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通过松散型或集约型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而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又是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桥梁的。采取隐形渗透的教育方式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三个方面逐步构建符合主流文化规范的青年亚文化形式,可以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并预防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
随着高校道德失范事件的屡屡发生,当前青年学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再次成为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热点问题。面对此类问题的现状已有不少的调查研究,其结果多数认可青年学子们的道德观念趋于个人主义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各类因素中往往涉及到的多是经济发展、家庭,个体行为习惯和道德教育等因素,而充斥在青年周围的各类亚文化往往被忽视,而亚文化的迅猛发展与青年学子的无比热衷,使得我们对道德问题研究值得考虑此因素。本文即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问题。
1 青年亚文化的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文化一般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种形态。主流文化居主导地位,重视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能够被普遍认同。而亚文化是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文化表现形态,它既是对主流文化的扩展与丰富,也是对主流文化的逃离与对抗。青年亚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整个青年人所共享的一套价值观念,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青年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心理诉求。因青年人是相对比较独立的群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青年观念、青年态度、青年情感、青年价值体系,其中青年亚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青年群体个性突出、自尊心强、安全感缺失等隐性因素,以青年人的行为、语言、服饰等独特的表达形式吸引众多的当代青年学子追随。主要表现形式有涂鸦、恶搞、嘻哈音乐、追星、面具艺术、COSPLAY,婚前性行为……..,以上种种亚文化状态体现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个性。
2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消极元素加上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的抉择时变得盲从和叛逆。尽管道德观念的塑造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青年亚文化是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而又往往被忽略的因素。
2.1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主要通过小集体圈如宿舍卧谈、网络社区即时聊天、微博微信互动传递等松散型方式以及大集体圈如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等集约型方式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进行引领。而在大多数高校道德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以老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主讲方式,对大学生青年的道德观念影响是越来越弱。在以上载体的影响下多数青年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而关心集体的事务少,期待自己得到他人尊重和认同,但不少学生却忽视了对集体的义务与责任,出现了个人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功利倾向突显;艰苦朴素不够,享乐主义抬头;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失范;民主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弱化,校园恋爱增多,道德防线下滑等情况。
2.2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是以其道德观念为中介而产生的。独特与兼容并包的青年亚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下降。例如,损坏公物、考试作弊、旷课、群殴、夜不归宿、婚前性行为等。而面对这些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许多大学生都扮演了旁观者角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通过青年亚文化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和道德行为引导的对策
3.1 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文化,为正确道德观念的传播以及预防不当道德行为的发生提供重要保障
因一个班级包括不同宿舍、不同学习兴趣、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所以它既可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形式,又可以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班级文化可以从显性的班委的身体力行与和隐性的班级氛围等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以“主题班会”作为典型代表形式。步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都是在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中强化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又是在主题班会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是因为“主题班会”通常都是由学生担当主角进行组织与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方面使得青年学子信任感增强,一方面提升了青年学子之间的凝聚力。通常,主题班会次数频繁的班级,由于集体力量的带动和影响,成员间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主题班会次数较少的班级更趋于完善。因此,构建基于朋辈青年对大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影响的心理机制,通过营造友爱、团结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政治觉悟高、道德观念向上向善的党员学生作为主题班会的积极发起者和主要实施与组织者,便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个体,逐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德需求。特别是当少数大学生存在不道德观念或想要发生不道德行为时,积极和谐的青年亚文化氛围会对其起到舆论监督及一定的思想引领作用。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道德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全体师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因此,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使得青年的道德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发挥可以受其熏陶和感染。可在校园大力开展青年学子爱心奉献、志愿服务、敬老爱老、社会实践、艺术欣赏等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公德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培养与浸润,进一步更好地引导青年去正确认识和理性参与各种亚文化,进而塑造健全的道德观念。
3.3 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逐步走向成熟
近年来,网络在大学生走向道德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网络环境已经构成青年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又使得青年亚文化处于迅猛发展中,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趣味性、广泛性建立宣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此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积极培养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树立一批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起到积极引领作用的学生骨干们。同时强化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督与引导,使得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道德观念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出正面的积极导向作用。
总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已日益显现,面对亚文化的客观存在,如果仅仅是依靠围堵和限制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当破歪风邪气、立理想信念、强道德修养,借助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为一体,主动加以引导、发展,以丰富、生动的文化载体形式占领道德教育领域,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2]肖伟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社会科学研究,2008(06).
[3]刘彬彬,席光湘,晏强.长沙市某综合大学学生道德态度、道德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2):258-261.
[4]汤军,王姝元,叶运莉.道德健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19):3691-3693.
[5]罗丹,肖水源,邓玉娟,等.某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7):480-484.
