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株古道 穿越喀喇昆仑山的忧伤之路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arpgu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株古道也称为喀喇昆仑之路,它位于亚洲的心脏,从新疆南部的皮山县桑株起,穿越世界最高的山脉,到达印度的列城,构成了印度和中亚之间的桥梁。这条喀喇昆仑之路,是残酷之路,但也可以发现奇异动人的景色。
1走向赛图拉。
2回望河谷。
3唐克尔乡杏子丰收的季节。

  几年前,我通过一本《未完成的探险》小册子认识了德国探险家特林克勒,以及穿梭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中的桑株古道。2008年冬季,我第一次沿特林克勒的足迹进入了桑株古道,到达了海拔4000多米的曲谷达克高山牧场。昆仑山的冬季寒冷到了极致,望着近在咫尺高高耸起的桑株达坂,风雪严寒阻止了我们前行的脚步。2009年、2019年我两次率探险队再次进入桑株古道,经过4天的攀登,当我们站在海拔5050米的桑株达坂,眺望一望无际高山雪岭,我再次体会到特林克勒对喀喇昆仑之路描述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会不辞辛苦地往返于如此艰险的旅途。

進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7月20日,我们驾两部越野车离开了乌鲁木齐,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第三天到达了1700公里外和田皮山县康克尔乡。
  桑株古道也称为喀喇昆仑之路,它位于亚洲的心脏,从新疆南部的皮山县桑株起,穿越世界最高的山脉,到达印度的列城,构成了印度和中亚之间的桥梁。在西方探险家进入西域时,昆仑山地区人烟稀少,离皮山县30多公里的桑株村所辖地域成了昆仑山脚下、塔里木边缘的小绿洲。一个世纪过去了,桑株村成了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大乡村,这里也是从西藏和印度沿桑株古道进入塔里木绿洲的第一村。
  康克尔乡是皮山县最小的一个乡,它管辖桑株村、乌拉村和柯尔克孜民族村,总人数不足1400人,大都是柯尔克孜牧民。由于桑株古道是塔里木绿洲进入西藏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秘道,管控非常严格,进入康克尔乡要经公安边防、乡村派出所几道卡子,没有和田皮山县相关部门许可和边防通行证根本进不去。
  康克尔乡自古以来以个大、肉厚、香甜的杏而出名。我们到达时正是杏子成熟的季节,房前屋后,山坡谷底随处可见硕果累累的杏树,在村舍东侧的河床上,丰收的人们在忙碌着。康克尔乡是昆仑山脚下的世外桃源,不仅景色优美,人们也很淳朴好客。第一次进入康克尔时,我们住在了驮工托乎提木萨家。10年过去了,当2019年再次进入和田康克尔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旧时的土路被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取代。这次我们住在驮工艾比江家。

穿越桑株峡谷的古栈道

1在古栈道上行军。
2桑珠岩画。

  康克尔乡的牧民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很少与外界交往,岁数大点的村民几乎不懂汉语,我们的驮工也不例外,和他们交流只能用简单的维语单词和手势。最终我们租用了8头毛驴,驮工也由原定的2人增加到4人。
  出发的当天早晨,乡政府不远的乌拉其村委会门前聚满了送行的人,喧哗声和毛驴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11点队伍离开了村委会,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迈出的第一步似乎与一个世纪以来西域探险家的脚步相重叠。
  桑株岩画在村子的最南边,刻在一处不高的花岗岩山体下面,其面积虽说只有1-2平方米,但它是昆仑山区著名岩画,内容涉及放牧、狩猎、星辰,是生活在昆仑山区先民们的生活写照。据考证,岩画少说也有两三千年历史,1927年特林克勒路过此地时,才将桑株岩画公布于世。
  对昆仑山而言,一年只有两季,每年的10月大雪封山直到来年的5月,夏季才是古道开通的季节。7-8月由于受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的影响和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山区的气温急剧升高,冰雪融化形成无数小溪汇入桑株河。每到傍晚,清澈的桑株河瞬间异常浑浊,汹涌的河水裹着泥土和卵石咆哮而下,犹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3女队员骑毛驴渡河。

