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发展新样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xi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时代的人工智能新特征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乌卡时代(VUCA)。乌卡时代有四个关键词,V(Volatility,易变性)、U(Uncertainty,
  不确定性)、C(Complexity,复杂性)、A(Ambiguity,模糊性)。例如,易变性,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进化到农耕文明用了2万年,从农耕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用了2000年,从工业文明进化到信息时代用了200年,从信息时代进化到现在的智能时代只用了20年,而且现在人类进化发展的速度还在按照摩尔定律不断更新、不断迭代,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易变性。又如不确定性,通俗说来就是“现状不可描述,未来不可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1.新一代人工智能特征
  2017年常常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2016年到2017年,世界上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以3∶0战胜人类世界围棋冠军;二是机器系统阿尔法元(AlphaGo Zero)通过自学习以100∶0打败了阿尔法狗;三是2017年10月15日,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正式诞生,它的名字叫索菲亚。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指人造智能或机器智能,或用机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的智能。这种由人类创造出来的虚拟或实体的智能机器,具有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符合人类情感、伦理与道德观念。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运用计算机模拟和延伸人脑功能的综合性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特别是2017年以来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兴起了席卷全球的第三次浪潮,呈现出五大特征: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
  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推动社会全方面变革的新一代技术引擎,时下正在开启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急速、颠覆性更强的社会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对教师教育的影响,探索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改革,是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2.“人工智能 ”教育的特征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特征映射到教育领域,也体现出四大关键特征:超强知能、见微知著、算力强大、自我演进。
  超强知能,指人工智能是世界上最博学、最高能的“老师”;见微知著,指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精准画像;算力强大,指人工智能可以瞬间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内容和方法推荐;自我演进,指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自我迭代,这是人工智能最关键的特征,如阿尔法狗靠学习人类的智慧打败了人类的围棋冠军,阿尔法元则靠自学习,打败了阿尔法狗,其进化能力之强大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二、新图景: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影响
  教育是受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教育系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以“重组和再造”为特征的变革。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促进了教育系统各要素的重组,正在转换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实现对传统教育的理念重塑、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逐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人工智能 教育”新形态。
  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和型塑教育新图景,全方位赋能“环境、学校、课程、学习、教师、教学、管理、服务、评价”等教育教学要素,型塑教育生态体系。
  1.学习环境智能化
  學习环境智能化的特点是设备互联,也就是设备物连、数据驱动、智能管控、人机交互、人机融合。这为学生提供了泛在、自由、建构、协作的智慧生态环境。
  2.学校虚实融合化
  学校成为实体学校和虚拟学校无缝融合的综合体。以后每一所学校都可能在互联网上,成为一种新型学校。在这种新型学校中,数据是学校的核心资产。同时,数据也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产。
  3.课程变革的结构化
  “人工智能 ”背景下的课程变革是结构性的,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形态、服务等方面。课程目标更加关注高阶能力,例如,目前课程目标领域较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导向(价值引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课程内容要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课程形态将支持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泛在教育,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4.教师人机双师化
  人工智能将与教师一起成为教师共同体,教师的工作形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将代理教师的重复性工作,承担烦琐、机械、重复的知识性教学工作。教师更多地是进行学习的设计、督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陪伴与育人等。
  5.教学人机协同化
  教学形态将走向人机共生共存,人机协同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塑造了师生互动的新空间或者新场景,教学方式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比如充分解放教学生产力,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人机共生赋能的学习环境。
