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处处皆数学。教学中,我们老师必须创设一个与生活情景相关联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这些生活氛围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感受到数学应用价值的广泛,对数学产生自然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个人的亲身经历进行教学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情境创设要追求真实有效。比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应用题情境:奶奶血压高,降压片药瓶标签上写着:( )片;医生的药方上写着:每天( )次,每次( )片。请你帮奶奶算一算,一瓶药够吃多少天?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欲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可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架设起“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学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二、照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情感需求进行教学
情境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学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在教学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自我需求。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生活化,在生活中学数学。比如一年级的“ 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可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我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同学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
三、把教材静止的场景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学生经常会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用课件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民币”。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既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组合教学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下册“前后”的主题图(乘车)、“认识人民币”的主題图(购物、存钱)、“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灵活利用而不能抛弃教材。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组合。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景。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能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使生活化的情境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一、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个人的亲身经历进行教学
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是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有趣的数学、鲜活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情境创设要追求真实有效。比如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应用题情境:奶奶血压高,降压片药瓶标签上写着:( )片;医生的药方上写着:每天( )次,每次( )片。请你帮奶奶算一算,一瓶药够吃多少天?这种真实的、生活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求欲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练习时,可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架设起“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学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
二、照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情感需求进行教学
情境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学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在教学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自我需求。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可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问题情境生活化,在生活中学数学。比如一年级的“ 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可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我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同学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
三、把教材静止的场景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如我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根据学生经常会去超市购物的这一生活实际,用课件出示到超市购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我们到超市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这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人民币”。这时我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并说:“我们买东西就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浓烈的兴趣中既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组合教学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下册“前后”的主题图(乘车)、“认识人民币”的主題图(购物、存钱)、“认识钟表”的主题图(上课)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灵活利用而不能抛弃教材。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组合。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景。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展活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主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能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使生活化的情境成为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习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