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山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特点及传染规律,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桑蚕脓病防治措施。
关键词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特点;传染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88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07-02
1 发生特点
家蚕幼虫眠期发生血液型脓病,多为不眠蚕,不食桑,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起蚕不久发病,节间叠起成高节;食桑一定时间后发病,环节肿胀或如竹节状,或如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病蚕狂躁,常爬行于蚕匾或簇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尸体肿胀,部分发黑,腐烂。蛹期发病,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呈高节、肿胀等症状,体液变成牛奶状脓汁;用600倍显微镜下观察脓汁可见六角型的多角体。
2 传染规律
家蚕血液型脓病可经食下传染,也可经伤口传染[1]。病毒多角体被蚕食下后,在碱性肠液作用下迅速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部分病毒粒子便由中肠开始感染中肠细胞。游离的NPV病毒粒子也可通过伤口感染虫体细胞。病毒粒子利用虫体细胞,在细胞核中自主大量复制和不断扩增,部分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动,又侵染其他组织细胞。在感染末期,合成多角体蛋白的基因启动,形成多角体蛋白,并把病毒粒子包埋于其中,大量多角体不断形成,使细胞核膨胀、细胞膨大,直至破裂,细胞碎片、多角体及病毒粒子游离于血液中,造成虫体代谢障碍,血液浑浊。小蚕感染后一般经3~4 d、大蚕感染后经4~6 d,就发病死亡。4龄起蚕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应在3龄起蚕之前;5龄末期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约在5龄起蚕。养蚕时温度低发病较慢,高温闷热发病加快。病蚕、蛹、蛾的尸体、脓汁及被其污染的蚕粪、蚕具、蚕茧带有大量的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血液型脓病的主要的传染源。
3 发病原因
蚕室用具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效果得不到保证。有的消毒药物使用不当,如单纯用福尔马林消毒,因不能溶解多角体,无法达到杀灭病毒粒子的效果;有的虽然进行消毒,但蚕具、地板还残留蚕粪、尸体残余和污渍;有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湿润的时间不够;甚至有的蚕具和场地完全未经消毒。例如,很多养蚕户大蚕室地面养蚕,而自动上簇架及方格簇没有消毒,且悬架于蚕座上空,上面的病原物随时都会飘落,污染桑叶、接触蚕体。蚕粪乱堆乱放,死蚕乱扔,甚至蚕粪直接施入桑园,使桑叶、蚕室、用具、水源及周围环境均受到污染[2]。养蚕批次密,批叠批,养蚕前没有足够时间认真消毒;养小蚕、大蚕的蚕室、用具混用。饲养粗放,蚕头过密,没有做好扩座和提青分批,除沙及大蚕下地动作粗放,容易造成蚕体受伤,扩大传染范围。一些共育室的商品小蚕质量较差。一些养蚕户反映,购买的小蚕当时或当龄就出现病蚕。
4 防治措施
4.1 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
养蚕前必须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养蚕室、贮叶室、上簇室及蚕架、自动上簇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簇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养蚕室的周围及受到蚕粪、死蚕、烂茧污染的场所(包括生活场所)也要定期消毒。清理养蚕场地、用具残留的蚕沙、死蚕、烂茧及垃圾,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蚕粪池(坑、房)堆沤,或集中烧毁;全面打扫上述场所地面、墙壁、墙角,能冲洗的应以清水冲洗干净;上述全部用具均应全面洗刷干净。特别要注意拾除蚕具粘附的尸体、脓汁残余和斑迹[3]。应用药物消毒,可选用市售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的漂白粉按1 kg用量对水25 kg喷洒消毒,需湿润30 min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渍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湿后应马上捞起,接着浸第2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渍时间过长、漂白竹木而损耗药效,影响后面浸渍消毒的效果。或用新鲜石灰2~5 kg对水100 kg,喷洒消毒和浸渍消毒均可,需保持湿润30 min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浆喷刷墙壁、地板,达到杀灭、封闭、固定病原物目的。或用消特灵即漂白粉精500 g对水30~50 kg,使用方法同漂白粉。或用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必须加入2%的新鲜石灰才能杀灭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具体配制方法为1 kg福尔马林原液对水17~18 kg,再加新鲜石灰400 g。用强氯精液消毒也应加石灰,具体为含有效氯85%的强氯精100 g对水20 kg,再加新鲜石灰400~600 kg。因陈旧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需用新鲜石灰。
竹花簇、塑料折簇、木制方格簇采茧后,清除浮丝、死蚕尸体及其残留,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纸板方格簇,清除浮丝后,打开放在太阳下曝晒1 d,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强氯精喷洒,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簇片密闭4 h,再打开曝晒1 d。也可将晒干的方格簇片搁挂于密闭的室内用强氯精熏烟消毒剂5 g/m3熏烟消毒,点燃后明火发烟,闭门至翌日取出。经过消毒的簇具可放置于用具间备用。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1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1次,达到全面彻底消毒。养蚕批次不能过密,批与批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以便房屋场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家蚕。
4.2 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
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簇、方格簇、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桑叶。勤除蚕沙,搬运至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入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4.3 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予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闷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4]。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上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5 参考文献
[1] 赵亚玲.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1,354.
