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高高在上,但很多人仍旧不懂它。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艺术也开始逐渐放下身段,走上大众路线。只不过这种做法最终究竟是达到了更好的普及效果,还是适得其反,这其中的分寸又该如何把握,则需要各位看官们来自行定夺了。
现象一:艺术融入流行文化——为了科普?为了销量?
去年10月,张靓颖发布了最新英文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的MV,这个此前号称花费了400万美元的新专辑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那些曾经想不通一张MV要烧那么多钱的人,在看过之后,也终于确信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在短短3分鐘的MV里,除却张靓颖一如既往的好嗓音之外,一共出现了12幅世界名画的无缝衔接,其中的创意无限和完美的视觉呈现令人着迷。比如,你可以在其中看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代表作《夜游者》、梵高的《自画像》、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安德鲁·怀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荷兰的科学思维版画家M.C·埃舍尔的作品《上升与下降》《画廊》、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的《戴黑帽的男人》等经典作品。
而作为主角的张靓颖也在自己的脸上玩起了彩绘,用浮夸的造型和演技来扮演各幅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整个MV就相当于是一部西方艺术小史,令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更是欣赏到了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作。
其实,将艺术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先例,西方乐坛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蔓延开来。Rihanna就曾在她的歌曲《Rude Boy》的MV中,融入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经典作品“Marilyn Monroe’s Lips”,以及参考了基思·哈林(Keith Haring)错综复杂的绘画风格以及人体彩绘的艺术实践;Nicki Minaj则在单曲《The Boys》的MV中运用到了如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装置作品一般的布景;美国创作型歌手Kanye West也会通过在自己的MV中表现艺术家作品或是购买他们的作品来支持诸如村上隆、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及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 )等当代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还为其《Runaway》的MV担任了艺术指导。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对艺术家真正致敬的歌手之外,流行乐坛中也不乏以采取“恶搞”的方式来连接艺术和音乐的人,比如瑞典独立摇滚乐队Hold your Horses的《70 Million》。在这支MV中,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开始,在“十二门徒的交头接耳中响起,大家在耶稣的带领下抬头看到了从天而降的电视机,屏幕上写着乐队的名字和歌名,耶稣则开始用刀叉敲打出鼓点,随即出现的则是猛男版的《维纳斯诞生》……有人做了统计,在这个MV中,总共模仿了诸如《最后的晚餐》《维纳斯诞生》《马拉之死》《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自由领导人民》《亨利八世》《梵高自画像》、《呐喊》《向日葵》等25幅世界名画……Hold your Horses用自己的方式来亲自复制名画,从服装、造型到构图都精挑细选,将经典的名画在这个时代重新还原。
小编说 以上的这种结合,的确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就算是从未涉猎艺术的人,也依旧会在劲歌热舞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最大的传播效应,况且音乐本身就归属于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两相结合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合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前提,是不是应该建立在人们对藝术有着比较基础的认知范围内,否则大家可能还是处在一种纯粹为了视觉享受而“不知其为何物”的状态中。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就算再走大众路线,其“高贵神圣”的特性还是不容小觑,如果简单直接地就与“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连接在一起,没有巧妙的创意做基础,完全为博取眼球而为之,那么非但起不到很好的传播作用,还可能会让艺术变得低俗,玷污了千百年来的经典作品,岂不得不偿失?
现象二:社交平台出售艺术品——是昙花一现?还是发展趋势?
