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赓(1903~1961年)原名陈庶康。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陈赓与傅涯的3个儿子如今都是子承父业:陈知建离休前是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陈知庶曾任驻港部队副司令员,现任甘肃军区司令员;陈知涯则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
陈赓的经历与许多将领有所不同。他念过师范、英文,受过正规的初级军事教育。在黄埔军校一边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一边参加战争实践,这都使他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经历和素质是令人羡慕的完美。”陈知建对陈赓的评价,不止是出于儿子对父亲的尊敬,更是一位军人对另一位军人由衷的敬佩与赞赏。
活跃幽默、善于交际的陈赓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有密切的接触。他看到恽代英忙于工作睡眠不足,就趁他睡着时拿墨把他的眼镜片染黑了,让习惯戴眼镜睡觉的恽代英总以为天还没有亮。“父亲身上有很特殊的一点,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很喜欢他。他和这些领导人的关系,没有经历过战争那种生死洗礼的人,是不会理解的。父亲跟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开的玩笑,可能在别人眼里都有点过火。”陈知建说,有几个人的玩笑,父亲是很少开的,比如彭德怀和邓小平。但参加朝鲜战争时,每当彭老总的火爆脾气发作、有些事情僵在那不好办时,也只有陈赓能出面协调一下。
幽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1959年,话剧《蔡文姬》公演,郭沫若想为曹操“翻案”却翻过了头。演出结束后郭沫若请大家提意见,老帅们都在,陈赓见没人说话,就开口道:我来说两句,是不是给曹操发个入党志愿书,我和老郭咱们两个介绍曹操入党吧。大家哈哈一笑。
陈赓是一个念旧情的人。对曾与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他一直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有一次,正参加“重走长征路”的陈知建在四川遇到了父亲当年的一位马夫,兴奋不已,因为他知道父亲已经找了他很多年。
即便对“你死我活”的敌人,陈赓也表现出其有“情”的一面。“有一次战役打完后,父亲和部下视察战场,他身边的一个人踢了一脚身边的死尸,父亲特别愤怒,说他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了,你怎么还侮辱他?”
1949年,当陈赓率领十几万大军进军两广之时,其属下的第15军有一个战士要离开部队,去香港继承一笔遗产。这在部队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说他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代表,众口一词主张要枪毙这名战士。陈赓正好骑马经过这里,他命令立即将这位战士释放,让他回家继承遗产。面对不解的战士,陈赓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让他去吧,将来海外又多了一个帮我们说话的人。”创办哈军工时,陈赓把教授都让进了条件好的小楼,而他和一些老干部们住进了每户仅8平方米的平房,对此,很多老革命颇有意见。陈赓只是微笑着说:“你们有你们的二万五,别忘了,他们有他们的十年寒窗苦。”在那个年代,能有如此胸怀的人确实不多。
1961年冬天,陈赓带着孩子们去了上海。这一次去上海,因为有了整段的空闲时间,陈赓跟孩子们的交流时间也多了起来。在火车从浦口过长江的轮渡上,陈赓给孩子们讲他东征时救蒋介石的那一段,以及后来蒋介石在南昌劝降他的故事,“这是我印象中父亲给我们讲的最长的一次故事”,陈知进说。那一次,陈赓与傅涯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敌伪时期的一个监狱,回来后,陈赓对傅涯说,他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告诉孩子们父辈们曾经经历的一切,“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孩子们还能否理解我们经历的那个年代”。
陈赓去世时,傅涯坚持要为他伤痕累累的两腿拍照,说这是陈赓的遗愿,要让后代记住他革命历程的艰辛。陈知进深深体会父亲的一番苦心,“他怕我们忘了他们经历的岁月,但我想告诉父亲,我们从来没有忘,也永远不会忘”。
(摘自文汇出版社《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作者:李菁)
陈赓与傅涯的3个儿子如今都是子承父业:陈知建离休前是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陈知庶曾任驻港部队副司令员,现任甘肃军区司令员;陈知涯则是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秘书长。
陈赓的经历与许多将领有所不同。他念过师范、英文,受过正规的初级军事教育。在黄埔军校一边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一边参加战争实践,这都使他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经历和素质是令人羡慕的完美。”陈知建对陈赓的评价,不止是出于儿子对父亲的尊敬,更是一位军人对另一位军人由衷的敬佩与赞赏。
活跃幽默、善于交际的陈赓与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有密切的接触。他看到恽代英忙于工作睡眠不足,就趁他睡着时拿墨把他的眼镜片染黑了,让习惯戴眼镜睡觉的恽代英总以为天还没有亮。“父亲身上有很特殊的一点,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很喜欢他。他和这些领导人的关系,没有经历过战争那种生死洗礼的人,是不会理解的。父亲跟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人开的玩笑,可能在别人眼里都有点过火。”陈知建说,有几个人的玩笑,父亲是很少开的,比如彭德怀和邓小平。但参加朝鲜战争时,每当彭老总的火爆脾气发作、有些事情僵在那不好办时,也只有陈赓能出面协调一下。
幽默,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1959年,话剧《蔡文姬》公演,郭沫若想为曹操“翻案”却翻过了头。演出结束后郭沫若请大家提意见,老帅们都在,陈赓见没人说话,就开口道:我来说两句,是不是给曹操发个入党志愿书,我和老郭咱们两个介绍曹操入党吧。大家哈哈一笑。
陈赓是一个念旧情的人。对曾与自己出生入死的伙伴,他一直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有一次,正参加“重走长征路”的陈知建在四川遇到了父亲当年的一位马夫,兴奋不已,因为他知道父亲已经找了他很多年。
即便对“你死我活”的敌人,陈赓也表现出其有“情”的一面。“有一次战役打完后,父亲和部下视察战场,他身边的一个人踢了一脚身边的死尸,父亲特别愤怒,说他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了,你怎么还侮辱他?”
1949年,当陈赓率领十几万大军进军两广之时,其属下的第15军有一个战士要离开部队,去香港继承一笔遗产。这在部队引起轩然大波,大家说他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代表,众口一词主张要枪毙这名战士。陈赓正好骑马经过这里,他命令立即将这位战士释放,让他回家继承遗产。面对不解的战士,陈赓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让他去吧,将来海外又多了一个帮我们说话的人。”创办哈军工时,陈赓把教授都让进了条件好的小楼,而他和一些老干部们住进了每户仅8平方米的平房,对此,很多老革命颇有意见。陈赓只是微笑着说:“你们有你们的二万五,别忘了,他们有他们的十年寒窗苦。”在那个年代,能有如此胸怀的人确实不多。
1961年冬天,陈赓带着孩子们去了上海。这一次去上海,因为有了整段的空闲时间,陈赓跟孩子们的交流时间也多了起来。在火车从浦口过长江的轮渡上,陈赓给孩子们讲他东征时救蒋介石的那一段,以及后来蒋介石在南昌劝降他的故事,“这是我印象中父亲给我们讲的最长的一次故事”,陈知进说。那一次,陈赓与傅涯还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敌伪时期的一个监狱,回来后,陈赓对傅涯说,他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告诉孩子们父辈们曾经经历的一切,“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孩子们还能否理解我们经历的那个年代”。
陈赓去世时,傅涯坚持要为他伤痕累累的两腿拍照,说这是陈赓的遗愿,要让后代记住他革命历程的艰辛。陈知进深深体会父亲的一番苦心,“他怕我们忘了他们经历的岁月,但我想告诉父亲,我们从来没有忘,也永远不会忘”。
(摘自文汇出版社《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作者: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