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艺术作品”?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的是名画,雕塑,或是音乐作品。但他们就如支离破碎的珍珠项链散落在院子里,当你看到它们时,你知道每一颗珍珠曾经是那条珍珠项链的一部分,却难以想象整条项链完整后的样子。是的,要下定义,我们要花些力气来找共性。要定义什么是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但我们似乎又必须先确定哪些东西是艺术作品,才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概括出“艺术”与“艺术家”的定义。于是,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循环。
其实,这样的麻烦的疑问不限于艺术和艺术作品,谈及很多概念,都会碰上这个麻烦。象棋是否是一种体育?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我们该沿着哪些线索来寻找答案,回答这一类问题?
“本质”一词兴许是个突破口。狄尔泰在《哲学的本质》中也是一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既不能从哲学这个概念入手,也不能从哲学作品或哲学家入手,因为它们是循环定义的。那么,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海德格尔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艺术作品入手。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都是一样东西,一个物件。于是海德格尔进入到关于“物性”的探讨。
这听起来有一点任意。我们讨论什么是宗教,一个人说,凡宗教都牵涉人,所以让我们从人说起,一个人说,凡宗教都牵涉信仰,让我们从信仰说起。的确,哲学思辨里没有什么程序、逻辑来规定从何处入手,不过从哪里开始并不是那么要紧,我们可以期待,在宗教阐释的过程中,从人开始的会逐渐切入信仰,从信仰开始的会逐渐切入人。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直接所见所闻就是物,而不是单纯属性或可感性质。我们听到的就是卡车开来了,不是先听到一些噪音然后推论出那是辆卡车,我们看到了星星,不是先看见天空一个白点再推论那是颗星星。当然,有时我们发现那是听错了,那不是卡车,是摩托。但摩托也是物,不是单纯属性。与感知相应的是事物,而不是事物的属性。我们直接在事物这个层面上和世界打交道,而看到、听到都是从属于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情节与状况的。听到纯粹的声音,看到纯粹的颜色,这些反倒是需要训练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抽象”的听或看。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是这样使用“物”这个词的。他把艺术作品等统统叫作“物”。物分成三种:自然物〔纯然的物〕、用具和艺术作品。其实,单就用具来说,海德格尔说,用具之所以有效用,可靠、信任、亲近,这些品质使得用具具有充实的存在。的确,我们平常日用的东西,对我们的关系就只是有用吗?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不珍惜重视什么东西,好用就用着,不好用了就丢掉,再买个新的就是了。这还不说大量所谓一次性商品。过去的人不是这样的,身边多半物件要陪他半生一生,到了丢弃的时候,难免有点恋恋不舍。不妨说,他不单单是使用他周边的东西,他也是在和这些东西相处。我们和世界有一层比使用更亲的、更贴近我们的联系。现在我们看到,不仅艺术作品有独立性,其实用具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独立性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用形式、质料来谈论一般的物,特别是用它来谈论用具和艺术作品。“形式”最简单地说,就是形状、外形、相、模子。一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是由形式规定的:凡是能落入这个模子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形状抽象地可以脱离开它所赋形的东西,形式可以独立出来并扣在任何东西上使它成为这个东西,使它“是”这个东西。形式是一,质料是杂多。海德格尔认为,在他区分出来的三种物中,形式、质料这对概念最适于用在用具上,用在自然物和艺术作品上就不那么合适。用具在某种意义上是离人最近的。用具的存在就在于它为我们服务,所以,是人,是我们,规定了用具是什么。既然用具离我们最近,所以难怪我们很容易从用具开始来探讨物是什么,很容易一上手就用形式、质料来谈论一般的物。
海德格爾谈论艺术作品,这些谈论和我们在文艺学里读到的很不一样。物与属性,感知与理性,独立性,以及后面的真理,命名。的确,哲学家和文艺学家论说艺术作品,固然有很多内容重合,但旨趣有别。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到过南美洲才能够谈论巴西热带雨林以及雨林里的珍禽异兽?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我们以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谈论热带雨林。你谈论热带雨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呼吁我们为保护热带雨林贡献力量,这时我们不问:你是否到过热带雨林?我们看问题会有多个角度。其中一种是从原理开始的,这时候,所谈的事情是原理的一个例子,看似在谈凡·高的一幅画,但这时候,即使谈了不少细节,实际上和这幅画还是没多大关系。另一种是从经验开始的,这种谈论有时也会跳到某个原理式的结论上,这个原理往往表述得相当笨拙,但我们基于他所描述的经验,大致明白他的结论是什么意思。
海德格尔曾用了很大篇幅来讲凡·高所画的一双鞋,他怎么一来就肯定了那是农妇的一双鞋,于是从这双鞋讲到了田埂,讲到丰收。或许,凡·高画的是他自己穿的那双鞋,和农妇毫无关系;还有人再三和海德格尔联系,要弄清楚他是在哪个博物馆看到那幅画的,以便确定到底海德格尔谈论的是凡·高的哪幅画,而海德格尔自己也记不大清楚了。海德格尔关心艺术作品,来自这样的动机:我们在和世界最原始地打交道时所显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兜了一个大圈子,又绕回来了,什么是艺术作品,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我们不能明确地给其下一个定义,但是却有一种认识,他们都与“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林中路.