  正午时分,当头的烈日洒向贫瘠的昆仑大地,极其干燥的河谷没有一丝微风,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我们的激动和兴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闷的脚步声和淋漓的汗水。河谷越来越窄,水声越来越大,湍急的河水沿着河谷东侧的峭壁顺势而下,在离河道几十米高的峭壁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依稀可辨,这便是穿越河谷人工开凿的栈道。这条栈道起于何时?是谁开凿?我们无人知晓,在史书上也找不到任何记载,但从栈道上岩石磨砺的程度上看,这条栈道至少也有上千年了。不论是远古的先民,还是早年的商旅,栈道是他们赖以生存和走向西藏和印度的必经之路。
4路极其陡峭,毛驴也难以行走。
5路极其陡峭,毛驴也难以行走。

  千百年的风雨侵蚀,栈道破碎不堪,许多塌方断裂的路段用红柳和石块修复起来,人走在上面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在我看来有些路段毛驴根本无法通过。为了保险,我从毛驴身上取下了装有团队经费、照相机和摄像机的背包,以防老驴失足,坠入汹涌的桑株河里。当队员们在相互保护下通过了第一段栈道之后,我们目睹了毛驴过栈道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栈道依着地形山势而开凿,驮着沉重行李的毛驴根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爬上陡峭的栈道,往往是四个驮工一起赶一头驴,又是牵,又是推,加上棍棒的敲打,强行让驴通过。站在不远处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驴颤抖的四肢,驴蹄的铁掌与岩石剧烈的碰撞发出的响声紧紧揪住我们的心。一头驮着三个大包的毛驴终于坚持不住了,卧在了一处狭窄陡峭的栈道上,毛驴的一条前腿卡在了石缝中,驮工用木棍敲打毛驴,拼命挣扎的毛驴后腿突然踏空掉入了悬崖,原本心提到嗓子眼上的我们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陷入绝境的毛驴,在驮工的努力下脱离了险境,但后腿的关节处被岩石划开近10公分的口子,鲜血直流,我们赶紧用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
  我真佩服昆仑山区的毛驴,它不但具有极强的耐力、高海拔的适应性和生存本能,像这样残缺的栈道骆驼和马匹是无法通过的。

夜访老王的“家”

1翻越桑株达坂的驮队。
2翻越桑株达坂的驮队。

  太阳落山前我们到达了地图上标有阿喀孜的地方,这里有个简易的铁索桥,过了桥在河西岸的高地上有一户人家,这也是我2008年冬季考察时住過的人家。河东岸有一个破旧的羊圈和两间干打垒的房子,房子周围没有树,只是在夏季有依明的两亲戚在此放牧。正是由于这种关系,驮工依明执意要把营地扎在河东。
  晚饭后天色黑了下来,河水也暴涨起来,浑浊的河水震耳欲聋,我和3个队员顾不上一天直线距离25公里的跋涉,打着头灯向河西岸走去。
  第一次穿越时,我和队友到达此地时已是饥寒交迫,朴实善良的主人把我们让进了屋。在昏暗的油灯下,慈祥的女主人默默地往火炉中添加着柴火,一个衣着褴褛的小女孩静静地依偎在她的身边。这一场景对生活在昆仑山深处的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可对我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当我们的队伍在河东岸行进时,对岸的女主人就看到了我们,她坚信这伙人一定是曾经在她家住过的人,一定会来看她的。当我们在她家门口时,她显得格外高兴,她用那双粗糙有力的手拍打着我的肩膀,一个劲重复着亚克西(好的意思)。从生硬的交谈中得知,女主人今年也不过30岁,不到20岁就嫁到了乌拉其村,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昆仑山深处。由于男人常年在百公里外的三十里营房附近放羊,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她再也没有走出过昆仑山,母女俩相依为命,孤零零地守候着大山深处的院舍。
3和母女俩再次重逢。

