通过战争前后奴隶主生活的鲜明对比,是整个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崩溃的缩影。 战后,他们折中和妥协,就连他们当中德高望重的梅里韦瑟太太也在外面做起了面包生意。虽然他们可以为生活所迫,对他们的旧的观念做些更改,然而他们还是宁愿体面地贫穷,执意不和北佬往来,划清界限。
二 战争态度
战争开始的时候,南方人认为北方佬有“不光彩”的行径,认为“他们要解放黑奴,却又不肯为黑奴的自由花一个子儿” 米医生、韩查理等大部分南方奴隶主骄横至极,目空一切的说:“一个南方人抵二十个北佬”,“我们一个月内就能把他们全消灭掉!绅士们打起仗来总是比乌合之众更出色的” 。整个南方都陶醉在一股热情和激动的情绪当中。每个人都知道,只要打一仗就可以结束战争,而每个年轻小伙子都赶在战争结束以前去报名参军。 尽管由于先发制人,南方联邦在战争初期有所斩获,其实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埋下了,南方会输的伏笔,原因如下:
1.战略物资匮乏,没有先进的生产力。 男主人公瑞德很早就一针见血,“你们这些先生们有没有人想过,梅森-迪克森以南,一座大炮工厂都没有?南方的铸铁厂也少得可怜?还有毛纺厂、棉纺厂或是制革厂都一样?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一艘战舰也没有,而北方佬的舰队一个星期就可以把我们的港口轰得底朝天,我们也就没有办法把棉花卖到国外去?”
2.目光短浅,狂妄自大。“我们大多数南方人的麻烦在于,我们要不是走的地方不够多,要不就是从我们的旅行中获益不够多。你们看到了旅馆、博物馆、舞会以及赌场。为了食物和几个美金,成千上万的移民都很乐意为北方佬打仗,而且,工厂、铸造厂、铁矿和煤矿——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我们有的只是棉花、奴隶和傲慢。他们一个月内就把我们杀得精光。” 卫希礼在给韩媚兰的信中也提到: “无论是州权, 是奴隶, 是棉花, 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我们南方人是没有什么可以对人家作战的, 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两件东西。现在棉花已经没有了, 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傲慢一件了。” 甚至在战争情况危急的时候,生活必需品匮乏,生活艰苦,尽管有投机商和类似的给大家带来灾难的人,尽管死亡、疾病和痛苦几乎在每个家庭中都留下了印记,可南方人还是在说:“再打一次胜仗,战争就会结束”。 他们相信很快,拉斐尔·西麦斯和南部联盟的海军就会去收拾北方佬的炮舰,各港口就会门户大开的。
3.武器装备落后。全都是未经过全面训练的半拉子,武器装备也不全,可都激动得发狂,大喊大叫的,好像是去野餐的路上一样。 我们是在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滑膛枪和北方佬的新式步枪在打仗。
4.是敌方的经济封锁和投机商的坐收渔利。卫希礼在信中预言,封锁线很快就会严密得连医疗用品都进不来。 事实上,没过多久,医院已经为奎宁、甘汞、麻醉剂、氯仿和碘的匮乏而感到担忧。现在,亚麻布和棉质绷带太珍贵了,用过后不能扔掉。
5.过分依赖外援。南方人始終相信,英国也会来帮南部联邦赢得战争的胜利的,因为英国的棉纺厂正无事可干,等着南方的棉花呢。 而真实的情况是,英国绝不会给南部联盟提供帮助的。
郝思嘉的第一任丈夫韩查理,原本是战争的狂热分子之一。他得了麻疹,又并发了肺炎,只到了南卡罗来纳的营地,连北方佬的影子都没看见,便无声无息的迅速离开了人世。 丈夫的死亡、童年的玩伴的牺牲,还有长长的写着熟悉男孩的阵亡名单,让郝思嘉意识到战争不是神圣的事,而是令人讨厌的事。它不仅无理性地杀戮男人,而且花费钱财,还容易使高档物品紧缺。 一些家庭会空着一些椅子没人坐,还有的孩子永远也见不着父亲的面孔了。弗吉尼亚的寂寞的小溪边和田纳西宁静的高山上会留下一些没有墓碑的坟墓。
