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加试物理的学生常说“物理听听都懂,做做都不会”,为此教师常常希望在课上讲更多的例题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希望通过布置更多的课后练习加强巩固复习的效果,总感到课时不够用,作业练习批改不完。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循环中都感觉身心疲惫。如此的现状要得以改变,提高物理复习课的有效性是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改变固有的复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平时在复习教学中最常用的复习模式是先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罗列,再选择一些典型例题加以分析,而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再对练习进行反馈(流程见图一)。
这样的复习模式是以模仿巩固为特征,教师的预设性较强,易于课堂把握,同时课堂容量大,便于学生获取同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复习,更多的是学生在被动接受基础上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这样的复习更多的是简单的回顾和重复,重结论轻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高,思维量不够,导致学生在新情境下碰到问题常感无能为力,同时也会因参与度不高,易走神犯困。这就造成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情景“听听都懂,做做都不会”。
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就应从改变复习的模式入手,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能动性,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天体运动问题分析》的复习课中以“嫦娥”二号卫星奔月为情景主线, 将其全过程分为了发射、捕获、环月、探测四个环节,对每一过程采用情景→问题→探究→归纳的研究模式,将天体运动问题中主要的轨道能量关系、变轨问题、天体环绕问题、天体追击问题等蕴含在这些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过多的例题和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四个情景问题,学生在情景和问题的引领下相互讨论交流;在分析、推理、归纳中开展复习,不知不觉中对原有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提升;同时又对这部分内容的基本题型和解题的基本思路有了归纳,学生在期待中完成了学习,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效率高,到达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这种复习模式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提出情景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和分析中完成复习任务(流程见图二)。以问题探究为特征,其优点可使问题系列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任务引领下步步深入,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知识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得以内化。这样,面对新情境下的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思维的能力和解决的方法。当然,我们应承认传统复习模式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一定量的训练加以巩固也是必须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承担怎样的任务。本节课以少量的练习和思考题布置为课后作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搭建合适的支架,促使知识方法的内化
良好的复习效果表现为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利用复习过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将学科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将解题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效的复习就应通过合适的问题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搭建支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还是以《天体运动问题分析》的复习课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整合和提炼
内化的第一个层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要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整合和提炼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果这个知识网络是教师给予的或是参考书上看到的,没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不能称之为组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设计复习课的时候就应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如环月情景:经过两次变轨,嫦娥二号卫星最终进入高度为100km的环月工作圆轨道,周期约为T=117min,这也将标志嫦娥二号任务的基本成功。提出问题:嫦娥二号卫星在距离月球H=100km的圆行轨道上运行,周期约为T=117min,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1750km。根据上述信息:(1)你能获知关于月球的哪些参数;(2)你还能获知嫦娥二号卫星在此轨道上运行哪些参数。说出理由。
通过引发思考,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可以得出(1)可以知道月球的质量、轨道处和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等。(2)可以知道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加速度、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获得这些参数的依据就是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充当了向心力,在不考虑自转影响万有引力的情况下就等于重力。用关系式表达就是: G m = m2r = mr = m(2f)2r = mg',这不正是解决天体运动规律所需的知识网络吗?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获得比教师直接给予更易使之内化。同时,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相当于五、六道题的容量,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现在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已成共识,靠题海战术获高分的效益越来越低,常需要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要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对问题的解析。所以复习课对已有知识的合理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同时这种延伸和拓展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锻炼了思维,同时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得以提升。
如发射情景:新闻报道中指出长征三号丙火箭能将卫星直接送入了近地点200km,远地点38000km的奔月轨道,七天就能到达月球,较“嫦娥一号”省去了近一半的时间。为什么长征三号丙火箭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呢,那是因为它比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具有更大的推力。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推力的火箭可以将卫星送入更高更远的轨道上呢?首先请学生先解决以下问题,看能不能从中得到启示。
地球的半径为R,自转的角速度为ω,地表重力加速度为g,现在要发射一颗质量为m的人造卫星,请你担当该项目的工程师,计算有关发射该卫星的重要数据。(提供信息:以地面为0势能参考面,物体所具有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为Ep=GMm-,其中h是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计算欲使绕地飞行的卫星机械能最小,此时卫星离地有多高?卫星机械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通过这一信息题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知晓火箭发射和卫星在轨的简单能量关系,是对原有天体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为学生解决天体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比如对解释和分析卫星的变轨问题大有益处,通过这一支架的搭设使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化解,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三、明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体现教学智慧
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三复习的生命,从上文可知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否在任务驱动下勤于思考,从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领悟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考纲,明确每节课的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复习模式;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序的拓展;善于搭建支架和平台提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提炼和总结。
这样的复习课对教师要求较高,从教学设计的立意,到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有恰当的情景载体,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在生活、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挖掘素材……,种种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地方。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无限智慧,不正是每位教师的愿望吗!
