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物生产的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以及人类生活的大量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作物栽培科学化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各论部分教材的结构特点
从各论包括的14个作物的栽培理论的普遍规律来看,其教材结构模式为“三大内容、直线结构”,即“概述一生长发育规律一栽培技术”。就概述而言,每个作物均以一节的体例安排来加以论述,而作物的生长发育理论内容和栽培技术内容则依不同的作物,以一至多节的体例安排来分别阐述和介绍。从三大内容的相互关系来看,概述主要起到引学生“进门”、为学生“铺路”的作用;生长发育理论主要起到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作用:栽培技术主要起到让学生学到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形成作物栽培生产的基本技能。
二、各论部分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构筑作物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又要突出不同作物的栽培技术特点,
就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而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应贯彻“概述—生长发育理论—栽培技术”的模式。否则,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头脑里会显得纷繁无序,杂乱无章,学生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知识,在应用中必然会发生困难。但是,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各个作物的经济意义就在应用上和价值上各有明显的差别;不同作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植物学特征以及生长发育阶段均不相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是千差万别:由此而决定的栽培技术则各有特色。甚至同一作物中还有不同类型,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各个作物的不同特点,尤其要突出栽培技术上的差异,并且结合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作物的栽培品种,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充实栽培技术的内容。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不同作物的特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因强调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也不能重视了后者而丢弃了前者,正确的态度是,将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不同作物的特点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作物栽培学的系统性原理。
2、要以启发式为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作物栽培学各论部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各个作物的概述内容,可采用讨论的方法;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内容,可采用实验室观察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而诸如栽培稻的起源与类型、小麦春化理论等内容,由于较抽象空洞,且理论性强,以采用讲授的方法为宜:对栽培技术的内容,有的可结合生产实际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有的可利用电影电视和幻灯等现代化手段采取电化教学的方法。
3、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作物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县份的栽培作物及其品种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从本地作物栽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作物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突破教科书上所列的作物种类,增加当地的主要作物,诸如荞麦、西瓜等。这样就能使师生双方均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以及教学条件上得到充分保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4、要抓住基本知识突出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各论包括了一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比较抽象,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些内容是教学中应突出的重点。例如,水稻种的起源和类型的理论,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反应难懂,由于没有吃透,影响了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小麦的春化理论等也是如此。此外,就栽培技术而言,一方面其内部客观存在着基本规律,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必须深入地分析栽培技术的教材;另一方面,栽培技术本身有许多是技巧性东西,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把握住,如烟草的分级等。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细致地、全面地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搜集和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分别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吃透难点和重点,牢固掌握作物栽培学各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要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既有“黑板上种田”的教训,也有“田地里办学”的挫折。我们要克服上述两种倾向。理论教学與实验教学要交叉安排,在时间上切忌脱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验条件,既可先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进行理论教学,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验教学。以印证和巩固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关于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实践证明,开设作物栽培学“专业实践课”是一条可行的途经,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大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的目的。具体做法可根据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生产实际,安排学生分别参加在校实验场(田)或农民承包田地里的全部工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防治病虫草害、收获、试验设计、田间调查、测试分析、室内考种、资料整理、试验总结等。
一、各论部分教材的结构特点
从各论包括的14个作物的栽培理论的普遍规律来看,其教材结构模式为“三大内容、直线结构”,即“概述一生长发育规律一栽培技术”。就概述而言,每个作物均以一节的体例安排来加以论述,而作物的生长发育理论内容和栽培技术内容则依不同的作物,以一至多节的体例安排来分别阐述和介绍。从三大内容的相互关系来看,概述主要起到引学生“进门”、为学生“铺路”的作用;生长发育理论主要起到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作用:栽培技术主要起到让学生学到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知识,形成作物栽培生产的基本技能。
二、各论部分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构筑作物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又要突出不同作物的栽培技术特点,
就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而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应贯彻“概述—生长发育理论—栽培技术”的模式。否则,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头脑里会显得纷繁无序,杂乱无章,学生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住这些知识,在应用中必然会发生困难。但是,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各个作物的经济意义就在应用上和价值上各有明显的差别;不同作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植物学特征以及生长发育阶段均不相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更是千差万别:由此而决定的栽培技术则各有特色。甚至同一作物中还有不同类型,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各个作物的不同特点,尤其要突出栽培技术上的差异,并且结合本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作物的栽培品种,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充实栽培技术的内容。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与不同作物的特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既不能因强调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也不能重视了后者而丢弃了前者,正确的态度是,将栽培理论的基本结构和不同作物的特点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作物栽培学的系统性原理。
2、要以启发式为指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作物栽培学各论部分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各个作物的概述内容,可采用讨论的方法;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内容,可采用实验室观察和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而诸如栽培稻的起源与类型、小麦春化理论等内容,由于较抽象空洞,且理论性强,以采用讲授的方法为宜:对栽培技术的内容,有的可结合生产实际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有的可利用电影电视和幻灯等现代化手段采取电化教学的方法。
3、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作物作为重点教学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甚至不同县份的栽培作物及其品种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从本地作物栽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作物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突破教科书上所列的作物种类,增加当地的主要作物,诸如荞麦、西瓜等。这样就能使师生双方均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以及教学条件上得到充分保证,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4、要抓住基本知识突出重点。
作物栽培学的各论包括了一定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比较抽象,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这些内容是教学中应突出的重点。例如,水稻种的起源和类型的理论,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反应难懂,由于没有吃透,影响了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小麦的春化理论等也是如此。此外,就栽培技术而言,一方面其内部客观存在着基本规律,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规律,必须深入地分析栽培技术的教材;另一方面,栽培技术本身有许多是技巧性东西,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把握住,如烟草的分级等。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细致地、全面地钻研教材,找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注意搜集和接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分别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吃透难点和重点,牢固掌握作物栽培学各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要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物栽培学教学既有“黑板上种田”的教训,也有“田地里办学”的挫折。我们要克服上述两种倾向。理论教学與实验教学要交叉安排,在时间上切忌脱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实验条件,既可先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进行理论教学,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可先进行理论教学,后进行实验教学。以印证和巩固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关于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实践证明,开设作物栽培学“专业实践课”是一条可行的途经,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大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作物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的目的。具体做法可根据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进度,结合生产实际,安排学生分别参加在校实验场(田)或农民承包田地里的全部工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防治病虫草害、收获、试验设计、田间调查、测试分析、室内考种、资料整理、试验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