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方式越来越科学合理。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已经广泛推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农村这个可以和自然更密切接触的地方,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故更应该注重创新教育。
解放学生的大脑,去除束缚因素,使学生勇于尝试创新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的,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方法应该有所改进。成年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也影响了孩子,因此“求同”成为学生的定性思维,成为学生最保险也最习惯的思维方式,而它正是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概括性地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地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鉴于此,必须首先解放学生的大脑,去除束缚因素。
创建和谐的情感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这样会严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所以教师应有一颗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最大限度地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潜能。
培养创新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去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引导学生去产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步骤。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学生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春天来了》一课,从“春天都有哪些你特别喜欢的地方?”这个问题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新颖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兴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拥有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风格决定了他驾驭自身智力和知识的能力。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发展过程。通过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为行”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受到真正的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在农村,这种创新能力更是迫切需要,也更容易培养。站在为农村培养21世纪人才的高度,在智力开发的基础之上把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进去,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推动农村小学教学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县象牙寨小学)
解放学生的大脑,去除束缚因素,使学生勇于尝试创新
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的,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方法应该有所改进。成年人惯有的从众心理也影响了孩子,因此“求同”成为学生的定性思维,成为学生最保险也最习惯的思维方式,而它正是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概括性地指出创新的前提是要解放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地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 鉴于此,必须首先解放学生的大脑,去除束缚因素。
创建和谐的情感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民主的教学作风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会去探索,去创造,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这样会严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而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是朋友关系,“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感受到的。所以教师应有一颗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最大限度地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创造潜能。
培养创新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去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引导学生去产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步骤。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学生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尝试兴趣;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春天来了》一课,从“春天都有哪些你特别喜欢的地方?”这个问题开始,就给学生创设新颖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兴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才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拥有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维风格决定了他驾驭自身智力和知识的能力。整个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和发展过程。通过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思人之未思,行人之为行”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受到真正的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在农村,这种创新能力更是迫切需要,也更容易培养。站在为农村培养21世纪人才的高度,在智力开发的基础之上把创新教育更好地融入进去,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推动农村小学教学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县象牙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