风靡全球的社交软件Instagram除了其广为人知的照片分享功能之外,近期还推出了“可销售标签”,并计划从20个零售商开始试行。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拍卖行高管可以经常使用这个应用程序来展示他们最新代理的作品;而艺术家们也可以通过Instagram来直接向藏家进行销售,从而跳过画廊中间人这个步骤。
这种方式看似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许多,但艺术品毕竟不如普通的商品那般可以在网上进行随意购买。其本身的价值、背后的成本仍值得商榷,因此这个新功能一经出现,就在艺术圈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Susanne Vielmetter Los Angeles Projects销售总监凯文·舒尔(Kevin Scholl)首先肯定了社交平台在艺术圈内的价值,他认为如今的人们一直在使用Instagram、Facebook以及Twitter来分享图像作品以及展览。“更多的关注者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画廊发生的事情。”但Vielmetter并不使用网上销售平台,因为他们更喜欢和藏家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以此保持长期的联系。而对于可销售的标签,Kevin表示:“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加入。我们首要的任务还是为艺术家服务,精心地安放他们的作品。我们并不应该为了促成即时的销售而牺牲了这些。”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拥有藏家、经纪人、顾问等多重身份的史蒂芬·斯姆乔维茨(Stefan Simchowitz)并不觉得Instagram点击购买的标签特别适用于艺术。“艺术品交易中的复杂性使得这样的销售只适合与艺术相关的产品,比如印刷品或是海报等。”
不难理解,对于艺术品这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来说,人们还是显得小心谨慎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作品来融入艺术圈的人来说,能够亲眼见到作品真迹,获得与艺术家交流的机会依旧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艺术家在这件事上也分为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这可以提升知名度,有助于扩大销售,但也有人表示不屑,因为艺术品是需要进行“交流和维护关系”的。
其实,网上销售艺术品的现象在近几年来屡见不鲜。位于纽约的Curioos是一家有着数年历史的数字艺术版权销售的平台,之前他们只销售顶尖的艺术品,但如今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上面提交个人作品并通过交易获益,他们甚至可以选择是在Curioos进行独家销售还是想在其他平台上也进行销售,这种方式无疑给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售卖渠道。另一家专注于为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免费社交平台的ARTAND ,则不仅可以让艺术家快速创建个人主页、录入简历并发表作品和文章,还能对每一件作品设置是否出售及价格选项。而藏家和爱好者则可以通过“推荐关注”或“搜索”板块发现值得关注的新艺术家、最受欢迎的人气艺术家,以及编辑精心推荐的优质艺术家。
小编说 正如此前所说过的那样,艺术品的特殊性令交易变得复杂:如何在没有亲眼见过作品的情况下购买,如何建立平台的信誉度,如何保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让风险指数随之增高。因此有人认为,通过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来销售作品并不是不可行,但也许仅适合于那些低价格、版本众多的作品。
但对于艺术家,尤其是新锐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传统的画廊推广、办展览的宣传方式不仅运营成本高,进入市场的门槛也高,这给了年轻艺术家很大的阻力。新型的线上平台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引导受众将关注的视角回归到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上。
因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社交平台出售艺术品的方式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当然这个前提是,平台本身可靠的信誉度,以及完善的运营模式,才能给艺术市场带来全新的可能。
现象三:调侃式艺术,是哗众取宠?还是有趣的启蒙?
2014年,一本《八卦艺术史》横空出世,在以严谨学术著称的艺术圈内,这本以调侃爆料的方式介绍艺术史的书,很快就引起了一阵轰动。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的祺四,在她的笔下,横跨千年的西方历史上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卡拉瓦乔、贝尼尼、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都被八卦出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不同于以往书籍正经的文风,她的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麻辣的文笔令人或捧腹大笑,或大跌眼镜,或唏嘘感慨。比如当一般书籍将卡拉瓦乔形容为才华横溢、技惊四座的大艺术家时,祺四却称他为脾气暴躁、爱逞凶斗狠且具有强烈虚荣心的无赖……她用网络化的语言,调侃式的方式讲述艺术,令人们更容易也更有兴趣去涉猎这个原本“高大上”的领域。
除了通过书籍来科普艺术之外,在如今自媒體兴起的年代,人人都爱发表一些观点,艺术自媒体成为了最好的途径。但要说其中最资深,影响力最大的,那么非顾爷莫属。顾爷原名顾孟劼,80后,学设计出身,非常善于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析艺术史中的各种现象。
2014年,他的第一篇文章《幸福的画家—— 雷诺阿》一经诞生就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让他一夜爆红。在这篇文章中,顾爷不仅细述了雷诺阿的身世和创作轨迹,还以雷诺阿笔下的“女人们”为切入点,八卦了一回雷诺阿名作中的模特背后的故事。如在《游艇上的午餐》中出现的抱着狗的女人,后来成了雷诺阿夫人;举着水杯的女模特是诸多印象派大师爱用的知名模特等等;又比如他把伦勃朗和他的学生团队,冠名为“校办工厂”;将画《圣母子像》的乔凡尼·贝利尼头像描述为:“棉花套一般的难看发型和仿佛消失的头盖骨”……
随后顾爷开始频繁地在微博上推出“趣文”,每一篇都获得了很大的转发评论。随后他又根据其长微博“小顾聊绘画”整理出版了两本艺术类书籍《小顾聊绘画·壹》和《小顾聊绘画·贰》。一经出版就在图书排行榜上名次一路蹿升,迅速成为了该年度艺术图书榜上当之无愧最畅销的书籍,创下了艺术图书销售纪录,而他也因此成了网络上最火的艺术科普作家。