[2]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368-2370.
[3] 赵淑英,仝德侠.睢宁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2011,32(3):57-59.
[4] 张安启,何在启,张守波,等.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6):92-93.
关键词 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特点;传染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88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07-02
1 发生特点
家蚕幼虫眠期发生血液型脓病,多为不眠蚕,不食桑,体壁紧张发亮,体色乳白,节间膜高突;起蚕不久发病,节间叠起成高节;食桑一定时间后发病,环节肿胀或如竹节状,或如算盘珠状,透过皮肤看到混浊的体液;病蚕狂躁,常爬行于蚕匾或簇具四周,皮肤易破,流出混浊白色乳液状脓汁;病蚕死后尸体肿胀,部分发黑,腐烂。蛹期发病,病蛹体色稍乳白,易破,经震动,即流脓汁而死,极少存活到蛾。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蚕呈高节、肿胀等症状,体液变成牛奶状脓汁;用600倍显微镜下观察脓汁可见六角型的多角体。
2 传染规律
家蚕血液型脓病可经食下传染,也可经伤口传染[1]。病毒多角体被蚕食下后,在碱性肠液作用下迅速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部分病毒粒子便由中肠开始感染中肠细胞。游离的NPV病毒粒子也可通过伤口感染虫体细胞。病毒粒子利用虫体细胞,在细胞核中自主大量复制和不断扩增,部分释放到血液中,随血液流动,又侵染其他组织细胞。在感染末期,合成多角体蛋白的基因启动,形成多角体蛋白,并把病毒粒子包埋于其中,大量多角体不断形成,使细胞核膨胀、细胞膨大,直至破裂,细胞碎片、多角体及病毒粒子游离于血液中,造成虫体代谢障碍,血液浑浊。小蚕感染后一般经3~4 d、大蚕感染后经4~6 d,就发病死亡。4龄起蚕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应在3龄起蚕之前;5龄末期出现的病蚕,感染时间约在5龄起蚕。养蚕时温度低发病较慢,高温闷热发病加快。病蚕、蛹、蛾的尸体、脓汁及被其污染的蚕粪、蚕具、蚕茧带有大量的病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血液型脓病的主要的传染源。
3 发病原因
蚕室用具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效果得不到保证。有的消毒药物使用不当,如单纯用福尔马林消毒,因不能溶解多角体,无法达到杀灭病毒粒子的效果;有的虽然进行消毒,但蚕具、地板还残留蚕粪、尸体残余和污渍;有的消毒浓度不够或湿润的时间不够;甚至有的蚕具和场地完全未经消毒。例如,很多养蚕户大蚕室地面养蚕,而自动上簇架及方格簇没有消毒,且悬架于蚕座上空,上面的病原物随时都会飘落,污染桑叶、接触蚕体。蚕粪乱堆乱放,死蚕乱扔,甚至蚕粪直接施入桑园,使桑叶、蚕室、用具、水源及周围环境均受到污染[2]。养蚕批次密,批叠批,养蚕前没有足够时间认真消毒;养小蚕、大蚕的蚕室、用具混用。饲养粗放,蚕头过密,没有做好扩座和提青分批,除沙及大蚕下地动作粗放,容易造成蚕体受伤,扩大传染范围。一些共育室的商品小蚕质量较差。一些养蚕户反映,购买的小蚕当时或当龄就出现病蚕。
4 防治措施
4.1 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
