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重要而广为社会关注的群体,思想道德水平教育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有时不尽人意。因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德育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德育存在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德育教育 问题与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一、 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当前大学德育以及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对我国高校学生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思想冲击,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西化,弱化高校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这种形势下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积极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亦有消极影响,一些人出现拜金主义、见利忘义、集体意识淡化、厌烦政治理论教育等思想,这些消极因素开始影响高校广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做社会主义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当前高校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多年来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的不足,又有新形势与背景下的挑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目前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尽人意。一些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思想水平脱节,缺乏合理的定位,德育教育仅停留在空泛的说教层面上,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已成年,他们对信息选择与吸收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面对这些空泛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下降,传统的德育教育主导性权威地位削弱,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德育的方法还是传统课堂讲授与灌输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再有,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活动相对来说缺乏,因此使一些学生觉得德育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的优劣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些负面因素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来挑战。如,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一些不雅图片、文字以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等都对高校的学生造成了思想冲击,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相互混杂与冲突,这些都在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还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组织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因素,如何运用这些环境对高校学生德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都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第三、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可见师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开始“下海”或者校外兼职,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所谓教书育人,老师的这些职业道德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当今随着许多高校“产学研”的办学思路以及高校的职称、奖励制度,许多高校教师注意力集中在职称讲评、学术著作、科研项目上,而对教师自身的育人功能有所忽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三、做好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首先,适应时代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与方式有所创新。高校德育要在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来确定正确而合理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与先行作用来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引导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同时,德育内容要不断创新与充实。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不断充实,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等政治修养,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同时又要使德育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公民公德与传统美德。
第二、把握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正面影响,尽力减少负面影响,从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使高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因此,高校以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尽量以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来为德育教育服务,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之道德表率,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做到为人师表。同时,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当今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来自核心家庭,学生大多被溺爱长大,在传统的仁义礼孝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庭结合共同引导学生的德行操守的正确形成方向。再有,正确运用与引导网络等一些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三,高校要重视师德对学生的影响。高校要重视教师师德的规范与管理,从各方面积极入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将师德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以制度、条款等来明确。从思想上,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社会奉献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从制度上,规范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只是注重学术著作、科研项目,同时将师德评价体系纳入到教师综合测评体系当中去,从而提高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并且重视自身师德水平的提高。从待遇上,尽量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一些教师之所以越来越商业化许多是迫于生活得压力,学校提高教师的薪金待遇,使得教师更坚定为教师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而不是由于生活经济方面的不足而分散精力去校外兼职,从而有更多的经历来为教育事业奉献。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德行榜样。四、结语
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学生在学校不但要得到优秀的专业教育,得到优秀的德育教育同样重要,高校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高尚优秀的品质与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因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重视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前提下,从切实的社会现状出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品学兼优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1]沈壮海. 简论高校德育观念的变革.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 2)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杜时忠. 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文献标识码:A一、 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当前大学德育以及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对我国高校学生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思想冲击,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西化,弱化高校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这种形势下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积极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亦有消极影响,一些人出现拜金主义、见利忘义、集体意识淡化、厌烦政治理论教育等思想,这些消极因素开始影响高校广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做社会主义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当前高校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多年来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的不足,又有新形势与背景下的挑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目前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尽人意。一些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思想水平脱节,缺乏合理的定位,德育教育仅停留在空泛的说教层面上,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已成年,他们对信息选择与吸收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面对这些空泛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下降,传统的德育教育主导性权威地位削弱,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德育的方法还是传统课堂讲授与灌输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再有,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活动相对来说缺乏,因此使一些学生觉得德育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的优劣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些负面因素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来挑战。如,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一些不雅图片、文字以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等都对高校的学生造成了思想冲击,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相互混杂与冲突,这些都在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还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组织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因素,如何运用这些环境对高校学生德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都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第三、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可见师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开始“下海”或者校外兼职,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所谓教书育人,老师的这些职业道德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当今随着许多高校“产学研”的办学思路以及高校的职称、奖励制度,许多高校教师注意力集中在职称讲评、学术著作、科研项目上,而对教师自身的育人功能有所忽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三、做好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首先,适应时代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与方式有所创新。高校德育要在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来确定正确而合理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与先行作用来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引导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同时,德育内容要不断创新与充实。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不断充实,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等政治修养,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同时又要使德育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公民公德与传统美德。
第二、把握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正面影响,尽力减少负面影响,从而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可以使高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因此,高校以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尽量以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来为德育教育服务,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之道德表率,做学生的道德榜样做到为人师表。同时,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当今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来自核心家庭,学生大多被溺爱长大,在传统的仁义礼孝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学校要多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庭结合共同引导学生的德行操守的正确形成方向。再有,正确运用与引导网络等一些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第三,高校要重视师德对学生的影响。高校要重视教师师德的规范与管理,从各方面积极入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将师德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以制度、条款等来明确。从思想上,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社会奉献意识,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从制度上,规范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不只是注重学术著作、科研项目,同时将师德评价体系纳入到教师综合测评体系当中去,从而提高教师对师德的重视程度并且重视自身师德水平的提高。从待遇上,尽量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一些教师之所以越来越商业化许多是迫于生活得压力,学校提高教师的薪金待遇,使得教师更坚定为教师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而不是由于生活经济方面的不足而分散精力去校外兼职,从而有更多的经历来为教育事业奉献。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德行榜样。四、结语
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学生在学校不但要得到优秀的专业教育,得到优秀的德育教育同样重要,高校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高尚优秀的品质与品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因此,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高校德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重视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前提下,从切实的社会现状出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品学兼优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1]沈壮海. 简论高校德育观念的变革.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 2)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杜时忠. 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