[6]刘春雪.同辈青年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187-189.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通过松散型或集约型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而对其道德行为的影响又是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桥梁的。采取隐形渗透的教育方式从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三个方面逐步构建符合主流文化规范的青年亚文化形式,可以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并预防道德失范行为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
随着高校道德失范事件的屡屡发生,当前青年学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再次成为众多研究者探讨的热点问题。面对此类问题的现状已有不少的调查研究,其结果多数认可青年学子们的道德观念趋于个人主义和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各类因素中往往涉及到的多是经济发展、家庭,个体行为习惯和道德教育等因素,而充斥在青年周围的各类亚文化往往被忽视,而亚文化的迅猛发展与青年学子的无比热衷,使得我们对道德问题研究值得考虑此因素。本文即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来剖析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问题。
1 青年亚文化的本质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发展,文化一般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两种形态。主流文化居主导地位,重视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能够被普遍认同。而亚文化是以主流文化为参照的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同文化表现形态,它既是对主流文化的扩展与丰富,也是对主流文化的逃离与对抗。青年亚文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整个青年人所共享的一套价值观念,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青年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心理诉求。因青年人是相对比较独立的群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青年观念、青年态度、青年情感、青年价值体系,其中青年亚文化的构建主要包括青年群体个性突出、自尊心强、安全感缺失等隐性因素,以青年人的行为、语言、服饰等独特的表达形式吸引众多的当代青年学子追随。主要表现形式有涂鸦、恶搞、嘻哈音乐、追星、面具艺术、COSPLAY,婚前性行为……..,以上种种亚文化状态体现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个性。
2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消极元素加上当前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标准和人生价值的抉择时变得盲从和叛逆。尽管道德观念的塑造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青年亚文化是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而又往往被忽略的因素。
2.1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主要通过小集体圈如宿舍卧谈、网络社区即时聊天、微博微信互动传递等松散型方式以及大集体圈如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等集约型方式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进行引领。而在大多数高校道德教育中经常出现的以老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主讲方式,对大学生青年的道德观念影响是越来越弱。在以上载体的影响下多数青年忙于自己的事情多而关心集体的事务少,期待自己得到他人尊重和认同,但不少学生却忽视了对集体的义务与责任,出现了个人意识浓厚,集体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功利倾向突显;艰苦朴素不够,享乐主义抬头;沉迷网络游戏,网络道德失范;民主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弱化,校园恋爱增多,道德防线下滑等情况。
2.2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是以其道德观念为中介而产生的。独特与兼容并包的青年亚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下降。例如,损坏公物、考试作弊、旷课、群殴、夜不归宿、婚前性行为等。而面对这些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许多大学生都扮演了旁观者角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 通过青年亚文化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教育和道德行为引导的对策
3.1 营造温暖、和谐的班级文化,为正确道德观念的传播以及预防不当道德行为的发生提供重要保障
因一个班级包括不同宿舍、不同学习兴趣、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所以它既可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形式,又可以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班级文化可以从显性的班委的身体力行与和隐性的班级氛围等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以“主题班会”作为典型代表形式。步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都是在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中强化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又是在主题班会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情况,是因为“主题班会”通常都是由学生担当主角进行组织与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方面使得青年学子信任感增强,一方面提升了青年学子之间的凝聚力。通常,主题班会次数频繁的班级,由于集体力量的带动和影响,成员间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主题班会次数较少的班级更趋于完善。因此,构建基于朋辈青年对大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影响的心理机制,通过营造友爱、团结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政治觉悟高、道德观念向上向善的党员学生作为主题班会的积极发起者和主要实施与组织者,便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个体,逐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道德需求。特别是当少数大学生存在不道德观念或想要发生不道德行为时,积极和谐的青年亚文化氛围会对其起到舆论监督及一定的思想引领作用。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道德行为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校风、学风、教风以及管理风格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全体师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因此,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使得青年的道德观念形成与道德行为发挥可以受其熏陶和感染。可在校园大力开展青年学子爱心奉献、志愿服务、敬老爱老、社会实践、艺术欣赏等教育活动,并通过这些公德意识润物细无声的培养与浸润,进一步更好地引导青年去正确认识和理性参与各种亚文化,进而塑造健全的道德观念。
3.3 利用网络新媒体构建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逐步走向成熟
近年来,网络在大学生走向道德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网络环境已经构成青年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而网络媒介的技术特性又使得青年亚文化处于迅猛发展中,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趣味性、广泛性建立宣传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此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积极培养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树立一批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起到积极引领作用的学生骨干们。同时强化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督与引导,使得网络新媒体在大学生道德观念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出正面的积极导向作用。
总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已日益显现,面对亚文化的客观存在,如果仅仅是依靠围堵和限制是不可行的。我们应当破歪风邪气、立理想信念、强道德修养,借助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为一体,主动加以引导、发展,以丰富、生动的文化载体形式占领道德教育领域,使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胡疆锋.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8(06).
[2]肖伟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社会科学研究,2008(06).
[3]刘彬彬,席光湘,晏强.长沙市某综合大学学生道德态度、道德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02):258-261.
[4]汤军,王姝元,叶运莉.道德健康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影响的调查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19):3691-3693.
[5]罗丹,肖水源,邓玉娟,等.某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7):480-484.
[6]刘春雪.同辈青年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