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提出一个好问题跟完美地回答出一个问题是等价的。现行教材知识面广,漫画或插图内涵丰富,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强。并且有意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自觉地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为了更有效在物理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优化与升级。
【关键词】初中物理 提问技巧
一、备课时充分分析学生状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不仅要掌握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吃透教材,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困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述“光的直线传播”中“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时,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运动的空间感较弱,所以,讲授新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然后让学生自己用灯泡代替“太阳”,地球仪代替“地球”,乒乓球代替“月球”来演示“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使得原本很抽象的现象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呆板地“照本宣读”,从而有效提高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如将烧瓶内水烧至沸腾,撤去酒精灯,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启发学生这时候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时机,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导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提问:气压越低,则液体的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学生讨论的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零,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一直至宇宙的绝对零度-173.15℃。教师继续问:“月球上没空气,能有水吗?”又进一步问:“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能找到水吗?”通过争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五、提问要有应变,应变须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一方面体现在讲、练、做、改诸环节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精神涣散时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扩展等手段,而且要在提问中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不正确、不确切的缺陷。
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让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后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隐蔽性的积极参与的时刻。
六、提问要引起争论,争论易激发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艺术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权县教体局教研室)
编辑/赵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提问技巧
一、备课时充分分析学生状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备课不仅要掌握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吃透教材,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好,哪些基础知识还没有学好,然后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处理教材,选择教法,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困材施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述“光的直线传播”中“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时,学生对太阳、地球、月球运动的空间感较弱,所以,讲授新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演示“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然后让学生自己用灯泡代替“太阳”,地球仪代替“地球”,乒乓球代替“月球”来演示“日食”以及“月食”的成因。使得原本很抽象的现象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呆板地“照本宣读”,从而有效提高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如将烧瓶内水烧至沸腾,撤去酒精灯,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启发学生这时候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四、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时机,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导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教师可以提问:气压越低,则液体的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学生讨论的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零,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一直至宇宙的绝对零度-173.15℃。教师继续问:“月球上没空气,能有水吗?”又进一步问:“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能找到水吗?”通过争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五、提问要有应变,应变须灵活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一方面体现在讲、练、做、改诸环节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精神涣散时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扩展等手段,而且要在提问中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不正确、不确切的缺陷。
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让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后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隐蔽性的积极参与的时刻。
六、提问要引起争论,争论易激发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学会问,把提问当作一项艺术来对待。不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稀里糊涂,满头雾水,不知所措,兴趣索然;会提问的老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艺术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作者单位:河南省民权县教体局教研室)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