然而,随着战略的调整和 20 万黑人的参战,南方的形式山河日下,他们现在已经在招募十六岁的男孩了。 已经死了那么多的人、伤了那么多人,还有那么多人或瘸或残的,这么多人成了寡妇,那么多人成了孤儿。 货币迅速贬值,供给部队的鞋子和衣物非常紧缺,军械和药品供应就更少了。 不得不向“毫无教养”、“卑鄙的”、自己根本瞧不起的“北佬”缴械投降。 三 黑奴状况
黑人奴隶的生活及其变化却是另一番情景。他们是种植园主的私有财产, 是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主不仅可以对他们施加肉体上的惩罚, 而且还能像其他财产一样继承、转让和买卖。郝思嘉的母亲结婚时就有一个嬷嬷和二十个“屋里的黑奴”陪嫁 ;郝嘉乐的管家波克是他打了一个通宵的扑克赢来的 ;他的数百个奴隶也像添加其他财产一样成批买进的。
为了便于统治,奴隶主还在黑人奴隶中间实行差别待遇,人为地制造奴隶之间的隔阂和分裂,随身服待的奴隶都经过严格训练,精心挑选,因而他们受到“优待”,对主人也比较“忠心”;而到田里当助手的奴隶则是最为“下等”的黑人,他们受到的压迫和歧视也最为深重。小说对奴隶中的等级差别作了区分,既简单提及了大多数奴隶盼望解放、纷纷逃走的壮举, 又详细描述了个别奴隶为主人效忠的奴态, 是對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真实写照。
因为在小说中,这些人物是作为忠实的奴仆与主人共患难的家人出现的。郝思嘉说,“这些黑奴的忠心是用钱买不到的, 他们跟主人家一条心,为了要替主人家找东西吃,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而这些黑奴是当时奴隶阶层的上层人物。
此外,小说还从侧面反映了贫苦白人的生活状况,描写了斯莱特一家和乔纳森等与奴隶主贵族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北战争中社会地位的变化。
《飘》里对黑人奴隶地位的转化描述也可以看出战争的影响。如战争刚开始时白蝶姑妈说:“亲爱的,他们要让黑人投票选举呢!你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可见奴隶的解放是不可能被南方人民所接受的。然而后来,“过去的奴隶如今都作威作福起来,加上北方佬的帮忙,那些最低贱无知的黑人都爬到了上层。”可以看出,黑人的生活在战争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田庄的奴役,这样的变化正是战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毛德信.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出版社,1988
[3]周建华.《飘》中的人物性格赏析[J].教学园地,2008(8)
[4] 宋晓博. 从《飘》看南北战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5]谈小兰.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关键词:《飘》;南北战争;民情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26-02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社会小说,把内战期间美国南方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的过程详细地描写出来, 并围绕着内战的进程, 汇集了南方社会的全部历史。
一 社会现状
小说的主人公郝思嘉出身于南方种植园主家庭,她的父亲郝嘉乐是个白手起家的爱尔兰移民。他还是个被悬赏捉拿的要犯,而他认为他所犯的罪根本就不值这个价。 对他来说,南方的观点和习俗就是打牌、赛马、最新的新闻以及决斗的全部规则、州权、对所有北方佬的咒骂、蓄奴制和棉花大王、对白人穷鬼的鄙夷以及对太太小姐们的过分的殷勤。
也有像郝思嘉的母亲埃伦一样出身世家,无法忍受原先家中的生活,来此寻找避难所的人。
