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内镜下消化黏膜切除术得到临床认可及ERCP、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期癌的术前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报道逐渐增多,但对十二指肠乳头部良好病变的内镜下切除报道甚少。2003年始我院采用ERCP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切除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病变,治疗9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机 构】
:
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26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内镜下消化黏膜切除术得到临床认可及ERCP、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早期癌的术前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报道逐渐增多,但对十二指肠乳头部良好病变的内镜下切除报道甚少。2003年始我院采用ERCP联合小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切除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病变,治疗9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其他文献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创伤小、对腹腔内脏干扰少、术后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LC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道损伤,一旦发生,处理困难.1993年11月至2004年7月行LC 2892例,中转开腹92例,无胆道损伤及死亡病例,体会如下.
患者女,35岁,因间歇性左下腹痛、乏力2个月余,加重3d于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软,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大便常规检查示潜血(+),胃镜检查示胃、十二指肠均未见异常,肠镜检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未见异常,降结肠距肛门55cm处见1条寄生虫,虫体呈线形棕黑色,长约1.5cm,头端吸附在肠壁上,体尾部蚯蚓样自由摆动,吸附处肠黏膜见0.5cm×0.5cm新鲜糜烂出
本人详细阅读了贵刊2004年第2期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既为我国在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方面的发展感到高兴,同时对文中的某些陈述和图例感到不解,特提出供编委会参考并指正:
患者女,73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呕吐半个月,外院胃镜检查诊断“胃石”,碎石,取石均未成功,来我院进一步诊治,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我院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内被一巨大结石充满,结石棕黑色,质硬,用网篮取出一0.5cm直径结石碎块,性质像胆囊结石。
患者男,50岁.于8年前因胃小弯巨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术后痊愈.近2年常腹泻,5~10次/d,呈稀水样便,时有恶心、呕吐,频发呃逆、嗳气,嗳气呈酸馊味或恶臭味,偶有便秘.排便正常时,周身浮肿.腹泻时,浮肿消失.查体:血压正常,消瘦,明显低蛋白血症.曾经多家医院检查胃镜,除残胃炎外,未见异常.
患者女,30岁,反复黏液便,间有血丝近10年,加重伴里急后重、脓血便2个月就诊,此前未正规检查治疗。家族中母亲因“结肠息肉病并癌变”于手术后4年死亡。入院后行肠镜检查:见直肠至回盲部全结、直肠遍布直径0.2-0.4cm大小息肉,呈球状、半球状、丘状散在,孤立或堆集相连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直肠明显。息肉表面呈光滑、粗糙分叶状或溃疡糜烂。
患者男,73岁,反复出现上腹部胀痛30余年,近1周加重并有烧灼感,无发热、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曾有外院诊治,未见明显好转。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脉搏正常,消瘦,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剑突下偏右压痛较明显,肝脾未触及。
胆道损伤包括医源性和外伤性胆道损伤,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内镜治疗胆道损伤及其并发症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早先需要大创伤手术和多次手术的胆管损伤病例,经内镜微创治疗可获得同样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本文就此研究作一综述.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而BE患食管腺癌(EA)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1],因此BE引起广泛的关注[2].我院近2年检出43例BE,本文就此资料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