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偏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青少年人群发病率较高,增加并发症的风险,是严重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经济负担。本研究从中医内科的角度,结合偏头痛的治疗情况,对偏头痛的治疗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广大医疗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进而研制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减轻偏头痛患者的病症。
【关键字】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65-01
偏头痛问题很普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偏头痛危害性强,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导致情感障碍,更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国正逐渐加强对偏头痛的研究,尤其是从中医内科角度进行研究,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治疗成本低,而且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底蕴强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而理想的治疗方式。
1 偏头痛的症状及其诱因
偏头痛是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反复性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常伴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偏盲等先兆,常表现为额颞部为主的呈跳动性痛、钝痛或现刺痛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甚至是全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发作时间往往持续数小时到数日,发作间隔为每日或数日,在间歇期一切正常,在发作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偏头痛的诱因复杂,与精神、激素代谢程度、遗传、内分泌等都相关。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一方面是由外部感染或内伤所致,另一方面是血小板积聚诱发头痛。前者是由于自身体质虚亏兼之收到外部侵害而导致的发病,因为身体虚亏时,头部是最易受到风邪侵袭的部位。后者是在血小板积聚后产生的肾上腺素、赚、二磷腺苷等物质,诱发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快速凝聚,经过交互病变形成儿茶酚胺与花生四烯酸,降低脑血流与强力收缩血管的物质,进而诱发偏头痛。
2 偏头痛的类型及其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从中医内科辨证治疗角度来进行分类,偏头痛类型可分为瘀阻脑络、肝郁气滞、风阳上扰与肝肾阳虚四类。
2.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头痛如链刺,痛有定处,寐差多梦,舌质紫暗,脉弦涩,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治宜以益气活血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牡蛎、葛根、生龙骨、丹参各30g,川牛膝、川芎、酒洗地龙、赤芍、桃仁、佛手、醋玄胡各10g,红花5g。若神疲气少加黄芪;眼胀烦躁加大麻、钩藤;恶心欲吐加法夏、竹茹;兼肾虚加拘把子、仙灵脾;食少加山檀、鸡内金。此配方可以活血通络,益气养肾,最终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2.2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头痛多为搏动性且反复发作,胸闷气短,腹部胀满,舌质淡红或暗红,脉弦有力,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珍珠母30g,丹参、川芎各15g,生白芍12g,郁金、柴胡、醋元胡、白蒺藜各10g,炒枳壳6g,全蝎末5g。若口苦咽干,澳赤便秘加炒黄芬、龙胆草;恶心欲呕加法夏、竹茹;眩晕耳鸣加天麻、钩藤;皖胀不食加山檀、麦芽。
2.3风阳上扰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风阳上扰型偏头痛,头痛如裂、眩晕耳鸣,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有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石决明、珍珠母、麦芽、生牡蛎各30克,天麻、川牛膝、僵蚕、佛手片、钩藤各10克,炒桅子9克,生白芍、全蝎末各5克。口苦便秘加龙胆草;兼挟痰浊加胆南星、自芥子、石葛蒲;恶心、呕吐加法夏、陈皮。
2.4肝肾阳虚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肝肾阳虚型偏头痛,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而剧,伴腰酸膝软,耳鸣耳聋,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少经,脉弦细而弱,治宜滋补肝肾,温阳益气。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土茯苓15~30克,熟地、枸杞子、山药各15克,山茱萸、菊花、丹皮、天麻、白蔟藜各10克。若头痛重加醋玄胡、全蝎;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血虚加当归、自芍、川芎;脘胀食少加佛手、炒麦芽、山植。
3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以西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各种疗法均无法彻底治愈此症,仅能达到不同程度控制或减轻患者症状的效果。经广大的医疗实践发现,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稳定,同时治疗费用也在大多数患者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首先中医内科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中不少药物对头痛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川芎有着疏风止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避免血栓;丹参、天麻、三七、地龙等可以调节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具有抗惊厥、镇痛作用;全蝎末活性极强,能刺激血脑开放,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位点,有效止痛,毒副作用微小。其次中医内科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偏头痛采用专门的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的药方,根据不同症状加减相关药物用量,中药辨证分型施治偏头痛,效果良好。最后,中医内科治疗各种中药交互配合,毒副作用小,临床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切断诱因,治疗成本费用低。
4 结语
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西医通过抑制相关激素及收缩头部毛细血管扩张的机理,合成出相关治疗药物,快速缓解患者头痛症状,但一旦停止药物容易再次发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且有些药物具有副作用。而中医内科治疗,根本上调理身体机能,改善人體体质,毒副作用小,医疗效果稳定、持久、显著。医疗人员要充分分析患者的病症,找到其发诱因,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增减药物用量。
参考文献:
[1] 张雄文.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0:15-16.
[2] 陈官华.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04:77-78.
