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深入剖析教育部提出的五大“金课”的标准与内涵,笔者引入了BOPPPS教学模式,依托智慧树、微助教线上平台以及线下课堂,开展《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参与答题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热情也有大幅提升。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但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大班授课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高。为此,笔者通过引入BOPPPS模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BOPPPS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六部分。在日常授课中,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课堂导入、讲授、组织课堂讨論、总结等过程,但是学习目标和参与式学习更加体现的是学生视角,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如何达成,让学生主动参与。
二、重塑课程体系,在教学目标基础上制定学习目标
BOPPPS教学模式的学习目标强调角色的转变,从教师的“传授”转向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因此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重新制定了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如“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这一章节,原先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修改后的学习目标是“能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有哪些类型,能说出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能依据国家标准对某一单体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评价”,并辅以课后的小组单体旅游资源调查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重课程内容上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变革,游客需求的变化以及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课程资源上要结合旅游目的地涌现出的新业态新趋势,不断提炼新的案例,如对文旅融合、旅游文创、乡村振兴、康养休闲、云直播、智慧旅游、大数据等案例进行编写,丰富课程教学素材。
其次,对原有的经典案例进行更新,分析其历史发展脉络。如讲授“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章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引入了2013年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但在国家相关旅游政策调控下,七年中古城门票政策历经2次大的改革,通过介绍古城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古城各方利益者的诉求及冲突解决途径,思考凤凰古城旅游目的地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四、开展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前两个学期的教学中,笔者已经利用微助教平台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线上课件、习题、案例库等基本上线,本次教学改革又再次根据BOPPPS教学模式进行了修改,线上引入了智慧树平台,线下课堂加大了学生参与式学习部分,以下结合“旅游目的地导论”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什么是旅游目的地,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分类体系,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其中教学的重点为“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及目的地的发展态势”。
(一)线上教学:教师提前一周就本周的学习目标进行介绍,通过智慧树平台发布线上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请学生们观看视频《魅力中国城》第三季中余姚与延边两座城市的对决,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初步印象。此外,教师在线上也可进行随堂测试、课后测试、课后阅读及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形成线上学习日志,
(二)线下课堂教学:将BOPPPS的导言(Bridge-in)、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等环节纳入课堂教学,教学流程如下:
1、导言(Bridge-in):即课堂引入。教师对本周知识点进行梳理后,选取旅游热点事件、前沿观点等通俗易懂有共鸣的素材作为课堂导入。本次课程通过提问导入,向学生提问“提起旅游目的地,你作为游客,喜欢去什么样的目的地?作为管理者,你是怎么吸引游客前来的?”通过两种身份引出目的地的概念。
2、前测(Pre-assessment):即课堂前测。教师对上述的提问进行总结后,基于微助教平台进行旅游目的地相关概念的课程前测,涉及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根据测试结果总结学生预习效果和存在的共性问题。
3、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更强调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请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分小组对《魅力中国城》视频中的两座城市进行要素的总结。此外,参与式学习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案例学习、情境模拟、知识竞答、实践操作等。学生的线下参与式学习以课程作业册进行记录,教师定期批阅。
4、后测(Post-assessment):即课堂后测。根据教学内容,可设定测验题、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演讲发言等测评方式。本章节,教师请学生在课后结合目的地的6A要素模型,提炼自己家乡的6A要素,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在实物展示方面,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有的自己设计了旅游宣传手册,有的展示了手绘的风景明信片,有的朗诵家乡名人创作的诗词等。通过开展家乡的介绍和实物展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加深对目的地的认识。
5、总结(Summary)。通过总结,老师可以实时获取课程考核数据和统计结果,分析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和不足,并调整后续课程的开展模式。每堂课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梳理,也可下发参考文献等,进行拓展阅读,提升学术水平。如针对该章节,在课后给学生阅读指定的全域旅游文献,让学生总结该文献提出的全域旅游观点,了解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态势。
五、进行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分值的设置与线上学习及课堂参与有效结合。其中线上学习占据30%,以平台记录的学习进度及测试成绩进行评定,线下的参与式学习占30%,以考勤、课堂记录本及小组发言质量进行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40%。
通过平台内置的教学评价和线下访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也可以通过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或实习单位,了解旅游行业对本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反馈。
六、未来教改方向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一门指导实践的课程,教师也要注重与第二、三课堂进行教学。如“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标识系统管理”“智慧旅游”等章节,也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旅游目的地(如学校周边的景区、乡村),去实地考察和调研,去感受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安民,旅游目的地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2] 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11期
