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此女的认识过程显然要轻松许多,原因是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她的母语,除了课堂以外。和她一起工作的经历,也成了我宝贵的留学回忆。她便是赴美进修的韩国白领李尚美。
一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堂高等数学(貌似“线性函数”)课上,尚美身着一件黑色的韩式女风衣,咖啡色的微喇休闲裤,朱砂色的亲钻高跟鞋,让我感受到强烈的OL气息。尚美细细的眼睛,让我第一次看到她,就有九成把握认定她是韩国人,所以一张口便用韩语跟她打招呼——(中文意为“你好”)。
大概是听到一个不像自己国家的人(亚洲人在美国的外貌差异很明显,而且着装打扮上也有不少的差别,就算是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见面,都很少用母语直接交谈),在异国用母语跟自己打招呼,尚美显得有些吃惊,好一阵子才把金丝眼镜取下来,用韩语和我打了个招呼。
“学以致用”实为我人生的第二大乐趣,特别是能在美女面前卖弄一下,虽然能说的实在很有限。
在美国有些日子之后,由于跟不同国家的人接触,学习用别人的语言跟人打招呼,便成了家常便饭。
能说多国语言在美国是一件很牛的事情,特别是在留学生聚集的学校里面。学校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大群全球各国天南地北的师生聚在一起之后,很快就会以使用的语言划分成几个小圈子。尽管大家也能用“官方语言”英语交流,也都是本着学习英语的目的来到美国,但是很自然地,日本人看见日本人就想说日语,法国人看见法国人就想说法语。
因为在这个国家里,就算是呆了很多年,还是有很多事情无法清楚地用英语表达,更何况是初来乍到者——英语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
二
非美国人在使用非英语时还可能具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自豪,另外一种就是“不方便”。
虽然大环境都是使用英语,但是在学校里面,很多时候,面对的说话对象,英语都不是其母语,也就是说,跟你说英语的人,很可能英语还没有你说得好,或者是两个^都说得不好。而很多美国人会善意地或者是带有恶作剧意味地指点正在交谈的两个“老外”——不错,在美国的留学生都是“老外”,就连我自己都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摆正自己的“老外”身份——一次两次或者没有什么,多来几次,就会让人觉得真的很不爽。
是啊,明明对面站的是自己的同胞,却非要用英语交流,明明一句母语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却要用英语绕个大圈圈。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把“某某人关系过硬”翻译成英语somebody has strong background or strongties,意境差了多少。所以,很多时候,两个“老外”留学生单独对话时,还可能互相“拽文”似地用英语交流,但是一旦有老美在旁边,他们就用母语,让听不懂的老美插不上话,也能小小地爽一下。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体现效率。俺在当助教的时候发现,许多留学生由于英语问题,很难理解讲义和实验操作的说明,特别是涉及专有名词的时候,比如许多数学证明题的逻辑思维,用英语表达连很多老美都理解得吃力,更别说留学生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对方的母语进行讲解,效率会高得多。
美国大多数人都认可“时间就是金钱”,在一个人身上投入太多的讲解时间就意味着有很多其他的人在等待。在学校以外的场合,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有一次,我陪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同胞去买车,销售经理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之后,二话没说就指定了一个叫Jacky·唐的华裔销售员为我们进行讲解。而Jacky·唐也理所当然地用“你好”招呼我们之后,进行了全中文的讲解,目的就是提高效率。
还有一种使用母语的场合,就是谈话的内容可能涉及在场的某些英语使用者而避免“不方便”。很多时候,在美国使用非英语显得非常不礼貌,因为老美会猜测自己听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对自己不利的。
这种情况的确发生过,我就见过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一堂英语课上,老师公布了考试成绩之后,坐在后面的几个日本学生,马上就开始用日语讨论这个老师如何严格又不近人情之类的问题。虽然老师看他们的神情也能猜到几分,不过由于拿不准谈话内容也只能说“Youguys can ONLY talk in English during the class”了事。
学生之间如此,老师也不例外。本人就见识过两个来自希腊的老师用母语交谈的状况,站在旁边如听天书,也第一次领教了语言隔阂的威力。从那之后,我能够用英语的时候还是尽量地使用英语。
三