棉花是这个地区的心脏命脉,下种和摘棉是这片红土地的两件大事,就像是心脏的一张一弛一样。财富来源于那弯弯曲曲的垄沟,与之俱来的也就是骄傲自大了——这种骄傲自大就是建立在葱翠碧绿的灌木和一亩亩雪白的棉花上的。
内战前的南方奴隶主阶级过着养尊处优、挥金如土的生活。因为“他们有的是钱,是奴隶, 尽有余暇可供他们游戏,因而打猎,赛马,以至于野宴会, 捕鱼宴会, 跳舞会之类, 差不多是没有一个礼拜没有的”。卫家主办的十二根橡树庄园大野宴就是奴隶主挥霍无度、纸醉金迷生活的真实写照。房子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谈话声、笑闹声、女人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然而,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正是他们腐朽没落的标志,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一场战争过后,卫家当年的隆盛化为灰烬,满目破败景象;当初人马兴旺、前呼后拥,是何等繁华气派!而今却如此荒凉,寂静得“连狗叫也听不见一声” ,通过战争前后奴隶主生活的鲜明对比,是整个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崩溃的缩影。 战后,他们折中和妥协,就连他们当中德高望重的梅里韦瑟太太也在外面做起了面包生意。虽然他们可以为生活所迫,对他们的旧的观念做些更改,然而他们还是宁愿体面地贫穷,执意不和北佬往来,划清界限。
二 战争态度
战争开始的时候,南方人认为北方佬有“不光彩”的行径,认为“他们要解放黑奴,却又不肯为黑奴的自由花一个子儿” 米医生、韩查理等大部分南方奴隶主骄横至极,目空一切的说:“一个南方人抵二十个北佬”,“我们一个月内就能把他们全消灭掉!绅士们打起仗来总是比乌合之众更出色的” 。整个南方都陶醉在一股热情和激动的情绪当中。每个人都知道,只要打一仗就可以结束战争,而每个年轻小伙子都赶在战争结束以前去报名参军。 尽管由于先发制人,南方联邦在战争初期有所斩获,其实这场战争一开始就埋下了,南方会输的伏笔,原因如下:
1.战略物资匮乏,没有先进的生产力。 男主人公瑞德很早就一针见血,“你们这些先生们有没有人想过,梅森-迪克森以南,一座大炮工厂都没有?南方的铸铁厂也少得可怜?还有毛纺厂、棉纺厂或是制革厂都一样?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一艘战舰也没有,而北方佬的舰队一个星期就可以把我们的港口轰得底朝天,我们也就没有办法把棉花卖到国外去?”
2.目光短浅,狂妄自大。“我们大多数南方人的麻烦在于,我们要不是走的地方不够多,要不就是从我们的旅行中获益不够多。你们看到了旅馆、博物馆、舞会以及赌场。为了食物和几个美金,成千上万的移民都很乐意为北方佬打仗,而且,工厂、铸造厂、铁矿和煤矿——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我们有的只是棉花、奴隶和傲慢。他们一个月内就把我们杀得精光。” 卫希礼在给韩媚兰的信中也提到: “无论是州权, 是奴隶, 是棉花, 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我们现在所遭遇的。我们南方人是没有什么可以对人家作战的, 有的只是棉花和傲慢两件东西。现在棉花已经没有了, 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傲慢一件了。” 甚至在战争情况危急的时候,生活必需品匮乏,生活艰苦,尽管有投机商和类似的给大家带来灾难的人,尽管死亡、疾病和痛苦几乎在每个家庭中都留下了印记,可南方人还是在说:“再打一次胜仗,战争就会结束”。 他们相信很快,拉斐尔·西麦斯和南部联盟的海军就会去收拾北方佬的炮舰,各港口就会门户大开的。
3.武器装备落后。全都是未经过全面训练的半拉子,武器装备也不全,可都激动得发狂,大喊大叫的,好像是去野餐的路上一样。 我们是在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滑膛枪和北方佬的新式步枪在打仗。
