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

来源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f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以西释中的阐发式研究而言,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其最终旨归是以正视和尊重差异性为前提的“打通”,即通过中西诗学的交流对话凸显出“万殊”之处背后的“一贯”之理;其实现途径是超越了中西比较层面的“比照”,即将中西诗学话语聚合于同一平台之上,使其围绕着相关话题自然而然地产生碰撞和互动,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和创新.
其他文献
从空间维度探寻居民杠杆对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对于我国科学实施消费需求侧管理和稳定居民杠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省级层面的经济数据,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居民杠杆对消费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杠杆和消费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居民杠杆会抑制消费,但抑制作用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消费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居民杠杆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抑制效果由我国东部沿海省份至西部内陆省份逐步递减.
国有企业现代制度建设是国有企业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健康运行和基业长青的有力保障.在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并实现各阶段的转型发展.公司以党建引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公司党委的作用,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与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构建了覆盖各业务和全流程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运用于管理全过程,并通过健全的监督考核确保现代企业制度得以高效执行.
北派布袋木偶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孕育生成的艺术瑰宝,以漳州地区徐派、许派及其传人的创作为代表,雕刻技巧各异,既有师徒相继,也有家族传承,木偶制作工序精细入微,为适应现代演出需要,不断革新技术,创造多元化舞台造型,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对国外农村教师核心素质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研究关注偏远小型学校的教师、转岗教师与跨文化语言教师;人文主义取向的方法论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叙事研究等方法生动地展现出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状态;农村教师职业承诺总体高于城市教师,良好的关系、心理弹性、把本土文化纳入课程与教学的能力等是农村教师核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素质的培养与职前职后农村教师教育密切相关.农村教师研究通常为农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指明了教师教育增设农村学校实习、农村社区调查等课程的必要性,这些课程能帮助农村教师较快地融入农村社会,成为留得住的
教育对象与乡村民众融合,教育内容融入乡村社会;推行精神陶炼,注重乡民“智志双扶”;重视教育者与乡民文化交往,启迪乡民“价值共融”等是梁漱溟乡农学校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乡村教育扶贫存在的教育对象群体分割与教育内容脱离乡土文化;忽视精神扶贫,乡民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不足,离农向城性倾向严重等问题,借鉴乡农学校的办学实践,提出建立新型乡村社区学校,提升全体农民人力素质;加强思政课程的“精神陶冶”功能建设,扶农民之志;培养“扎根乡土”的乡村教师,实现乡村教育与文化重铸等建议,是巩固乡村教育扶贫成果,助力
梳理美国非裔、亚裔、犹太裔、本土裔和西裔的相关文学创作,探究和比较其中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并以西方主流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为参照,辨析其与各族裔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之间的异同.由于影响不可避免,西方主流思想在美国族裔文学中有一定的体现,但后者对文化性别共同体的想象和建构大多基于性别、种族、阶级等多重维度的交迭,而非西方主流的单一性别维度.究其根源,在于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宰制下美国族裔被多重边缘化的生存处境.而受其独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影响,不同族裔的文化性别共同体思想在共性之外,也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景观.
闽台布袋戏因表演动作精巧、情态生动,备受海峡两岸民众喜爱.在新媒体语境下,布袋戏的发展面临多元的机遇与挑战.两岸的布袋戏从业者应抓住新媒体传播的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强化交流协作,积极吸纳时代元素,以精准的受众市场细分为基础,继续推进布袋戏影视的核心产业,延伸多渠道、多媒介融合的产业链,借助新媒体传播重塑传统布袋戏的媒介形象,推动两岸布袋戏携手发展,丰富我国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提升两岸民众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共同推进两岸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
2020年,应《外国语言文学》之邀,组了一个专栏——“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专栏”,提出“研究美国文学肯定无法避开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从具体文本出发探讨了美国族裔文学中各具特色的主题.一年来,经与同行不断交流讨论,决定在《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组一个专栏——“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深入探究美国族裔文学.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从原来多种文化融合的“大熔炉”逐渐转向到多元文化并存的“色拉碗”,而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各个族裔不断构建其文化共同体思想.这种构建过
期刊
美国非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与其共同体思想建构是一个深受其独特族裔历史影响的过程.根据对文化、文化空间和文化共同体等内涵的梳理,探讨非裔文学中所体现的文化空间共同体思想.非裔文化空间的鲜明特点就是对“可知共同体”和“理想共同体”的追求,抗拒美国“例外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空间隔离和种族主义压迫.“黑人文艺运动”压倒性的“理想共同体”美学规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美国非裔文学“异见共同体”思想产生了最为激烈的交锋.随着各种“后”思潮和所谓“后种族时代”的到来,美国非裔共同体思想建构传统中的异质性和开放性将更加凸显.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多元文化是在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移民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移民作家的创作源泉.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思想为契入点,可以对美国本土裔、亚裔、犹太裔、非裔、西裔等文学中的文化记忆共同体进行梳理与考查,提出美国族裔共同体思想是勾连族裔文化记忆的独特脉络.通过探讨各族裔文学内部,能使我们发现族裔之间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的潜能,并展望各个族裔与主流文化协商互动中形成的更高层面的文化共同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