当我初次见到尚美的时候,她才来美国几个月,英语说得还不太自然,很多时候谈话都要经过思考,但是她的成长非常迅速:考驾照、买二手车(在美国来说,二手车会比新车便宜将近一半,但在脱手的时候,根据折旧率算出的价格却非常公平)、校内打工等一系列留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她都全部做到位了。
我和尚美真正有机会接触,是在校内的学习中心一起工作的时候。当时我是Tutor(主要指导学生完成功课的辅导老师),而她是Assistant(也是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能提供简单的帮助,主要是维持纪律),只要没有学生需要帮助或者我们必须主动提供说明的情况,我和尚美都能以“巡逻”的姿态边走边谈。既然是工作中的交谈,话题很大程度都与工作有关,这也让我通过“纪律委员”尚美了解到,美国人所谓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后天约束。
学习中心出入口以及内部许多显眼的地方,都有标示牌白纸黑字地写着“No drink or food allowed”,意思就是说,食物与水在学习中心是不允许出现的,因为电脑、图书、地毯都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坏。
出入口有专门供放置饮料和食品的桌子,理论上来说,进出的人员应该把随身携带的食品饮料放在桌子上。不过,很多学生为了省事,还是照样把饮料或者食品放入包内,就算是像尚美这样的Assistant目睹了整个过程,也不能强迫对方把东西取出来。因为在美国,除了警察以外,一般人是没有搜查权的。
这样一来,经常发生的事,就是很多人将食品和饮料装入包内,带入中心后再拿出来享用。危险在于,如果他们一不小心把饮料洒在了电脑、图书或者是地上,学习中心主任追究下来,所有像尚美一样的Assistant,就得承担责任。
美国的正版软件价格都高得出奇,一款Photoshop的售价大约是600美元,即使是学生享受折扣后算下来也不少于400美元,这让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课需要的软件,或者是不能上网(有不少学生住在远离城市的沙漠高山地带),他们就不得不来学习中心使用电脑,所以学习中心的“常客”并不在少数。
有一次,尚美因为饮料的事情和一个美国黑人吵了起来,在旁边巡逻的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立刻插到了他们中间,防止矛盾升级,后来一个校园巡警赶来将黑人带走,才平息了事端。事后尚美很委屈:“我两次告诉他,学习中心内不能有饮料,至少要放在包里,不能就这样摆在外面。他却用脏话骂我!”
尚美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使在这个很多人向往的国家,学会一点骂人的语言也是必需的,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不足以表达你的愤怒,最简单的好办法,那就是痛快淋漓地使用你的母语,呵呵!
一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堂高等数学(貌似“线性函数”)课上,尚美身着一件黑色的韩式女风衣,咖啡色的微喇休闲裤,朱砂色的亲钻高跟鞋,让我感受到强烈的OL气息。尚美细细的眼睛,让我第一次看到她,就有九成把握认定她是韩国人,所以一张口便用韩语跟她打招呼——(中文意为“你好”)。
大概是听到一个不像自己国家的人(亚洲人在美国的外貌差异很明显,而且着装打扮上也有不少的差别,就算是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见面,都很少用母语直接交谈),在异国用母语跟自己打招呼,尚美显得有些吃惊,好一阵子才把金丝眼镜取下来,用韩语和我打了个招呼。
“学以致用”实为我人生的第二大乐趣,特别是能在美女面前卖弄一下,虽然能说的实在很有限。
在美国有些日子之后,由于跟不同国家的人接触,学习用别人的语言跟人打招呼,便成了家常便饭。
能说多国语言在美国是一件很牛的事情,特别是在留学生聚集的学校里面。学校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大群全球各国天南地北的师生聚在一起之后,很快就会以使用的语言划分成几个小圈子。尽管大家也能用“官方语言”英语交流,也都是本着学习英语的目的来到美国,但是很自然地,日本人看见日本人就想说日语,法国人看见法国人就想说法语。
因为在这个国家里,就算是呆了很多年,还是有很多事情无法清楚地用英语表达,更何况是初来乍到者——英语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
二
非美国人在使用非英语时还可能具有两种心态:一种是自豪,另外一种就是“不方便”。
虽然大环境都是使用英语,但是在学校里面,很多时候,面对的说话对象,英语都不是其母语,也就是说,跟你说英语的人,很可能英语还没有你说得好,或者是两个^都说得不好。而很多美国人会善意地或者是带有恶作剧意味地指点正在交谈的两个“老外”——不错,在美国的留学生都是“老外”,就连我自己都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摆正自己的“老外”身份——一次两次或者没有什么,多来几次,就会让人觉得真的很不爽。
