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扶贫扶智为主要教育方向,使大学生树立先进思想,毕业后参与到小康社会的决胜实践中。本文先分析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之后探讨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最后探讨具体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思政教育;意义;对策
中国在几十年间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的发展跟上了步伐,但农村的发展步伐稍落后。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上日程,并提出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高校思政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站在新的视角下进行工作实施,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建设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拓展和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思政教育,能通过精准扶贫拓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高校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通过科学普及提升社会公众的人文素质,通过文化传播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高,具备一定的政治引领能力,他们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再依托大学生引导乡村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乡村振兴进行思政教育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展。
(二)激发贫困群众产生致富动力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对扶贫工作不重视,导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扶贫工作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给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造成一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托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参与到乡村扶贫过程中,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激发群众内在的致富动力。
(三)满足党中央对高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培育人才,并积极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扶贫工作宣讲,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做道德的引领者,使高校思政教育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相统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解不全面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新的内容和目标,但是部分高校或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作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或將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作校党委的任务。无论是哪个环节的教育工作,都未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其中,导致学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高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不足,不利于助力乡村振兴。
(二)思政教师力量薄弱
高校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对乡村振兴理念研究得不够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未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未将高校的乡村服务功能进行拓展。高校开设的农业、管理等专业,技能性显著,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未将专业与乡村振兴结合,对整体的理论研究都相对薄弱。而且,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滞后,不利于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三)思政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扶贫扶智为主要教育内容,依托社会中实际问题或案例实施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扶贫扶智思想,在学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能投身于乡村建设中。但高校的整体思政教育情况是学生有个体差异,教师未尊重这个差异,使得思政教育针对性不强。另外,教师未将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实战性。加上高校思政教育的维度过于单一,未重视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培养偏离了正确素养的轨道。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依托乡村振兴创新思政教育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创新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辅导委员会的设立,对蕴含乡村振兴内容的思政教育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同时通过考评等实行奖惩制度,以督促责任的落实。对于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要从思政课教师、机关人员中选择优秀者进行补充,通过兼职形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创新工作的开展。要将乡村振兴与日常教学、基地实践等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通过乡村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需要相匹配;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相结合,依托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振兴和服务理念。在新体系指导下,高校将乡村振兴教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规划中,使乡村振兴理念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依托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帮扶农村的情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帮扶农村的理念,致力于乡村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将国家发展历史融入其中,将近几十年发展成就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指导思想,明白思想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同阶段依托不同思想指导,更利于时代发展,更利于国家富强。在新的乡村振兴时代,指导思想就是为乡村振兴服务,通过精准扶贫扶智扶志,帮助乡村快速发展起来。
(三)依托日常管理保障思政教育政策的落实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学生的思政教育要依托日常活动来实施。首先,教师要了解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了解区域发展的最基础单位。教师要加强与村委会的沟通,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依托乡村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会了解到,中国的发展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依托农村的有效支撑。在新时代,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在农村的支持下,国家快速发展,而后,国家要对农村进行反哺。其次,高校要依托学校中的学生党员组织不同的实践专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农村发展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愿意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对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特殊关怀,并与其结对,帮助提升自信心。最后,要依托具有乡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对群众起到精神鼓舞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要依托乡村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使学生愿意扎根农村、愿意建设农村。
总之,乡村振兴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要与村委会加强交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向,以乡村振兴需要为目标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培养学生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情操,最终保证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刊.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农村实用技术,2020,(1):9-10.
[2]桂镕峰.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9,(31):85.
[3]张文利,王文华,赵玉静,等.助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思政教育的思考——以廊坊市农村思政教育为例[J].科教文汇,2019,(35):48-50,63.
[4]张刊.大扶贫语境下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9,(19):173-175.
[5]黄田心.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7):70-71.
[6]张瑞瑞,韩东.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J].学理论,2018,(4):242-243.