一、改变固有的复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平时在复习教学中最常用的复习模式是先对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罗列,再选择一些典型例题加以分析,而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再对练习进行反馈(流程见图一)。
这样的复习模式是以模仿巩固为特征,教师的预设性较强,易于课堂把握,同时课堂容量大,便于学生获取同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复习,更多的是学生在被动接受基础上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这样的复习更多的是简单的回顾和重复,重结论轻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高,思维量不够,导致学生在新情境下碰到问题常感无能为力,同时也会因参与度不高,易走神犯困。这就造成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情景“听听都懂,做做都不会”。
要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就应从改变复习的模式入手,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能动性,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天体运动问题分析》的复习课中以“嫦娥”二号卫星奔月为情景主线, 将其全过程分为了发射、捕获、环月、探测四个环节,对每一过程采用情景→问题→探究→归纳的研究模式,将天体运动问题中主要的轨道能量关系、变轨问题、天体环绕问题、天体追击问题等蕴含在这些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过多的例题和练习,取而代之的是四个情景问题,学生在情景和问题的引领下相互讨论交流;在分析、推理、归纳中开展复习,不知不觉中对原有知识进行了复习和提升;同时又对这部分内容的基本题型和解题的基本思路有了归纳,学生在期待中完成了学习,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效率高,到达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这种复习模式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提出情景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和分析中完成复习任务(流程见图二)。以问题探究为特征,其优点可使问题系列化,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任务引领下步步深入,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知识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得以内化。这样,面对新情境下的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思维的能力和解决的方法。当然,我们应承认传统复习模式也有其可取的一面,一定量的训练加以巩固也是必须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承担怎样的任务。本节课以少量的练习和思考题布置为课后作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搭建合适的支架,促使知识方法的内化
良好的复习效果表现为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利用复习过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能将学科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将解题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有效的复习就应通过合适的问题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搭建支架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还是以《天体运动问题分析》的复习课为例说明。
1. 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整合和提炼
内化的第一个层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要有清晰的认识,通过整合和提炼组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如果这个知识网络是教师给予的或是参考书上看到的,没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不能称之为组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师在设计复习课的时候就应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
如环月情景:经过两次变轨,嫦娥二号卫星最终进入高度为100km的环月工作圆轨道,周期约为T=117min,这也将标志嫦娥二号任务的基本成功。提出问题:嫦娥二号卫星在距离月球H=100km的圆行轨道上运行,周期约为T=117min,已知月球的半径为R=1750km。根据上述信息:(1)你能获知关于月球的哪些参数;(2)你还能获知嫦娥二号卫星在此轨道上运行哪些参数。说出理由。
通过引发思考,学生相互讨论,互相补充,可以得出(1)可以知道月球的质量、轨道处和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等。(2)可以知道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加速度、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获得这些参数的依据就是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充当了向心力,在不考虑自转影响万有引力的情况下就等于重力。用关系式表达就是: G m = m2r = mr = m(2f)2r = mg',这不正是解决天体运动规律所需的知识网络吗?通过学生自己讨论获得比教师直接给予更易使之内化。同时,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相当于五、六道题的容量,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 引导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现在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已成共识,靠题海战术获高分的效益越来越低,常需要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要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对问题的解析。所以复习课对已有知识的合理延伸和拓展也是提高有效性的一个方面,同时这种延伸和拓展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锻炼了思维,同时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得以提升。
如发射情景:新闻报道中指出长征三号丙火箭能将卫星直接送入了近地点200km,远地点38000km的奔月轨道,七天就能到达月球,较“嫦娥一号”省去了近一半的时间。为什么长征三号丙火箭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呢,那是因为它比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具有更大的推力。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推力的火箭可以将卫星送入更高更远的轨道上呢?首先请学生先解决以下问题,看能不能从中得到启示。
地球的半径为R,自转的角速度为ω,地表重力加速度为g,现在要发射一颗质量为m的人造卫星,请你担当该项目的工程师,计算有关发射该卫星的重要数据。(提供信息:以地面为0势能参考面,物体所具有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为Ep=GMm-,其中h是物体距离地面的高度)计算欲使绕地飞行的卫星机械能最小,此时卫星离地有多高?卫星机械能的最小值为多少?
通过这一信息题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知晓火箭发射和卫星在轨的简单能量关系,是对原有天体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为学生解决天体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比如对解释和分析卫星的变轨问题大有益处,通过这一支架的搭设使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化解,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三、明确教学目标,巧妙设计,体现教学智慧
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三复习的生命,从上文可知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否在任务驱动下勤于思考,从而提升对知识与方法的领悟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和考纲,明确每节课的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复习模式;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对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有序的拓展;善于搭建支架和平台提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提炼和总结。
这样的复习课对教师要求较高,从教学设计的立意,到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都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有恰当的情景载体,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在生活、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挖掘素材……,种种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地方。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无限智慧,不正是每位教师的愿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