2016年8月,顾爷还带着几个人在意大利玩了一圈,走访当地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拍摄制作成了一档艺术和旅游相结合的网络节目《顾爷玩爆意大利》,已经在视频网站上正式上线。沿用其一贯诙谐幽默的口吻,将高深的艺术从平易近人的视角让每个人都能轻易理解。
尽管艺术圈内有人将其评价为“设置噱头,编段子,有意夸张耸人听闻,是‘无底线的娱乐’”,但却并不妨碍网友们津津乐道地追着顾爷的微博、微信一探究竟。
小编说 用调侃的方式来解讀艺术,的确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博人眼球的方式,只要分寸掌握得当也未尝不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所述之事的真实性,以及在叙述时规避媚俗、低级的语言。
据悉,顾爷每次写一篇文章都要花很多功夫。平时除了要阅读传统的艺术类书籍外,还要观看那些所写画家的传记和纪录片,就连小道新闻他都不会放过。他曾粗略计算过,写一篇长微博或微信文章,通常需要一周的时间:前期要搜寻素材,并考证它们的真实性;随后再把这些碎片式的信息都整合在一起;再进行写作排版。但正因如此,所以他虽然选用的是“不正经”的文风,但还是得承认其背后的科普价值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网媒和书籍毕竟有别。如果要将这些原先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收集成书的话,在文笔上还是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毕竟喜欢阅读书籍的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纯网络化的语言会让人觉得玷污了纸张。就如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中调侃道的那样:“每当我看完一本烂书,别人问我如何评价时,我就会说‘不错,但如果里面没有字的话就更好了’。”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艺术也开始逐渐放下身段,走上大众路线。只不过这种做法最终究竟是达到了更好的普及效果,还是适得其反,这其中的分寸又该如何把握,则需要各位看官们来自行定夺了。
现象一:艺术融入流行文化——为了科普?为了销量?
去年10月,张靓颖发布了最新英文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的MV,这个此前号称花费了400万美元的新专辑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那些曾经想不通一张MV要烧那么多钱的人,在看过之后,也终于确信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在短短3分鐘的MV里,除却张靓颖一如既往的好嗓音之外,一共出现了12幅世界名画的无缝衔接,其中的创意无限和完美的视觉呈现令人着迷。比如,你可以在其中看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的代表作《夜游者》、梵高的《自画像》、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安德鲁·怀思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荷兰的科学思维版画家M.C·埃舍尔的作品《上升与下降》《画廊》、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的《戴黑帽的男人》等经典作品。
而作为主角的张靓颖也在自己的脸上玩起了彩绘,用浮夸的造型和演技来扮演各幅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整个MV就相当于是一部西方艺术小史,令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更是欣赏到了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作。
其实,将艺术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先例,西方乐坛早在前几年就已经蔓延开来。Rihanna就曾在她的歌曲《Rude Boy》的MV中,融入了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经典作品“Marilyn Monroe’s Lips”,以及参考了基思·哈林(Keith Haring)错综复杂的绘画风格以及人体彩绘的艺术实践;Nicki Minaj则在单曲《The Boys》的MV中运用到了如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的装置作品一般的布景;美国创作型歌手Kanye West也会通过在自己的MV中表现艺术家作品或是购买他们的作品来支持诸如村上隆、乔治·康多(George Condo)及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 )等当代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是,瓦妮莎·比克罗夫特(Vanessa Beecroft)还为其《Runaway》的MV担任了艺术指导。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对艺术家真正致敬的歌手之外,流行乐坛中也不乏以采取“恶搞”的方式来连接艺术和音乐的人,比如瑞典独立摇滚乐队Hold your Horses的《70 Million》。在这支MV中,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开始,在“十二门徒的交头接耳中响起,大家在耶稣的带领下抬头看到了从天而降的电视机,屏幕上写着乐队的名字和歌名,耶稣则开始用刀叉敲打出鼓点,随即出现的则是猛男版的《维纳斯诞生》……有人做了统计,在这个MV中,总共模仿了诸如《最后的晚餐》《维纳斯诞生》《马拉之死》《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自由领导人民》《亨利八世》《梵高自画像》、《呐喊》《向日葵》等25幅世界名画……Hold your Horses用自己的方式来亲自复制名画,从服装、造型到构图都精挑细选,将经典的名画在这个时代重新还原。
小编说 以上的这种结合,的确会让人眼前一亮,甚至就算是从未涉猎艺术的人,也依旧会在劲歌热舞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最大的传播效应,况且音乐本身就归属于艺术的其中一个门类,两相结合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合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前提,是不是应该建立在人们对藝术有着比较基础的认知范围内,否则大家可能还是处在一种纯粹为了视觉享受而“不知其为何物”的状态中。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就算再走大众路线,其“高贵神圣”的特性还是不容小觑,如果简单直接地就与“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连接在一起,没有巧妙的创意做基础,完全为博取眼球而为之,那么非但起不到很好的传播作用,还可能会让艺术变得低俗,玷污了千百年来的经典作品,岂不得不偿失?
