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兴则国家兴。目前,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当代青年的奋发有为。近年来,社会上涌现了像洪战辉、王东灵等一大批有理想、有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当今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确实让人忧心。
“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部分青年责任感严重缺失。近年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规模的时代弊病“啃老现象”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啃老族”是指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仍依靠父母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向父母要钱。据调查,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二类是以工作太累、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者。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跳”到无事可做。五类是下岗失业青年。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的人。“啃老现象”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畸形的精神世界和责任感严重缺失。他们在享受种种物质好处的同时,却拒绝承担自己起码的责任,缺乏对父母财富所有权的尊重,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就是我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的人,还能为社会、为家庭尽什么责呢?
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吧。有的青少年终日沉溺于网络中,不是利用网络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而是上网玩电脑游戏、聊天,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能自拔,引发种种不良现象产生。有不少学生是背着书包不上学,连续泡吧几小时,有的干脆“包夜”通宵达旦地上网。个别青少年甚至因超长时间上网导致体力不支、心力交瘁而死亡。一位中学生网迷在日记里写道:“我和我的同学在网上一天天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消耗着父母的钱财,同时也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悄悄地埋葬。”一些青少年长期泡网吧,沉迷在虚拟世界,同父母交流、参加日常社会交流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或离群索居,孤独感加剧,或情绪浮躁、容易冲动,性格和精神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使得一部分青少年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十分低下。
一部分青少年贪图享乐。据报道,去年11月杭州警方查获了一起看似普通的卖淫嫖娼案,牵出了杭州最大一起以高学历女性为主的组织、介绍网络卖淫团伙,至今查实的10名涉案卖淫女中,一半为在校女大学生。其中一名女大学生家境很好,父母每月给她1500元零花钱,其他几名大学生的父母都有稳定收入,每月按时给孩子零花钱。这些学生赚来的钱,最多的是去酒吧,买化妆品,没有一个人用于学习、交学费。一些青少年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
“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原因面面观
面对青少年群体出现的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问题,人们禁不住要问,如今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其实,青少年群体出现的行为失范现象,与社会失范的污染、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问题以及自身人格的缺陷密切相关。
社会失范及其带来的不良风气的污染。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加速分化,使原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逐渐瓦解,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建立有待于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在这一过渡时期,必然导致是非、善恶、美丑等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引起世风日下。如官员腐败堕落,违法犯罪现象得不到有效追究,法律的尊严被亵渎等社会问题,极易引发青少年的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及其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进而在他们身上孳生出种种病态现象。
家庭教育的偏颇和迷失。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然而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有的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有的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重要因素。
学校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智力第一、分数挂帅,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等问题无暇顾及,德育被束之高阁。
青少年个人主观因素。一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面临升学、恋爱、就业、交际等实际问题时,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使得青少年在思想、情感与意志上十分脆弱,缺乏自律。
多管齐下,打造靓丽青春
社会各界要引导青少年完善人格系统。大量调查证实,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人格缺陷,表现为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为此,要对青少年加强认知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青少年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他们尽早健全人格系统。
家庭教育要物质和精神并重、言传与身教并举。家庭应该成为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父母在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做到物质与精神并重。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自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身教)比父母直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言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二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验实践基地教育和主题夏令营活动,以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三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部分青年责任感严重缺失。近年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规模的时代弊病“啃老现象”已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啃老族”是指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仍依靠父母生存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主要来源是向父母要钱。据调查,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二类是以工作太累、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者。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跳”到无事可做。五类是下岗失业青年。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的人。“啃老现象”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畸形的精神世界和责任感严重缺失。他们在享受种种物质好处的同时,却拒绝承担自己起码的责任,缺乏对父母财富所有权的尊重,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的就是我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重要基础。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的人,还能为社会、为家庭尽什么责呢?
一部分青少年迷恋网吧。有的青少年终日沉溺于网络中,不是利用网络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而是上网玩电脑游戏、聊天,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能自拔,引发种种不良现象产生。有不少学生是背着书包不上学,连续泡吧几小时,有的干脆“包夜”通宵达旦地上网。个别青少年甚至因超长时间上网导致体力不支、心力交瘁而死亡。一位中学生网迷在日记里写道:“我和我的同学在网上一天天地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消耗着父母的钱财,同时也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悄悄地埋葬。”一些青少年长期泡网吧,沉迷在虚拟世界,同父母交流、参加日常社会交流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或离群索居,孤独感加剧,或情绪浮躁、容易冲动,性格和精神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同时使得一部分青少年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十分低下。
一部分青少年贪图享乐。据报道,去年11月杭州警方查获了一起看似普通的卖淫嫖娼案,牵出了杭州最大一起以高学历女性为主的组织、介绍网络卖淫团伙,至今查实的10名涉案卖淫女中,一半为在校女大学生。其中一名女大学生家境很好,父母每月给她1500元零花钱,其他几名大学生的父母都有稳定收入,每月按时给孩子零花钱。这些学生赚来的钱,最多的是去酒吧,买化妆品,没有一个人用于学习、交学费。一些青少年把无节制的消费,无度的物质享受和无止境的消遣,当作人生的最大意义和幸福,把消费水平当作衡量人的尊严、贵贱、荣辱的尺度。
“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原因面面观
面对青少年群体出现的道德滑坡和责任缺失问题,人们禁不住要问,如今的青少年到底怎么了?其实,青少年群体出现的行为失范现象,与社会失范的污染、家庭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问题以及自身人格的缺陷密切相关。
社会失范及其带来的不良风气的污染。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结构不断加速分化,使原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逐渐瓦解,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建立有待于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在这一过渡时期,必然导致是非、善恶、美丑等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引起世风日下。如官员腐败堕落,违法犯罪现象得不到有效追究,法律的尊严被亵渎等社会问题,极易引发青少年的道德滑坡。社会失范及其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使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扭曲他们的人格,进而在他们身上孳生出种种病态现象。
家庭教育的偏颇和迷失。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然而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有的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有的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有的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个性的重要因素。
学校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中,虽然素质教育理念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智力第一、分数挂帅,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等问题无暇顾及,德育被束之高阁。
青少年个人主观因素。一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面临升学、恋爱、就业、交际等实际问题时,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使得青少年在思想、情感与意志上十分脆弱,缺乏自律。
多管齐下,打造靓丽青春
社会各界要引导青少年完善人格系统。大量调查证实,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人格缺陷,表现为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为此,要对青少年加强认知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青少年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帮助他们尽早健全人格系统。
家庭教育要物质和精神并重、言传与身教并举。家庭应该成为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父母在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做到物质与精神并重。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起示范作用,自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身体力行,成为孩子的楷模。父母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身教)比父母直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言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二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验实践基地教育和主题夏令营活动,以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净化心灵。三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