走向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曲谷达克是桑株达坂以南的高山牧场,它平均海拔4200米,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翻越达坂前最后的落脚之地。从阿喀孜到曲谷达克直线距离少说也有50公里,海拔会迅速地上升到4000多米,不仅要通过更险的栈道,而且还要频繁在河水中穿行。为了能尽快地适应高海拔地,安全地通过险境,出发前我就叮咛每个队员: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团队的最大贡献,只要能走就不要骑毛驴。
  出发没多久我们来到了河叉,一条来自东边山谷的河流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不由分说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中,当我登上对岸后,突然发现老马从容地从一个铁索桥上走了过来。
  通过昨天的“演练”,队员们在栈道上行走速度也快了许多,两个小时后进入了一处狭窄的河谷,两侧高山耸立,湍急的河水紧贴着我们右侧山体咆哮而下。在我们行进的河岸上堆满了山洪推下来的卵石,让人感到费解的是,河岸上还有一堵厚约2米、长约80米的卵石垒砌的墙。它依山势而建,墙横断河谷,从它那残缺不齐的墙壁可以猜测出,这个墙至少也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工程量和用途上来看,它也绝非是当地的游牧民族所为。这个墙究竟建于何时,用以何途,令我疑惑。如果是处于军事目的,那为什么详细记录这条古道的特林格勒也没留下任何笔墨呢?
  中午时分,当我们登上一个山岗,视野豁然开阔,一个由绿树簇拥的院落坐落在河谷中央,这便是特林格勒提到过的库尔梁。这是一个古老的牧场,常驻有几户柯尔克孜人家,每到夏季,依明80多岁的岳父就会到这里放羊。柯尔克孜人大都分布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昆仑山与天山的山结一带,是一个与高山为伍的民族,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坚强的体魄。当我们沿着河道向库尔梁行进时,看到了一队从桑株达坂过来的牧羊人,他们身背行囊,穿着露着脚趾的解放鞋,在没有栈道的峭壁上攀爬跳跃,身手之矫健让我们这些户外老驴望尘莫及。
1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2跨越桑珠河谷。

  前方的道路被河流阻断,前面的峭壁上没有栈道,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强行渡河。中午的河水涨了许多,已经没到了毛驴的肚皮。也许是“回家”心切,当我们赶到河边时,毛驴已经渡过了河直奔库尔梁。轮到我们可没那么幸运,湍急的河水把老张的涉水鞋冲走;田慧虽有驮工保护,还是被冲倒在河中;郑燕更倒霉,她的小腿被激流中的暗石撞伤,皮下血管破裂,小腿上瞬间鼓起了拳头大的包。
3冬季的曲谷达克高山牧场。
4先民们在古道上留下的石柱。

  一路上我们不停地攀爬,直到傍晚才到达地图上标有苏干特阿合侧的地方,暴涨的河水也阻止了我们的脚步。这里海拔3000米,有一块昆仑山中不多见的绿地,葱绿的草坪中簇拥着茂密的马莲草,清澈的山泉汇成涓涓流淌的小溪。累了一天的我们,四肢展开躺在草坪上,享受着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恩惠。
  次日,从苏干特阿合侧南行不久河谷渐渐开阔,远处巍峨的雪山像一堵巨大的城墙把河谷隔断,河谷尽头跌宕起伏的山丘便是曲谷达克。发源于南部雪山的一道道冰川,顺山谷而下,与山丘相连。在接近山丘时,河谷开始向东南方向延伸,河水渐渐小了下来。在河谷转弯处有一个向西延伸的山谷,十几个1米多高的天然石柱“一”字形排列,静静地耸立在山谷的入口处。每个石柱的上端都放有兽皮和石块,这些石柱象征着什么也无从考证。我和队友老马相信这是千百年来往于古道的人们的一种祭祀。我俩也走向石柱,虔诚地放上了一个小石块。一个个耸立的石柱,一块块垒起的石头,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古道的沧桑。
  曲谷达克四面环山,每到夏季,雪山的融水滋润着贫瘠的山丘,成群的牦牛在山坡上悠闲地游荡。这里几乎不用放牧,因而也看不到牧羊人。当我们沿着牧道攀登到海拔4100米的一处高岗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蓝天、白云、雪山、草地交织成的美丽画卷。我们冬季考察时住过的牧屋,依旧孤独地耸立在对面的山坡上。我们都放松下来,躺在山坡上享受着微风和阳光的沐浴,心想今天的营地应该在不远处的牧屋。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眼巴巴地朝着牧屋方向眺望,始终没有见到牧屋出现。无奈,我们继续沿着牧道向上走去。和驮工会合后,依明告诉我,如果在牧屋扎营,一天时间翻不过桑株达坂。我们跟着驴队继续向上走去,一路上我不停地问依明什么时间到宿营地,他只是简单地回答“阿孜”(“快了”的意思)。他这个“阿孜”一直让我们爬到了天黑。