4.是敌方的经济封锁和投机商的坐收渔利。卫希礼在信中预言,封锁线很快就会严密得连医疗用品都进不来。 事实上,没过多久,医院已经为奎宁、甘汞、麻醉剂、氯仿和碘的匮乏而感到担忧。现在,亚麻布和棉质绷带太珍贵了,用过后不能扔掉。
5.过分依赖外援。南方人始終相信,英国也会来帮南部联邦赢得战争的胜利的,因为英国的棉纺厂正无事可干,等着南方的棉花呢。 而真实的情况是,英国绝不会给南部联盟提供帮助的。
郝思嘉的第一任丈夫韩查理,原本是战争的狂热分子之一。他得了麻疹,又并发了肺炎,只到了南卡罗来纳的营地,连北方佬的影子都没看见,便无声无息的迅速离开了人世。 丈夫的死亡、童年的玩伴的牺牲,还有长长的写着熟悉男孩的阵亡名单,让郝思嘉意识到战争不是神圣的事,而是令人讨厌的事。它不仅无理性地杀戮男人,而且花费钱财,还容易使高档物品紧缺。 一些家庭会空着一些椅子没人坐,还有的孩子永远也见不着父亲的面孔了。弗吉尼亚的寂寞的小溪边和田纳西宁静的高山上会留下一些没有墓碑的坟墓。
然而,随着战略的调整和 20 万黑人的参战,南方的形式山河日下,他们现在已经在招募十六岁的男孩了。 已经死了那么多的人、伤了那么多人,还有那么多人或瘸或残的,这么多人成了寡妇,那么多人成了孤儿。 货币迅速贬值,供给部队的鞋子和衣物非常紧缺,军械和药品供应就更少了。 不得不向“毫无教养”、“卑鄙的”、自己根本瞧不起的“北佬”缴械投降。 三 黑奴状况
黑人奴隶的生活及其变化却是另一番情景。他们是种植园主的私有财产, 是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主不仅可以对他们施加肉体上的惩罚, 而且还能像其他财产一样继承、转让和买卖。郝思嘉的母亲结婚时就有一个嬷嬷和二十个“屋里的黑奴”陪嫁 ;郝嘉乐的管家波克是他打了一个通宵的扑克赢来的 ;他的数百个奴隶也像添加其他财产一样成批买进的。
为了便于统治,奴隶主还在黑人奴隶中间实行差别待遇,人为地制造奴隶之间的隔阂和分裂,随身服待的奴隶都经过严格训练,精心挑选,因而他们受到“优待”,对主人也比较“忠心”;而到田里当助手的奴隶则是最为“下等”的黑人,他们受到的压迫和歧视也最为深重。小说对奴隶中的等级差别作了区分,既简单提及了大多数奴隶盼望解放、纷纷逃走的壮举, 又详细描述了个别奴隶为主人效忠的奴态, 是對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真实写照。
因为在小说中,这些人物是作为忠实的奴仆与主人共患难的家人出现的。郝思嘉说,“这些黑奴的忠心是用钱买不到的, 他们跟主人家一条心,为了要替主人家找东西吃,情愿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而这些黑奴是当时奴隶阶层的上层人物。
此外,小说还从侧面反映了贫苦白人的生活状况,描写了斯莱特一家和乔纳森等与奴隶主贵族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南北战争中社会地位的变化。
《飘》里对黑人奴隶地位的转化描述也可以看出战争的影响。如战争刚开始时白蝶姑妈说:“亲爱的,他们要让黑人投票选举呢!你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可见奴隶的解放是不可能被南方人民所接受的。然而后来,“过去的奴隶如今都作威作福起来,加上北方佬的帮忙,那些最低贱无知的黑人都爬到了上层。”可以看出,黑人的生活在战争中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了田庄的奴役,这样的变化正是战争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毛德信.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出版社,1988
[3]周建华.《飘》中的人物性格赏析[J].教学园地,2008(8)
[4] 宋晓博. 从《飘》看南北战争[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5]谈小兰.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