【关键字】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65-01
偏头痛问题很普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全球最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偏头痛危害性强,增加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导致情感障碍,更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我国正逐渐加强对偏头痛的研究,尤其是从中医内科角度进行研究,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治疗成本低,而且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底蕴强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而理想的治疗方式。
1 偏头痛的症状及其诱因
偏头痛是最重要和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反复性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常伴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偏盲等先兆,常表现为额颞部为主的呈跳动性痛、钝痛或现刺痛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甚至是全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发作时间往往持续数小时到数日,发作间隔为每日或数日,在间歇期一切正常,在发作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偏头痛的诱因复杂,与精神、激素代谢程度、遗传、内分泌等都相关。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从中医内科角度分析,一方面是由外部感染或内伤所致,另一方面是血小板积聚诱发头痛。前者是由于自身体质虚亏兼之收到外部侵害而导致的发病,因为身体虚亏时,头部是最易受到风邪侵袭的部位。后者是在血小板积聚后产生的肾上腺素、赚、二磷腺苷等物质,诱发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快速凝聚,经过交互病变形成儿茶酚胺与花生四烯酸,降低脑血流与强力收缩血管的物质,进而诱发偏头痛。
2 偏头痛的类型及其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从中医内科辨证治疗角度来进行分类,偏头痛类型可分为瘀阻脑络、肝郁气滞、风阳上扰与肝肾阳虚四类。
2.1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瘀阻脑络型偏头痛,头痛如链刺,痛有定处,寐差多梦,舌质紫暗,脉弦涩,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治宜以益气活血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生牡蛎、葛根、生龙骨、丹参各30g,川牛膝、川芎、酒洗地龙、赤芍、桃仁、佛手、醋玄胡各10g,红花5g。若神疲气少加黄芪;眼胀烦躁加大麻、钩藤;恶心欲吐加法夏、竹茹;兼肾虚加拘把子、仙灵脾;食少加山檀、鸡内金。此配方可以活血通络,益气养肾,最终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2.2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头痛多为搏动性且反复发作,胸闷气短,腹部胀满,舌质淡红或暗红,脉弦有力,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珍珠母30g,丹参、川芎各15g,生白芍12g,郁金、柴胡、醋元胡、白蒺藜各10g,炒枳壳6g,全蝎末5g。若口苦咽干,澳赤便秘加炒黄芬、龙胆草;恶心欲呕加法夏、竹茹;眩晕耳鸣加天麻、钩藤;皖胀不食加山檀、麦芽。
2.3风阳上扰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风阳上扰型偏头痛,头痛如裂、眩晕耳鸣,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有力,每因情绪激动、恼怒而诱发。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方用天麻钩藤汤加减:石决明、珍珠母、麦芽、生牡蛎各30克,天麻、川牛膝、僵蚕、佛手片、钩藤各10克,炒桅子9克,生白芍、全蝎末各5克。口苦便秘加龙胆草;兼挟痰浊加胆南星、自芥子、石葛蒲;恶心、呕吐加法夏、陈皮。
2.4肝肾阳虚型偏头痛及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肝肾阳虚型偏头痛,头痛朝轻暮重,或遇劳而剧,伴腰酸膝软,耳鸣耳聋,咽干口燥,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少经,脉弦细而弱,治宜滋补肝肾,温阳益气。中医内科治疗处方为:土茯苓15~30克,熟地、枸杞子、山药各15克,山茱萸、菊花、丹皮、天麻、白蔟藜各10克。若头痛重加醋玄胡、全蝎;五心烦热加地骨皮;血虚加当归、自芍、川芎;脘胀食少加佛手、炒麦芽、山植。
3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以西医、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主,各种疗法均无法彻底治愈此症,仅能达到不同程度控制或减轻患者症状的效果。经广大的医疗实践发现,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稳定,同时治疗费用也在大多数患者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深受广大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首先中医内科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中不少药物对头痛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川芎有着疏风止痛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避免血栓;丹参、天麻、三七、地龙等可以调节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具有抗惊厥、镇痛作用;全蝎末活性极强,能刺激血脑开放,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位点,有效止痛,毒副作用微小。其次中医内科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偏头痛采用专门的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的药方,根据不同症状加减相关药物用量,中药辨证分型施治偏头痛,效果良好。最后,中医内科治疗各种中药交互配合,毒副作用小,临床效果显著,从根本上调理身体,切断诱因,治疗成本费用低。
4 结语
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西医通过抑制相关激素及收缩头部毛细血管扩张的机理,合成出相关治疗药物,快速缓解患者头痛症状,但一旦停止药物容易再次发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且有些药物具有副作用。而中医内科治疗,根本上调理身体机能,改善人體体质,毒副作用小,医疗效果稳定、持久、显著。医疗人员要充分分析患者的病症,找到其发诱因,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医内科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变化,增减药物用量。
参考文献:
[1] 张雄文.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20:15-16.
[2] 陈官华.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