  6.学习凸显个性化
  学习变成一种自组织的课程与活动,人工智能推送面向人人的个性化学习,从而使得大规模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7.评价多元数据化
  包括多元评价机制、多模态数据、多维度监测等。
  8.教育治理智能化
  智能学情监测体系将使校务管理、学习支持和校园管理变得更加便捷、智慧、有效。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组织必然发生越来越剧烈的变革:以教学为链条的专业化分工;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体系重构;以服务为导向的组织机构变革;以技术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再造;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评价变革。
  人工智能正在创造教育的诸多“无边界”融通, 推动教育走向结构性变革。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处于一种“大无大有”的状态或境界,从而形成一种“学校无虚实、课程无边界、课堂无内外、教学无上下、学习无时限、教师无校籍、学生无学籍”的教育新生态。   我们发现,“大无大有”的业态在现实生活当中日益普遍,如全球最大的图书馆没有一本图书—谷歌网和百度网,没有汽车的交通服务业—滴滴,没有商店的零售业—淘宝网和亚马逊网,没有餐厅的餐饮服务业—美团网、饿了么网,没有邮局的通讯—微信、QQ,没有实体场地的学校—可汗学院、密涅瓦大学和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伍尔夫大学等。这种没有实体场地的学校是“大无大有”的教育新样态的一种表现。
  “大无大有”与中国古代哲学紧密相连。《道德经》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后从学校到教师到课程到学习,都将出现一种新型教育生态—“有无态”。《道德经》又说:“有无相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揭示了“无和有”的辩证关系。《黄石公·素书》言:“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理解和践行“大无大有”教育新生态是有层次的,我们要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考量“大无大有”的教育新样态的内涵及其带来的挑战。
  三、新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教育
  1.当下的教师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的挑战
  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师教育正在遭遇来自内外部的系列挑战。外部挑战如综合大学试水教师教育;企业巨头抢滩教师教育;人民群众首选优质教育;社会用工选择双一流教育;很多互联网教育企业大举切入教育培
  训服务,等等。内部挑战如传统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能力标准、课程结构、教学范式、培养方式、资源供给、质量意识等方面存在一些痼疾,在现有模式下难以有效根除。
  2.现代社会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变化或提升
  (1)能力标准迭代
  教师的能力标准要随着时代和社会需求不断迭代优化,要避免教师“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的现象。教师的能力标准将包括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双核要素”。在智能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同时,强调数字素养、数据素养、媒介素养等方面。
  (2)教师角色重塑
  传统学校教师面临着被在线教师、业师、人工智能、平台资源或各种外包教育业务替代的危机。教师的工作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在智能技术赋能下,教师角色要转变为“终生学习者、思维设计者、学习帮促者、问题研究者、活动合作者、数据分析师、数字公民”[1],特别要做好学习数据的分析师、思维教学的设计师、陶冶情感的咨询师、学习活动的策划师等角色,具备智慧教育理念、出色的学习力和数据素养。
  (3)人机协同机制
  未来的教育是人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时代,充分发挥机器与人类不同的优势是提高教育生产力的关键,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教师要发挥人类的创新、复杂决策、情感关怀激励等更大优势。人工智能一方面对教育提出了结构性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将赋能教育,让教育能够发展得更好。
  例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层次主要有AI代理、AI助手、AI教师、AI伙伴[2]。不管哪一个层次,都需要教师学会与机器合作。如何划分人机协同系统中的权限与责任,教师如何适应新身份,如何构建一套新型教育伦理以及不被“算法套路”或“被习惯于投喂”,等等,都是人机协同机制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4)专业自主发展
  “人工智能 教育”的发展态势,倒逼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而这又主要是基于自主自觉的“自助式学习”(DIY)。好教师是“培养”不出来的,他的成长应当是一种专业自觉,教师要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唯有真正的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
  (5)课程教学变革
  杜威说过:“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就是剥夺他们的未来。”“人工智能 教育”的智能时代背景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范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学重心、知识升维及其教学范式。
  (6)教育服务业态
  走向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方式,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包括服务空间开放化、教学服务社会化、服务分工精细化、服务供给协同化、教师身份交叠化等,这对当下的教师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四、新使命:培养智能时代卓越教师
  以写《大趋势》闻名于世的美国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在2019年“亚洲教育论坛”上说:“我有6个孩子、14个孙子,但很遗憾,我和我的孩子和孙子们受到的教育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翻天覆地,但乔布斯等一帮“改变世界的人”有一件事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教育领域“油盐不进”?
  今天的教育体制之弊,就是“用19世纪的体制,教20世纪的知识,去应对21世纪的挑战”。显然,这样的体制无法实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应该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新使命?