是啊,明明对面站的是自己的同胞,却非要用英语交流,明明一句母语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却要用英语绕个大圈圈。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把“某某人关系过硬”翻译成英语somebody has strong background or strongties,意境差了多少。所以,很多时候,两个“老外”留学生单独对话时,还可能互相“拽文”似地用英语交流,但是一旦有老美在旁边,他们就用母语,让听不懂的老美插不上话,也能小小地爽一下。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体现效率。俺在当助教的时候发现,许多留学生由于英语问题,很难理解讲义和实验操作的说明,特别是涉及专有名词的时候,比如许多数学证明题的逻辑思维,用英语表达连很多老美都理解得吃力,更别说留学生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能用对方的母语进行讲解,效率会高得多。
美国大多数人都认可“时间就是金钱”,在一个人身上投入太多的讲解时间就意味着有很多其他的人在等待。在学校以外的场合,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有一次,我陪一个来自四川成都的同胞去买车,销售经理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之后,二话没说就指定了一个叫Jacky·唐的华裔销售员为我们进行讲解。而Jacky·唐也理所当然地用“你好”招呼我们之后,进行了全中文的讲解,目的就是提高效率。
还有一种使用母语的场合,就是谈话的内容可能涉及在场的某些英语使用者而避免“不方便”。很多时候,在美国使用非英语显得非常不礼貌,因为老美会猜测自己听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对自己不利的。
这种情况的确发生过,我就见过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在一堂英语课上,老师公布了考试成绩之后,坐在后面的几个日本学生,马上就开始用日语讨论这个老师如何严格又不近人情之类的问题。虽然老师看他们的神情也能猜到几分,不过由于拿不准谈话内容也只能说“Youguys can ONLY talk in English during the class”了事。
学生之间如此,老师也不例外。本人就见识过两个来自希腊的老师用母语交谈的状况,站在旁边如听天书,也第一次领教了语言隔阂的威力。从那之后,我能够用英语的时候还是尽量地使用英语。
三
当我初次见到尚美的时候,她才来美国几个月,英语说得还不太自然,很多时候谈话都要经过思考,但是她的成长非常迅速:考驾照、买二手车(在美国来说,二手车会比新车便宜将近一半,但在脱手的时候,根据折旧率算出的价格却非常公平)、校内打工等一系列留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她都全部做到位了。
我和尚美真正有机会接触,是在校内的学习中心一起工作的时候。当时我是Tutor(主要指导学生完成功课的辅导老师),而她是Assistant(也是学习中心的工作人员,能提供简单的帮助,主要是维持纪律),只要没有学生需要帮助或者我们必须主动提供说明的情况,我和尚美都能以“巡逻”的姿态边走边谈。既然是工作中的交谈,话题很大程度都与工作有关,这也让我通过“纪律委员”尚美了解到,美国人所谓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是靠的后天约束。
学习中心出入口以及内部许多显眼的地方,都有标示牌白纸黑字地写着“No drink or food allowed”,意思就是说,食物与水在学习中心是不允许出现的,因为电脑、图书、地毯都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坏。
出入口有专门供放置饮料和食品的桌子,理论上来说,进出的人员应该把随身携带的食品饮料放在桌子上。不过,很多学生为了省事,还是照样把饮料或者食品放入包内,就算是像尚美这样的Assistant目睹了整个过程,也不能强迫对方把东西取出来。因为在美国,除了警察以外,一般人是没有搜查权的。
这样一来,经常发生的事,就是很多人将食品和饮料装入包内,带入中心后再拿出来享用。危险在于,如果他们一不小心把饮料洒在了电脑、图书或者是地上,学习中心主任追究下来,所有像尚美一样的Assistant,就得承担责任。
美国的正版软件价格都高得出奇,一款Photoshop的售价大约是600美元,即使是学生享受折扣后算下来也不少于400美元,这让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课需要的软件,或者是不能上网(有不少学生住在远离城市的沙漠高山地带),他们就不得不来学习中心使用电脑,所以学习中心的“常客”并不在少数。
有一次,尚美因为饮料的事情和一个美国黑人吵了起来,在旁边巡逻的我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立刻插到了他们中间,防止矛盾升级,后来一个校园巡警赶来将黑人带走,才平息了事端。事后尚美很委屈:“我两次告诉他,学习中心内不能有饮料,至少要放在包里,不能就这样摆在外面。他却用脏话骂我!”
尚美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使在这个很多人向往的国家,学会一点骂人的语言也是必需的,如果你的英语水平不足以表达你的愤怒,最简单的好办法,那就是痛快淋漓地使用你的母语,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