养蚕前必须全面清洁和彻底消毒养蚕室、贮叶室、上簇室及蚕架、自动上簇架、蚕框、竹箕、蚕台垫层、采叶箩、盖(垫)桑叶的薄膜、盖(垫)小蚕的薄膜、切叶板、切叶刀、蚕网、蚕筷、簇具、茧箩、茧袋、室内拖鞋等所有用具。养蚕室的周围及受到蚕粪、死蚕、烂茧污染的场所(包括生活场所)也要定期消毒。清理养蚕场地、用具残留的蚕沙、死蚕、烂茧及垃圾,运到远离桑园、蚕室的蚕粪池(坑、房)堆沤,或集中烧毁;全面打扫上述场所地面、墙壁、墙角,能冲洗的应以清水冲洗干净;上述全部用具均应全面洗刷干净。特别要注意拾除蚕具粘附的尸体、脓汁残余和斑迹[3]。应用药物消毒,可选用市售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的漂白粉按1 kg用量对水25 kg喷洒消毒,需湿润30 min以上;小件用具可用漂白粉液浸渍消毒,但竹木用具浸湿后应马上捞起,接着浸第2池用具,避免每次浸渍时间过长、漂白竹木而损耗药效,影响后面浸渍消毒的效果。或用新鲜石灰2~5 kg对水100 kg,喷洒消毒和浸渍消毒均可,需保持湿润30 min以上;也可用6%~10%的石灰浆喷刷墙壁、地板,达到杀灭、封闭、固定病原物目的。或用消特灵即漂白粉精500 g对水30~50 kg,使用方法同漂白粉。或用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必须加入2%的新鲜石灰才能杀灭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病毒,具体配制方法为1 kg福尔马林原液对水17~18 kg,再加新鲜石灰400 g。用强氯精液消毒也应加石灰,具体为含有效氯85%的强氯精100 g对水20 kg,再加新鲜石灰400~600 kg。因陈旧石灰粉及建筑用的石灰粉消毒效果差,需用新鲜石灰。
竹花簇、塑料折簇、木制方格簇采茧后,清除浮丝、死蚕尸体及其残留,用上述消毒液喷洒消毒或浸渍消毒;纸板方格簇,清除浮丝后,打开放在太阳下曝晒1 d,然后再集中在一起,用2%甲醛溶液或含有效氯1%的强氯精喷洒,马上用塑料薄膜覆盖簇片密闭4 h,再打开曝晒1 d。也可将晒干的方格簇片搁挂于密闭的室内用强氯精熏烟消毒剂5 g/m3熏烟消毒,点燃后明火发烟,闭门至翌日取出。经过消毒的簇具可放置于用具间备用。要求按照“消—洗—消”方式进行消毒,即养蚕结束后先对房屋、场地、用具消毒1次,防止病原物扩散污染,再进行全面的清洗,清除污物,然后在养蚕前再全面消毒1次,达到全面彻底消毒。养蚕批次不能过密,批与批之间要有足够的间隔时间,以便房屋场所和用具使用后的清洗消毒,避免蚕病传染给下一批家蚕。
4.2 加强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和隔离病死蚕
配备专门的蚕室和用具,大蚕用具与小蚕用具严格分开使用,避免小蚕与大蚕同室混养;养蚕室及附近不能放置花簇、方格簇、茧袋、茧箩、蚕粪箩(箕)等带有大量病菌的用具物品,这些用具物品更不能接触蚕体蚕座、桑叶。勤除蚕沙,搬运至蚕沙池(坑)堆放,远离蚕室和桑园;病蚕、死蚕应焚烧或深埋,防止病原到处污染。养成入蚕室换鞋、洗手的好习惯,避免从室外带入病原物污染蚕座、桑叶。保证桑叶洁净。桑园不能直接施用蚕粪作肥料污染桑园;用经过消毒的采叶箩、车辆来装叶、运叶;用经过严格消毒的贮叶室、薄膜存放桑叶,保持桑叶洁净;注意桑园治虫,防止桑虫传病给桑蚕。及时拾除病蚕、死蚕;眠期进行提青分批,彻底淘汰迟眠蚕、不眠蚕,或迟眠蚕隔离饲养。各龄眠期及起蚕、大蚕每天或隔天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蚕座有病蚕脓汁,应及时撒石灰消毒和覆盖。
4.3 增强蚕的体质,消除诱发蚕病的因素
精心饲养,良桑饱食,给予适宜的温湿度,防止高温、闷热诱发病毒病;防止蚕体创伤感染脓病[4]。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物农药已在茶叶、蔬菜等农作物上推广使用,桑叶受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污染会引起蚕脓病的暴发,必须引起重视,避免桑园及附近作物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使桑叶受病毒污染。
5 参考文献
[1] 赵亚玲.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1,354.
[2] 邱海洪,韦秉兴,冯健玲,等.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368-2370.
[3] 赵淑英,仝德侠.睢宁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多发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蚕业,2011,32(3):57-59.
[4] 张安启,何在启,张守波,等.桑蚕血液型脓病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