[2] 狄尔泰.哲学的本质.
[3] 查理德·加纳罗,特尔马·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
其实,这样的麻烦的疑问不限于艺术和艺术作品,谈及很多概念,都会碰上这个麻烦。象棋是否是一种体育?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我们该沿着哪些线索来寻找答案,回答这一类问题?
“本质”一词兴许是个突破口。狄尔泰在《哲学的本质》中也是一开始就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哲学?既不能从哲学这个概念入手,也不能从哲学作品或哲学家入手,因为它们是循环定义的。那么,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什么,海德格尔从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艺术作品入手。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都是一样东西,一个物件。于是海德格尔进入到关于“物性”的探讨。
这听起来有一点任意。我们讨论什么是宗教,一个人说,凡宗教都牵涉人,所以让我们从人说起,一个人说,凡宗教都牵涉信仰,让我们从信仰说起。的确,哲学思辨里没有什么程序、逻辑来规定从何处入手,不过从哪里开始并不是那么要紧,我们可以期待,在宗教阐释的过程中,从人开始的会逐渐切入信仰,从信仰开始的会逐渐切入人。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直接所见所闻就是物,而不是单纯属性或可感性质。我们听到的就是卡车开来了,不是先听到一些噪音然后推论出那是辆卡车,我们看到了星星,不是先看见天空一个白点再推论那是颗星星。当然,有时我们发现那是听错了,那不是卡车,是摩托。但摩托也是物,不是单纯属性。与感知相应的是事物,而不是事物的属性。我们直接在事物这个层面上和世界打交道,而看到、听到都是从属于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情节与状况的。听到纯粹的声音,看到纯粹的颜色,这些反倒是需要训练的,海德格尔称之为“抽象”的听或看。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是这样使用“物”这个词的。他把艺术作品等统统叫作“物”。物分成三种:自然物〔纯然的物〕、用具和艺术作品。其实,单就用具来说,海德格尔说,用具之所以有效用,可靠、信任、亲近,这些品质使得用具具有充实的存在。的确,我们平常日用的东西,对我们的关系就只是有用吗?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不珍惜重视什么东西,好用就用着,不好用了就丢掉,再买个新的就是了。这还不说大量所谓一次性商品。过去的人不是这样的,身边多半物件要陪他半生一生,到了丢弃的时候,难免有点恋恋不舍。不妨说,他不单单是使用他周边的东西,他也是在和这些东西相处。我们和世界有一层比使用更亲的、更贴近我们的联系。现在我们看到,不仅艺术作品有独立性,其实用具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独立性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用形式、质料来谈论一般的物,特别是用它来谈论用具和艺术作品。“形式”最简单地说,就是形状、外形、相、模子。一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是由形式规定的:凡是能落入这个模子的东西就是这种东西。形状抽象地可以脱离开它所赋形的东西,形式可以独立出来并扣在任何东西上使它成为这个东西,使它“是”这个东西。形式是一,质料是杂多。海德格尔认为,在他区分出来的三种物中,形式、质料这对概念最适于用在用具上,用在自然物和艺术作品上就不那么合适。用具在某种意义上是离人最近的。用具的存在就在于它为我们服务,所以,是人,是我们,规定了用具是什么。既然用具离我们最近,所以难怪我们很容易从用具开始来探讨物是什么,很容易一上手就用形式、质料来谈论一般的物。
海德格爾谈论艺术作品,这些谈论和我们在文艺学里读到的很不一样。物与属性,感知与理性,独立性,以及后面的真理,命名。的确,哲学家和文艺学家论说艺术作品,固然有很多内容重合,但旨趣有别。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到过南美洲才能够谈论巴西热带雨林以及雨林里的珍禽异兽?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因为我们以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层面上谈论热带雨林。你谈论热带雨林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呼吁我们为保护热带雨林贡献力量,这时我们不问:你是否到过热带雨林?我们看问题会有多个角度。其中一种是从原理开始的,这时候,所谈的事情是原理的一个例子,看似在谈凡·高的一幅画,但这时候,即使谈了不少细节,实际上和这幅画还是没多大关系。另一种是从经验开始的,这种谈论有时也会跳到某个原理式的结论上,这个原理往往表述得相当笨拙,但我们基于他所描述的经验,大致明白他的结论是什么意思。
海德格尔曾用了很大篇幅来讲凡·高所画的一双鞋,他怎么一来就肯定了那是农妇的一双鞋,于是从这双鞋讲到了田埂,讲到丰收。或许,凡·高画的是他自己穿的那双鞋,和农妇毫无关系;还有人再三和海德格尔联系,要弄清楚他是在哪个博物馆看到那幅画的,以便确定到底海德格尔谈论的是凡·高的哪幅画,而海德格尔自己也记不大清楚了。海德格尔关心艺术作品,来自这样的动机:我们在和世界最原始地打交道时所显现出来的究竟是什么?
兜了一个大圈子,又绕回来了,什么是艺术作品,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我们不能明确地给其下一个定义,但是却有一种认识,他们都与“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林中路.
[2] 狄尔泰.哲学的本质.
[3] 查理德·加纳罗,特尔马·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