现象二:社交平台出售艺术品——是昙花一现?还是发展趋势?
风靡全球的社交软件Instagram除了其广为人知的照片分享功能之外,近期还推出了“可销售标签”,并计划从20个零售商开始试行。这也就意味着今后拍卖行高管可以经常使用这个应用程序来展示他们最新代理的作品;而艺术家们也可以通过Instagram来直接向藏家进行销售,从而跳过画廊中间人这个步骤。
这种方式看似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许多,但艺术品毕竟不如普通的商品那般可以在网上进行随意购买。其本身的价值、背后的成本仍值得商榷,因此这个新功能一经出现,就在艺术圈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Susanne Vielmetter Los Angeles Projects销售总监凯文·舒尔(Kevin Scholl)首先肯定了社交平台在艺术圈内的价值,他认为如今的人们一直在使用Instagram、Facebook以及Twitter来分享图像作品以及展览。“更多的关注者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画廊发生的事情。”但Vielmetter并不使用网上销售平台,因为他们更喜欢和藏家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以此保持长期的联系。而对于可销售的标签,Kevin表示:“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事情,但是并不意味着要立即加入。我们首要的任务还是为艺术家服务,精心地安放他们的作品。我们并不应该为了促成即时的销售而牺牲了这些。”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拥有藏家、经纪人、顾问等多重身份的史蒂芬·斯姆乔维茨(Stefan Simchowitz)并不觉得Instagram点击购买的标签特别适用于艺术。“艺术品交易中的复杂性使得这样的销售只适合与艺术相关的产品,比如印刷品或是海报等。”
不难理解,对于艺术品这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来说,人们还是显得小心谨慎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通过作品来融入艺术圈的人来说,能够亲眼见到作品真迹,获得与艺术家交流的机会依旧有着强大的诱惑力。而艺术家在这件事上也分为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这可以提升知名度,有助于扩大销售,但也有人表示不屑,因为艺术品是需要进行“交流和维护关系”的。
其实,网上销售艺术品的现象在近几年来屡见不鲜。位于纽约的Curioos是一家有着数年历史的数字艺术版权销售的平台,之前他们只销售顶尖的艺术品,但如今任何艺术家都可以在上面提交个人作品并通过交易获益,他们甚至可以选择是在Curioos进行独家销售还是想在其他平台上也进行销售,这种方式无疑给带来了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售卖渠道。另一家专注于为艺术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提供免费社交平台的ARTAND ,则不仅可以让艺术家快速创建个人主页、录入简历并发表作品和文章,还能对每一件作品设置是否出售及价格选项。而藏家和爱好者则可以通过“推荐关注”或“搜索”板块发现值得关注的新艺术家、最受欢迎的人气艺术家,以及编辑精心推荐的优质艺术家。
小编说 正如此前所说过的那样,艺术品的特殊性令交易变得复杂:如何在没有亲眼见过作品的情况下购买,如何建立平台的信誉度,如何保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都让风险指数随之增高。因此有人认为,通过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来销售作品并不是不可行,但也许仅适合于那些低价格、版本众多的作品。
但对于艺术家,尤其是新锐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传统的画廊推广、办展览的宣传方式不仅运营成本高,进入市场的门槛也高,这给了年轻艺术家很大的阻力。新型的线上平台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引导受众将关注的视角回归到艺术家本身以及作品上。
因此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社交平台出售艺术品的方式会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当然这个前提是,平台本身可靠的信誉度,以及完善的运营模式,才能给艺术市场带来全新的可能。
现象三:调侃式艺术,是哗众取宠?还是有趣的启蒙?
