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提问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循序渐进;面向全体学生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有以下好处:营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学生培养良好性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要有针对性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课文疑惑之处,结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感到回答问题的快乐,认真回答,取得知识。例如:讲《丰碑》一课时,课文中人物将军在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不会悲哀,而会产生愤怒?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这支红军在云终山为后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时,一位衣着单薄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木被冻牺牲,作为带领部队的将军,看到这个情景后,他心里必然会产生愤怒。”“给战士发放寒衣的是军需处长的职责,可这位老战士是军需处长没有御寒衣裳,他不是被子弹打死,而是被活活冻死,所以将军感到愤怒。”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了将军关心战士的崇高品德。
当将军知道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时“他怔怔地伫立着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无息地落在眼睫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对学生作出下提问:老将军当时会想什么?学生在紧扣课文内容后作出这样的回答:这位老战士为了革命,为了别的战士,在困难时刻,把御寒衣服送给别人,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战友的温暖,自己才被活活地冻死,将军由“愤怒的吼叫”变为“怔怔地伫立”,冲着军需外处长发火心里很内疚,“闪烁的泪珠”表现了将军心里的非常悲痛。表现了这样的战士,才是伟大的战士,他的壮烈牺牲,在人们心中耸立了一座丰碑,学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提问方法要有科学性
提问的科学性就是提问方法要正确,问题要准确。做到设问题意清晰、问题准确、语言精练。首先,注意学生“听”这一环节,听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是回答问题的最初阶段。其次是加强“说”的训练,通过说话,用平时的语言积累,构织回答问题的技巧,使思到所想,答到所问。提问时还要善于抓住“课眼”,在教学中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知识内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头为学生置疑,“要想庄稼得到好收成,与什么有关?”让学生造成悬念,在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庄稼要想获得好收成,和蛇有关系吗?”这样,就能科学地抓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紧扣课文的重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漫无目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而会使学生由于散漫而迷失学生学习的方向。
三、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顺序来设计,要体现局部与整体教学内容的统一,注意从已知到未知的街接,并按照具体到抽向,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规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时,通过探究、体验志愿军战士同朝夕相处了八年的朝鲜人民告别时的依依深情,领悟到是鲜血凝结的友谊,使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首先从课题切入,着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难离难别”的情景与当地、当时人们的惜别之情,对有关志愿军战士请求、感激、劝慰的语句和直抒胸意的祈使、感叹语句反复诵读,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离别氛围,提问“为什么会这样难离难别?”让学生出现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回答后,接着教师转向一引,要求在课文中找出中心句概括回答,以“深情厚谊”这一中心词为发现支点,扩展到志愿军战士对八年中亲身经历的历历感人肺腑的往事回忆,抓住重点词句段提问:“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哪些深情切意?”从而把问题展开。然后,以理解课文中的反问句为过渡,提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通过联想,学生发现在一块浸透了两国人民鲜血的土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从而感受到“亲人”的含义深远而丰富。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的结束,经过整理讨论后的问答,概括出: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在打击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战争中,用鲜血凝结成了浓厚的友谊,不是亲人胜是亲人,所以在离别的那一刻,难分难舍,激动人心。
由此可见,假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淅进,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思考的复杂认知过程,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问要面向全班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使所设问题对本班所有学生都产生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准备回答,面向全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叫学生回答,待全班学生认真思考后,再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前注意叫学生听清问题,回答正确与否,让同学回答后给予评价或补充。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就产生过如下提问,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结果怎样?(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回答)
生: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板书:妒忌)
生:他(周瑜)要诸葛亮造箭,并限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板书:造箭)
生:结果诸葛亮用巧妙的办法三天造(造:指诸葛亮用草船借箭)了十万支箭。(板书:草船借箭)
生:(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板书:交箭)
生:周瑜长叹一声,很佩服。(板书:长叹)
师:很佩服,是真的吗?
