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文素质是长期经历人文学习、人文环境熏陶并转化成为人的品质、道德、修养,最终成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在现代医学理念影响下,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和提升,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护理工作与人文精神结合日益紧密。护生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个人人文素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鉴于此,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培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
[关 键 词] 护理教学;护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82-01
护理学对科学理性和人文感性提出了双重要求,在当前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护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及护理教师应注重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能够胜任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格、气质、修养,最终促进护士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在日后工作中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正规护理教育受到传统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侧重于专业技术,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护理专业教育也沿袭了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相对缺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 在护理教学计划中,人文课程教学时长较少。有学者统计发现,国内卫校除了“两课”外,其他人文类课程教学时长占比只有1.8%~8.4%。随着对护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我国医护类院校开始逐步增加护理人文课程的比例,基本达到10%~20%,但普遍存在人文科目繁杂、数量多、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不符合教育目的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护理学专业课程安排来看,人文社会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此缺乏足够重视,过度强调专业技术,忽视人文素质、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养。当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现代人文素质培养要求相去甚远。目前,许多卫校开设的人文课程都没有专业的教师负责,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个人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都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护理人才培养评价方法简单、落后,依然延续传统试卷考试方法,人文素质考核内容占比较低。
(三)人文素质培养与护理实践分隔
一些卫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课,但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人文护理的内在精神和要求,人文护理与临床护理结合不深,缺乏正确、有效提升人文护理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将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结合起来,不能满足护理过程中身心护理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即使按照要求修完护理课程也不能在实践中体现人文护理精神。传统护理教学理念下,护士人文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对职业伦理道德特征、职业内涵体会等都是在实习期才能有具体的认知。社会角色特征的养成、个人认知趋向的定性在临床工作中逐渐体现。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特点要求在护理教育的见习、实习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培养发展趋势
(一)内容综合化
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专业科学有机融合起来,打造综合性、一体化的教育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自然美学、哲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
(二)性质职业化
从当前各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来看,人文科学与专业科学课程联系日益紧密,职业方向是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社会人才培养对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专业性越强,其后期事业发展越好。
(三)结构弹性化
在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时,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选修课,同时要保证课程质量和数量。
(四)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培养方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置多样化培养课程,以满足不同个体学习需要。在实施方式上重视课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三、展望
当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医护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准确把握医护专业人文培养要求和内涵,通过深化课程内容改革、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来改善人文知识传授。利用隐性课程培养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熏陶和引导,内化人文精神,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要具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思維,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重任。护理教育工作人员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教育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最终促进社会医学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2]马改红.护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构成因素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编辑 张 敏
[关 键 词] 护理教学;护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82-01
护理学对科学理性和人文感性提出了双重要求,在当前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护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因此,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及护理教师应注重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能够胜任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在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格、气质、修养,最终促进护士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在日后工作中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一)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一直以来,我国正规护理教育受到传统社会价值观、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侧重于专业技术,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护理专业教育也沿袭了这种思想观念,导致培养出来的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相对缺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护理工作要求。 在护理教学计划中,人文课程教学时长较少。有学者统计发现,国内卫校除了“两课”外,其他人文类课程教学时长占比只有1.8%~8.4%。随着对护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视,我国医护类院校开始逐步增加护理人文课程的比例,基本达到10%~20%,但普遍存在人文科目繁杂、数量多、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不符合教育目的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护理学专业课程安排来看,人文社会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对此缺乏足够重视,过度强调专业技术,忽视人文素质、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养。当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现代人文素质培养要求相去甚远。目前,许多卫校开设的人文课程都没有专业的教师负责,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个人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都不能满足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网络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较少。护理人才培养评价方法简单、落后,依然延续传统试卷考试方法,人文素质考核内容占比较低。
(三)人文素质培养与护理实践分隔
一些卫校虽然开设了人文素质课,但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人文护理的内在精神和要求,人文护理与临床护理结合不深,缺乏正确、有效提升人文护理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地将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结合起来,不能满足护理过程中身心护理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即使按照要求修完护理课程也不能在实践中体现人文护理精神。传统护理教学理念下,护士人文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对职业伦理道德特征、职业内涵体会等都是在实习期才能有具体的认知。社会角色特征的养成、个人认知趋向的定性在临床工作中逐渐体现。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特点要求在护理教育的见习、实习期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培养发展趋势
(一)内容综合化
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专业科学有机融合起来,打造综合性、一体化的教育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自然美学、哲学和文学等多种学科。
(二)性质职业化
从当前各国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来看,人文科学与专业科学课程联系日益紧密,职业方向是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社会人才培养对人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专业性越强,其后期事业发展越好。
(三)结构弹性化
在设置护理专业课程时,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人文选修课,同时要保证课程质量和数量。
(四)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培养方式和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设置多样化培养课程,以满足不同个体学习需要。在实施方式上重视课程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三、展望
当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医护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准确把握医护专业人文培养要求和内涵,通过深化课程内容改革、人文社会学科核心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来改善人文知识传授。利用隐性课程培养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进行熏陶和引导,内化人文精神,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要具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思維,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重任。护理教育工作人员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自身教育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最终促进社会医学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2]马改红.护理学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构成因素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编辑 张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