翻越桑株达坂


  海拔越来越高,原本稀疏的牧草也看不到了,队伍艰难地在布满砾石的山坡上攀爬,稀薄的空气让人透不过气来。当我们转过一个山梁后,一条向西延伸的小道通向高高的山梁。山梁后面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山横亘在面前,毫无疑问,所谓的桑株达坂就是大山之巅。当我到达海拔4300米的一个山梁下时,队伍已经拉开了很长距离,我也感到力不从心,身上唯一的负重——相机也交给了驼工。夕阳已被达坂遮住,远去的驴队,像一个个小黑点在“之”字形的小道向上蠕动。“在这条喀喇昆仑之路跋涉,红尘中的一切享受都会变成精神负载,微不足道的困难都会被放大到极致。”只有置身于昆仑古道之中的人才能体会到特林格勒的描述。
  晚上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强劲的山风不停地刮着,累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就钻进了帐篷。老甄和小张在头灯下准备明天的早饭,我和依明清点着食品,要留下一些食品以保证驴队返回时的供给。
  清晨,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了山顶,一条清晰的 “之”字形牧道直通山顶。1951年,为打通从新疆进入西藏的道路,新疆军区曾在桑株达坂附近勘探,打通了这条驮道。直到1957年10月6日新藏公路开通之前,它一直是进藏部隊的供给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驮道大部分路段被崩塌的砾石所掩埋,别说骆驼就连毛驴也难以通过。
  我们沿着更陡峭的牧道一步步地向上攀登,高山缺氧,两条腿就像灌了铅似的,每走几十步就要停下来大口地喘气。3个小时后,当我们站在海拔5030米的达坂上时,鳞次栉比一望无际的雪山令人心旷神怡。回首俯视1500米下的曲谷达克牧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在桑株达坂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虽说是夏季,但达坂的南坡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在陡峭的山坡上,人工修筑的驮道正好成了驻雪之地,驮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冰道。几天的行走驴蹄上的铁钉早已磨平,毛驴走在驼道上如同穿着冰刀下山。在许多路段,往往是四个驮工“护送”一头毛驴。我们相互搀扶着踩着毛驴踏出的痕迹向下挪动,时而会看到路边砾石上残留的堆堆白骨。据考证,这条路也是7至10世纪西藏高原通往新疆的古道。近代,这条古道在军事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翻越达坂意味着上多高就要下多深,下达坂后,我们一路在狭窄纵深的山谷中穿行,直到傍晚上也没看到一个合适的宿营地,无奈只能在有洪水、落石裹挟的峡谷中扎营。

沿喀拉喀什河走向赛图拉


  翻过桑株达坂后我们进入了喀拉喀什河谷,在地图上标有蒙古包的地方有一座干打垒的院落,从周围粗大的柳树可以看出,一百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在院落西边高耸的山壁上有许多洞穴,在洞穴的门口能看到人工垒砌的门栏,洞穴之间有通道相连,也有的洞穴开凿在垂直的山体之上,使人难以进入。这些洞穴是昆仑深处穴居人的“家”,特林克勒对此也有所描述,但洞穴开凿于何时,穴居人究竟是何等民族也无从考证。
1洞穴开凿在垂直的山体上。
2翻越常年冰雪覆盖的桑株达坂。

  喀拉喀什河是新疆和田两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在下游与玉龙喀什河(白玉河)汇合形成和田河,最终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离开蒙古包不久,喀拉喀什河阻断了我们的去路,我们又踏上了栈道,可是没走多远突然发现栈道塌陷形成了一个3米宽的断崖。驴队别无选择只能返回到蒙古包,从洞穴的那座山上翻过去,这一个往返最少也要3-4个小时。一想起翻越桑株达坂的痛苦,宁愿冒险去攀登悬崖也没人返回去翻山。攀登这座高50米,坡度超过70度的悬崖是整个行程中最危险的路段,一旦失手就会坠入汹涌的喀拉喀什河中。
  我们翻过悬崖后发现一个简陋的铁索桥横跨小河,过桥后我们沿着喀拉喀什河谷而行。黄昏时到达了佩里塔含西,这里只有一户人家。当从房主人那了解到再有20公里就到赛图拉时我们彻底放松了。
3翻越常年冰雪覆盖的桑株达坂。
4行进途中。