生:不是,周瑜觉得自己的计划又落空了。
通过对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明白课文《草船借箭》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因果联系是“妒忌——造箭——草船借箭——交箭——长叹”,从而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对学生的面向全班提问,有助于在课堂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智理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发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观点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富康.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技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有以下好处:营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学生培养良好性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要有针对性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课文疑惑之处,结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感到回答问题的快乐,认真回答,取得知识。例如:讲《丰碑》一课时,课文中人物将军在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不会悲哀,而会产生愤怒?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了这样的答案:“这支红军在云终山为后继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时,一位衣着单薄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木被冻牺牲,作为带领部队的将军,看到这个情景后,他心里必然会产生愤怒。”“给战士发放寒衣的是军需处长的职责,可这位老战士是军需处长没有御寒衣裳,他不是被子弹打死,而是被活活冻死,所以将军感到愤怒。”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了将军关心战士的崇高品德。
当将军知道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时“他怔怔地伫立着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无息地落在眼睫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对学生作出下提问:老将军当时会想什么?学生在紧扣课文内容后作出这样的回答:这位老战士为了革命,为了别的战士,在困难时刻,把御寒衣服送给别人,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了战友的温暖,自己才被活活地冻死,将军由“愤怒的吼叫”变为“怔怔地伫立”,冲着军需外处长发火心里很内疚,“闪烁的泪珠”表现了将军心里的非常悲痛。表现了这样的战士,才是伟大的战士,他的壮烈牺牲,在人们心中耸立了一座丰碑,学生从而理解了课文的深刻含义。
二、提问方法要有科学性
提问的科学性就是提问方法要正确,问题要准确。做到设问题意清晰、问题准确、语言精练。首先,注意学生“听”这一环节,听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是回答问题的最初阶段。其次是加强“说”的训练,通过说话,用平时的语言积累,构织回答问题的技巧,使思到所想,答到所问。提问时还要善于抓住“课眼”,在教学中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知识内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头为学生置疑,“要想庄稼得到好收成,与什么有关?”让学生造成悬念,在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庄稼要想获得好收成,和蛇有关系吗?”这样,就能科学地抓住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紧扣课文的重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漫无目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不仅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反而会使学生由于散漫而迷失学生学习的方向。
三、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顺序来设计,要体现局部与整体教学内容的统一,注意从已知到未知的街接,并按照具体到抽向,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规律,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再见了,亲人》的教学时,通过探究、体验志愿军战士同朝夕相处了八年的朝鲜人民告别时的依依深情,领悟到是鲜血凝结的友谊,使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首先从课题切入,着手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难离难别”的情景与当地、当时人们的惜别之情,对有关志愿军战士请求、感激、劝慰的语句和直抒胸意的祈使、感叹语句反复诵读,造成一种回肠荡气的离别氛围,提问“为什么会这样难离难别?”让学生出现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问题回答后,接着教师转向一引,要求在课文中找出中心句概括回答,以“深情厚谊”这一中心词为发现支点,扩展到志愿军战士对八年中亲身经历的历历感人肺腑的往事回忆,抓住重点词句段提问:“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哪些深情切意?”从而把问题展开。然后,以理解课文中的反问句为过渡,提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通过联想,学生发现在一块浸透了两国人民鲜血的土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从而感受到“亲人”的含义深远而丰富。最后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的结束,经过整理讨论后的问答,概括出: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在打击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战争中,用鲜血凝结成了浓厚的友谊,不是亲人胜是亲人,所以在离别的那一刻,难分难舍,激动人心。
由此可见,假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淅进,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思考的复杂认知过程,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问要面向全班学生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使所设问题对本班所有学生都产生影响,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准备回答,面向全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时,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叫学生回答,待全班学生认真思考后,再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前注意叫学生听清问题,回答正确与否,让同学回答后给予评价或补充。如:在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就产生过如下提问,
师: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借箭?结果怎样?(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回答)
生:因为周瑜很妒忌诸葛亮。(板书:妒忌)
生:他(周瑜)要诸葛亮造箭,并限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板书:造箭)
生:结果诸葛亮用巧妙的办法三天造(造:指诸葛亮用草船借箭)了十万支箭。(板书:草船借箭)
生:(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板书:交箭)
生:周瑜长叹一声,很佩服。(板书:长叹)
师:很佩服,是真的吗?
生:不是,周瑜觉得自己的计划又落空了。
通过对全班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明白课文《草船借箭》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因果联系是“妒忌——造箭——草船借箭——交箭——长叹”,从而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对学生的面向全班提问,有助于在课堂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智理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发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效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和创新观点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富康.课堂提问应把握三个“度”[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