(作者简介:刘冀玉,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研究;赵秀月,长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校思政教育;意义;对策
中国在几十年间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的发展跟上了步伐,但农村的发展步伐稍落后。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上日程,并提出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高校思政教育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站在新的视角下进行工作实施,培养学生具备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建设新农村作出积极贡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拓展和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思政教育,能通过精准扶贫拓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高校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通过科学普及提升社会公众的人文素质,通过文化传播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高,具备一定的政治引领能力,他们为社会做的服务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再依托大学生引导乡村民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乡村振兴进行思政教育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展。
(二)激发贫困群众产生致富动力
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对扶贫工作不重视,导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扶贫工作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给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造成一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托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参与到乡村扶贫过程中,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激发群众内在的致富动力。
(三)满足党中央对高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使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党中央的要求,积极培育人才,并积极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扶贫工作宣讲,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做道德的引领者,使高校思政教育价值与社会发展价值相统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理解不全面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新的内容和目标,但是部分高校或将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作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或將学生的思政教育当作校党委的任务。无论是哪个环节的教育工作,都未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其中,导致学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高校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安排不足,不利于助力乡村振兴。
(二)思政教师力量薄弱
高校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对乡村振兴理念研究得不够深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未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未将高校的乡村服务功能进行拓展。高校开设的农业、管理等专业,技能性显著,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未将专业与乡村振兴结合,对整体的理论研究都相对薄弱。而且,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基地建设也滞后,不利于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三)思政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扶贫扶智为主要教育内容,依托社会中实际问题或案例实施对学生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扶贫扶智思想,在学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能投身于乡村建设中。但高校的整体思政教育情况是学生有个体差异,教师未尊重这个差异,使得思政教育针对性不强。另外,教师未将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日常教育活动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实战性。加上高校思政教育的维度过于单一,未重视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培养偏离了正确素养的轨道。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
(一)依托乡村振兴创新思政教育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创新思政教育体系,通过辅导委员会的设立,对蕴含乡村振兴内容的思政教育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同时通过考评等实行奖惩制度,以督促责任的落实。对于辅导员数量不足的情况,要从思政课教师、机关人员中选择优秀者进行补充,通过兼职形式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新体系创新工作的开展。要将乡村振兴与日常教学、基地实践等相结合,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相结合,通过乡村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需要相匹配;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相结合,依托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振兴和服务理念。在新体系指导下,高校将乡村振兴教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规划中,使乡村振兴理念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
(二)依托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帮扶农村的情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帮扶农村的理念,致力于乡村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将国家发展历史融入其中,将近几十年发展成就进行展示,让学生学习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指导思想,明白思想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同阶段依托不同思想指导,更利于时代发展,更利于国家富强。在新的乡村振兴时代,指导思想就是为乡村振兴服务,通过精准扶贫扶智扶志,帮助乡村快速发展起来。
(三)依托日常管理保障思政教育政策的落实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学生的思政教育要依托日常活动来实施。首先,教师要了解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是了解区域发展的最基础单位。教师要加强与村委会的沟通,从乡村振兴实际需求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依托乡村实践活动进行思政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会了解到,中国的发展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依托农村的有效支撑。在新时代,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在农村的支持下,国家快速发展,而后,国家要对农村进行反哺。其次,高校要依托学校中的学生党员组织不同的实践专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农村发展的需要,进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愿意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对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特殊关怀,并与其结对,帮助提升自信心。最后,要依托具有乡村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对群众起到精神鼓舞作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要依托乡村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使学生愿意扎根农村、愿意建设农村。
总之,乡村振兴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高校作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要与村委会加强交流,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方向,以乡村振兴需要为目标进行思政教育体系的创新,培养学生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情操,最终保证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刊.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J].农村实用技术,2020,(1):9-10.
[2]桂镕峰.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9,(31):85.
[3]张文利,王文华,赵玉静,等.助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思政教育的思考——以廊坊市农村思政教育为例[J].科教文汇,2019,(35):48-50,63.
[4]张刊.大扶贫语境下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长江丛刊,2019,(19):173-175.
[5]黄田心.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究——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7):70-71.
[6]张瑞瑞,韩东.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J].学理论,2018,(4):242-243.
(作者简介:刘冀玉,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研究;赵秀月,长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