[3] 覃琼玉,李宁,新业态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10期
作者简介:吴佳,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但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大班授课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高。为此,笔者通过引入BOPPPS模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BOPPPS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堂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六部分。在日常授课中,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课堂导入、讲授、组织课堂讨論、总结等过程,但是学习目标和参与式学习更加体现的是学生视角,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如何达成,让学生主动参与。
二、重塑课程体系,在教学目标基础上制定学习目标
BOPPPS教学模式的学习目标强调角色的转变,从教师的“传授”转向学生的“学习”,注重学生在课程中习得的知识、技能。因此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重新制定了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如“旅游目的地资源调查”这一章节,原先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修改后的学习目标是“能向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旅游资源有哪些类型,能说出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能依据国家标准对某一单体旅游资源进行等级评价”,并辅以课后的小组单体旅游资源调查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注重课程内容上的前沿性和时代性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变革,游客需求的变化以及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课程资源上要结合旅游目的地涌现出的新业态新趋势,不断提炼新的案例,如对文旅融合、旅游文创、乡村振兴、康养休闲、云直播、智慧旅游、大数据等案例进行编写,丰富课程教学素材。
其次,对原有的经典案例进行更新,分析其历史发展脉络。如讲授“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章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引入了2013年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但在国家相关旅游政策调控下,七年中古城门票政策历经2次大的改革,通过介绍古城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讨论古城各方利益者的诉求及冲突解决途径,思考凤凰古城旅游目的地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四、开展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前两个学期的教学中,笔者已经利用微助教平台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线上课件、习题、案例库等基本上线,本次教学改革又再次根据BOPPPS教学模式进行了修改,线上引入了智慧树平台,线下课堂加大了学生参与式学习部分,以下结合“旅游目的地导论”这一章节进行教学设计。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为“掌握什么是旅游目的地,掌握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分类体系,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其中教学的重点为“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及目的地的发展态势”。
(一)线上教学:教师提前一周就本周的学习目标进行介绍,通过智慧树平台发布线上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并请学生们观看视频《魅力中国城》第三季中余姚与延边两座城市的对决,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初步印象。此外,教师在线上也可进行随堂测试、课后测试、课后阅读及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形成线上学习日志,
(二)线下课堂教学:将BOPPPS的导言(Bridge-in)、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等环节纳入课堂教学,教学流程如下:
1、导言(Bridge-in):即课堂引入。教师对本周知识点进行梳理后,选取旅游热点事件、前沿观点等通俗易懂有共鸣的素材作为课堂导入。本次课程通过提问导入,向学生提问“提起旅游目的地,你作为游客,喜欢去什么样的目的地?作为管理者,你是怎么吸引游客前来的?”通过两种身份引出目的地的概念。
2、前测(Pre-assessment):即课堂前测。教师对上述的提问进行总结后,基于微助教平台进行旅游目的地相关概念的课程前测,涉及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根据测试结果总结学生预习效果和存在的共性问题。
3、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更强调学生在参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请学生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分小组对《魅力中国城》视频中的两座城市进行要素的总结。此外,参与式学习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案例学习、情境模拟、知识竞答、实践操作等。学生的线下参与式学习以课程作业册进行记录,教师定期批阅。
4、后测(Post-assessment):即课堂后测。根据教学内容,可设定测验题、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演讲发言等测评方式。本章节,教师请学生在课后结合目的地的6A要素模型,提炼自己家乡的6A要素,并在下次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在实物展示方面,有的带来了家乡的特产,有的自己设计了旅游宣传手册,有的展示了手绘的风景明信片,有的朗诵家乡名人创作的诗词等。通过开展家乡的介绍和实物展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加深对目的地的认识。
5、总结(Summary)。通过总结,老师可以实时获取课程考核数据和统计结果,分析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和不足,并调整后续课程的开展模式。每堂课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梳理,也可下发参考文献等,进行拓展阅读,提升学术水平。如针对该章节,在课后给学生阅读指定的全域旅游文献,让学生总结该文献提出的全域旅游观点,了解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态势。
五、进行课程考核方式和课程评价改革
课程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分值的设置与线上学习及课堂参与有效结合。其中线上学习占据30%,以平台记录的学习进度及测试成绩进行评定,线下的参与式学习占30%,以考勤、课堂记录本及小组发言质量进行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40%。
通过平台内置的教学评价和线下访谈,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也可以通过走访毕业生就业单位或实习单位,了解旅游行业对本校学生培养质量的反馈。
六、未来教改方向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一门指导实践的课程,教师也要注重与第二、三课堂进行教学。如“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标识系统管理”“智慧旅游”等章节,也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旅游目的地(如学校周边的景区、乡村),去实地考察和调研,去感受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和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安民,旅游目的地管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2] 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11期
[3] 覃琼玉,李宁,新业态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管理》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与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年10期
作者简介:吴佳,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