2014年,一本《八卦艺术史》横空出世,在以严谨学术著称的艺术圈内,这本以调侃爆料的方式介绍艺术史的书,很快就引起了一阵轰动。这本书的作者是拥有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的祺四,在她的笔下,横跨千年的西方历史上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卡拉瓦乔、贝尼尼、茜茜公主,还有那充满传奇色彩、放荡不羁的莎士比亚与拜伦等都被八卦出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不同于以往书籍正经的文风,她的八卦内容,时而狗血,时而香艳;时而重口味,时而小清新。麻辣的文笔令人或捧腹大笑,或大跌眼镜,或唏嘘感慨。比如当一般书籍将卡拉瓦乔形容为才华横溢、技惊四座的大艺术家时,祺四却称他为脾气暴躁、爱逞凶斗狠且具有强烈虚荣心的无赖……她用网络化的语言,调侃式的方式讲述艺术,令人们更容易也更有兴趣去涉猎这个原本“高大上”的领域。
除了通过书籍来科普艺术之外,在如今自媒體兴起的年代,人人都爱发表一些观点,艺术自媒体成为了最好的途径。但要说其中最资深,影响力最大的,那么非顾爷莫属。顾爷原名顾孟劼,80后,学设计出身,非常善于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析艺术史中的各种现象。
2014年,他的第一篇文章《幸福的画家—— 雷诺阿》一经诞生就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让他一夜爆红。在这篇文章中,顾爷不仅细述了雷诺阿的身世和创作轨迹,还以雷诺阿笔下的“女人们”为切入点,八卦了一回雷诺阿名作中的模特背后的故事。如在《游艇上的午餐》中出现的抱着狗的女人,后来成了雷诺阿夫人;举着水杯的女模特是诸多印象派大师爱用的知名模特等等;又比如他把伦勃朗和他的学生团队,冠名为“校办工厂”;将画《圣母子像》的乔凡尼·贝利尼头像描述为:“棉花套一般的难看发型和仿佛消失的头盖骨”……
随后顾爷开始频繁地在微博上推出“趣文”,每一篇都获得了很大的转发评论。随后他又根据其长微博“小顾聊绘画”整理出版了两本艺术类书籍《小顾聊绘画·壹》和《小顾聊绘画·贰》。一经出版就在图书排行榜上名次一路蹿升,迅速成为了该年度艺术图书榜上当之无愧最畅销的书籍,创下了艺术图书销售纪录,而他也因此成了网络上最火的艺术科普作家。
2016年8月,顾爷还带着几个人在意大利玩了一圈,走访当地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拍摄制作成了一档艺术和旅游相结合的网络节目《顾爷玩爆意大利》,已经在视频网站上正式上线。沿用其一贯诙谐幽默的口吻,将高深的艺术从平易近人的视角让每个人都能轻易理解。
尽管艺术圈内有人将其评价为“设置噱头,编段子,有意夸张耸人听闻,是‘无底线的娱乐’”,但却并不妨碍网友们津津乐道地追着顾爷的微博、微信一探究竟。
小编说 用调侃的方式来解讀艺术,的确是一种能在短时间内博人眼球的方式,只要分寸掌握得当也未尝不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所述之事的真实性,以及在叙述时规避媚俗、低级的语言。
据悉,顾爷每次写一篇文章都要花很多功夫。平时除了要阅读传统的艺术类书籍外,还要观看那些所写画家的传记和纪录片,就连小道新闻他都不会放过。他曾粗略计算过,写一篇长微博或微信文章,通常需要一周的时间:前期要搜寻素材,并考证它们的真实性;随后再把这些碎片式的信息都整合在一起;再进行写作排版。但正因如此,所以他虽然选用的是“不正经”的文风,但还是得承认其背后的科普价值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网媒和书籍毕竟有别。如果要将这些原先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收集成书的话,在文笔上还是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毕竟喜欢阅读书籍的人都有自己的习惯,纯网络化的语言会让人觉得玷污了纸张。就如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中调侃道的那样:“每当我看完一本烂书,别人问我如何评价时,我就会说‘不错,但如果里面没有字的话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