  1.建立新型发展愿景
  教师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师范大学是智能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与成长的摇篮。面对“人工智能 教育”的新时代、新图景、新挑战,针对时下教师教育存在的弊端或不足,我们要积极探索构建“人工智能 ”教师教育新体系,培養智能时代卓越教师,造就适应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需求的“大先生”。
  2.建设教师教育学科
  没有教师教育学科的现代化,便没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教师教育学科,一是要立足新时代,以问题导向为旨要,重点开展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二是要凝练人工智能课程与教学话语体系;三是要明确新时代教师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人机协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求解、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能力;四是要从学校、课程与课堂发力,推进人工智能真正走进教师教育。   3.发展人机融合智能
  人机融合智能是“人机共生、共存、共教”的智能,是未来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人机智能既不是人类智能,也不是人工智能。人机融合学
  习(理解、决策、推理、感知、意图、智能)是未来人机融合发展的走势。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指出,与其想赢过人工智能,不如把重点放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上。教师与人工智能并非是互相竞争的关系,而是两者融通合作。融通合作就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形成一种智能伙伴关系,各自做最拿手的事,二者分布式地承担认知和操作等方面的责任,实现最优化的智能融合,形成一种中和的、生态化的人机关系。
  4.构建人工智能素养框架
  推动构建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素养框架, 明确教师应该具备的人工智能知识、人机协同思维、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能力等。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主要包括:知识层面—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基础知识;情感和价值层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教学应用能力层面—人机协同必备的基本能力;伦理和安全层面—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道德规范、安全意识和应用边界;方法层面—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素养的提升策略等[3]。
  5.培养“人工智能 ”智慧教师
  面向教育现代化,教师教育必须明确以培养“人工智能 ”智慧教师为使命。“人工智能 ”智慧教师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教师,是善于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中和”起来,实现人机协同,促进学习者和教师自主发展的教师。这是新时代的“智慧教师”:学习数据的分析师、课程重构的设计师、创客教育的教练员、品格塑造的工程师、情感陶冶的咨询师、世界联结的策划师[4-5]。他是唤醒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导师,是帮助学习者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教练,是帮助学习者寻找适切资源的“知识策展人(curator)”,是学习体验设计师,等等。
  智慧教师的核心角色是“设计者(Designer)”,他具备“为教学变革而设计”的创新设计思维。这也昭示着教师教育要从技术应用取向转变为设计思维方法取向,助力教师成为具有融合创新力的教学设计师。
  总之,智慧教师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型角色—“教师创业者(teacherpreneur)”,即“有创业者精神的教师”。未来的教师是一个混合型职业,必须具备创造力、教学变革能力和领导力,一部分时间用于教学,一部分时间担当学生的指导专家、教师教育者、社会组织者、学习设计师、政策研究者以及教师网络中的虚拟导师等[6]。
  6.重构教师培养模式
  重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正视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重构教师教育环境,创建虚实融合的智能教學环境;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开放的资源形态和供给; 创新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未来教师个性化精准培养;变革教师教育评价方式,建立综合性过程化评价机制;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适应“人工智能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自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出台了系列相关重要政策规划,大力推进“人工智能 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没有教师素养的现代化便没有教育现代化。马克思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面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学生,教师素养必须先行升级改造。唯有积极探索构建“人工智能 ”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我们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养智能时代卓越教师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ISTE.ISTE Standards for Students.[EB/OL].[2017-07-27].https://www.iste.org/standards/for-students.
  [2]余胜泉,王琦.“AI 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14-22.
  [3]郭炯,荣乾,郝建江.国外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91-98.
  [4]祝智庭,魏非.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创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7(9):21-28.
  [5]曹培杰.未来教师画像——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J].中国德育,2020(10):30-34.
  [6]顾远.从“教育工作者”到“教育创业者”.[EB/OL].[2020-06-13].https://mp.weixin.qq.com/s/H9OUzkLPsnBp2CO2b3SBnQ.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而城市贫困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同时,随着经济结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元点而派生的教育范式—知识范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要求.本文基于知识范式视阈下
期刊
中心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潜在的外部利润诱使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自动整合,村民自由选择居住地而形成的,对周边一定区域具有辐射和凝聚作用的新型乡村聚落,是不同于自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通信工程领域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消耗问题等,所以必须得不断的进行改进.通信技术除了有线通信以外,还有无线通信.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通信工程中有线
初中生泛指在初级中学学习的学生,也泛指青春期早期的一个阶段,该阶段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初中生法
农村五保和“三无”对象是社会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之一,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养老问题关系到五保老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系到社
学位
传统直角坐标系下的导热微分方程与人体几何特性匹配较差,造成方程求解精确度低,从而引起人体温度仿真值与真实值偏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基于人体椭圆柱体的几何特性,将导热微分方程从直角坐标系转化为椭圆柱坐标系,采用交替方向全隐格式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同时给定初始温度以及边界条件,对人体温度进行仿真。将本文仿真结果与传统导热微分方程的计算值以及实验值进行对比,得出本文的计算方法正确且计算
在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中,“主问题”是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关键问题、中心问题或重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关键词”包括文本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太原市农民工明显增多,他们的住房保障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目前各地都有农民工公租房,太原市更是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维护农民工申请公租房的权利。为了让农民工能够安居之后才能乐业,太原市政府加强了对公租房的建设,尽量覆盖到现有太原市农民工。农民工公租房建设不仅关系到了农民工的安居工程,而且还对他们民生保障提供了起码的基础,将会对太原市农民工顺利地完成城市化创造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