  赛图拉是219国道路经之地,以东10公里便是新疆的軍事要地三十里营房。在国外地图上三十里营房的位置标为Shahidulla,这和赛图拉地名相似。赛图拉听起来不像中国的地名,实际上它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早在一个半个世纪前,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设防,在219国道上就能看到高山顶上耸立的哨所,哨所的下方便是军营遗址。
  经过6天的艰难跋涉,当我们渡过最后一道险关图日苏河,下午3点到达了赛图拉。之后沿着国道抵达考察活动的终点三十里营房。
  从三十里营房沿219国道东行46公里到达康西瓦,再向南沿国防公路行驶120公里便到达了与克什米尔接壤的喀喇昆仑山口,中国最高的哨所神仙湾就在那里。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国内外开始兴起“沈从文热”,许多人都对沈从文及其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在这场“沈从文热”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沈从文却表现得非常淡泊。  那时,不断有人写信给沈从文,说要研究他的作品,对于众多粉丝的热情,沈从文一律复信进行劝阻。徐州师范学院《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编辑组请沈从文提供他的自传稿,打算给他出一本自传,被沈从文拒绝了,他说:“(我)做个‘读者’已不大够格,那还好意思冒充什么
我年轻时,非常傲慢自大,这是因为我有一个俊秀英武的外貌。其实,我那时只是个虚浮浅薄的人。我经常照镜子,对着我那张漂亮的脸自我陶醉。我上高中时就开始交女朋友,身边的女友像走马灯似的不停地换。  我自以为,凭我的堂堂相貌,哪个女孩子见了不会心旌摇荡?所以,我每交一个女友,就对她们提出条件,若跟我在一起,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一切听我的,要么给我走人。  这一切直到我遇到坦丽才有所改变。坦丽比我小三岁,她长
项南(左三)与何载(右一)、李敬(右二)等在陕北老区合影  201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
没有人会否认中国农业农村的巨大变化。悲观主义者感叹乡村人气的稀少、环境的破坏、乡村文明的式微,“乡愁”不在;乐观主义者从萧条的背后看到发展的契机、体会到发展的阵痛、感悟到历史发展的轨迹、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乡村文明的渐变。发端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农业与农村的变化,如果从人类文明大历史的长视角、广角度来观察,是历史性、革命性的巨变。变化亘古未有,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关心农业农村的人士和“守
把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带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融入城市生活,华一坡社区党委在渝中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务工党员的愿望:找到组织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外地人进入渝中区七星岗街道华一坡社区居住,他们或经商,或打工,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去年3月,为全面掌握进城务工党员的情况,社区党委对社区流动党员进行摸底。党委设计的问卷和表格涵盖了从政治面貌、工
这书最珍贵的部分是让读者了解文学和艺术如何让人在不亲近世界的时候仍然能拥有、介入和享受这个世界,相反任何试图拥抱世界的努力与实践,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逐渐失去“我”的过程,最终只能沦为布罗茨基讲的“社会动物”。  在今天这个文学也学会喧哗作秀的时代,其实有两种作家,一种是热切拥抱读者,忙不迭要与读者攀亲带故的作家,始终让自己成为谈资与话题,另一种则是最不配合读者的作家,持续回避媒体、人群,除了作品
石林峡玻璃观景台,坐落石林峡景区主峰之巅。  观景台以航天钛金材料、合金钢、高强拉索、水晶玻璃建筑而成,崖壁外悬空32.8米,面积415平方米。  观景台距崖底400多米,置身台上,玻璃剔透,下视无碍,令人举步惊心,在此不仅可俯瞰石林峡之雄奇险秀,亦可远眺金海湖、盘山胜景,夜观京城灯火。  石林峡人以独树一帜的设计理念,九天揽月之豪情,成就了世界奇观。  观景台以飛碟为原型,悬浮于空中,型似鹰眼且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新趋向推动培训工作转向就地就近服务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从主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逐步转变为向东部地区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所在地内部同时转移。一是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力度的加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岗位,二是随着劳动力集中输
她俩面容美如画,而更美的是以画画行孝的心。  2011年秋,在“有妖气”网,一组名字叫《馒头日记》的漫画火了,成千上万的网友宁可不睡觉,也要等到晚上12点钟,只因为这时《馒头日记》要更新了!这个“馒头”成了网友们的精神大餐。漫画的作者署名“幽·灵”,其实她们是一对出生于北京的双胞胎姐妹柳露菲和柳霜菲。    2008年夏天,18岁的两姐妹分别考上了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转眼间就念大四了,成绩
坐落于华贸购物中心的“北京宴”餐厅,真的是大隐隐于市。它一直保持着低调风格,让自己看起来与世无争。不过,低调的背后却是其始终保持着对特色餐饮的坚守,用“低调的奢华”来形容“北京宴”并不为过。  “北京宴”何时真正为大众所熟知,还要追溯到著名演员黄晓明去年的婚礼。当时宴席的主办方便是如今的北京宴。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北京宴。走进大厅,便能闻到空气中散发着扑鼻的淡淡清香,便能听到轻声传来的悠扬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