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礼遇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43173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6月中旬,我应邀参加《诗歌月刊》在安徽省阜阳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诗会”。当我跨进四川广元至安徽阜阳的1434次普快列车的3号卧车后,并未按牌号去找我的上铺,而是随便捡了一个空着的下铺躺下。列车启动后不久,一位列车员来了。他问我的铺位在什么地方,我说我不知道。他看了我的牌号后,用手指了一下我应该去的地方。我跟在他的身后走到6号铺位,居然左手拈着“3车6号上铺”的小铁牌、右手拍着他的肩问“在哪儿?”此时,我想他才真正地意识到他必须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我这个看上去要么是个傻子要么是在故意给他找岔的人,因为在他看来,我无论如何都是在明知故问。他说:你是干什么的?我答:记者(我不敢说我是诗人)。“记者?!”他一直怪怪地笑着,而此刻他已明显地表现出了诧异(但还是怪怪地笑着)。“你不信呵?我有证件。”他随即跟着我来到我本不该“下榻”的下铺,当他审视完我的记者证、工作证、身份证、四川省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证后,把目光落在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证”上。“你是作家?”“对。”“写什么的?”“诗歌。”“你是诗人?”“就算是吧。”他看到了我搁在铺上的《诗刊》、《星星》诗刊和《诗歌月刊》等杂志,开始友好地坐了下来,边翻那些杂志边问我到安徽去干什么,当他知道我是去阜阳参加诗会的,便提出要看看我的诗,正好我带了几本1998年出的诗集《柔声轻诉》,送了他一本。他这时才真正地也可以说一下子就对我肃然起了敬(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他请我给他签名后,便与我侃起了诗歌。他说他曾经在部队里也搞过文字工作,但不写诗,写材料。他虽然不写诗,却能背诵不少唐诗宋词、毛泽东的诗,还能背诵一些现代诗人如郭小川的诗句。他对诗和诗人是如此地崇拜,但不明白诗人为什么就能把一般人鼓荡在心里的那些玩意儿说得那么好、那么动人。每到激情飞扬处,他总是反复地说道:“我真不明白,他是怎么弄出来的。乖乖!”(每次都特别强调那个“弄”字)。他还认为,诗人嘛就是另类,诗人的脑子嘛就是不对劲。在生活中,常人看来是最简单不过的事,诗人嘛他硬是弄不明白(他拿我找铺位之事作例子。其实我已感到了惭愧),反过来,有些常人一辈子都想不透彻的东西,诗人嘛用几个句子就帮你说了出来。他脱口念出了顾城的“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念毕,他又异常激动地说道:“我真不明白,他是怎么弄出来的。乖乖!”从他的唏嘘里,我已窥见了他的内心里有一束被诗歌照亮的烛焰,直往上窜。他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诗人为何那样高深莫测,那样不可理喻,那样不可模仿。他认为诗人是神秘的、神奇的、神圣的,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诗人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当他平静下来之后,对我说,看你找铺位的样子,怪怪的、傻乎乎的,我就在想,这人怎么啦,居然找不到自己的铺位,原来你是诗人。我无法作更多的解释,只好真诚地说了一句:抱歉,不好意思。末了,他说:认识你我很高兴。你就在这儿住下吧,这个忙我还是帮得到的。随即给我换了牌号,还给我拿来了一条非常干净的毛巾、一只装有茶叶的茶杯、一保暖瓶滚烫的鲜开水,以及在以后十多个小时的旅途中无微不至的关照。
  因为诗歌,我认为我是幸运的。然而更为幸运的是,诗会结束后,我在安徽合肥至四川广元的1432次列车上再次遇上他。这次,是上车前在站台上遇见他的,我与他打了一个招呼便匆匆上了车(我手里握着的依然是一张上铺票),我不想再次给他打麻烦。当我在我的上铺里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他爬上来把我拍醒,说终于把我找到了,不由分说地将我的行李提上并叫我跟他走。就这样,我再次由上铺睡到了下铺。其间,他带着明显的有些喜不自禁的口吻说,他把我送给他的诗集带回家后,对他的儿子说:你爸这次在车上认识了一个诗人,你看,这是他的亲笔签名呢。他让我猜他儿子怎么说,他说他儿子看了诗集上我的照片和签名后说:老爸,你这一生还没有人给你签过名吧……此时,他突然变得有些腼腆,紧握着我的手说道:“认识你真是我的荣幸。”我由衷地回答:“彼此,彼此。”
  因为诗歌,我记住了一名普通的列车员——龚建清。
其他文献
播州,春秋战国时为鼈国地,秦统一六国后以鼈国地置鼈县,迄今已逾2000多年。土著先民们世代繁衍栖居于此,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  播州最早的文学作品,系公元前150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卒舍人注释的《尔雅注》,词赋作家盛览创作的《列锦赋》、《合组歌》。舍人和盛览是辉耀史册的学者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牂牁人尹珍在西夷著书立说,播撒文化的种子,是“蛮荒之地”最早的文化导师。  唐末时,杨端因平播有功而
期刊
陆忆敏的诗每看一次,就感叹一次她的古典和清逸。几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面,读她的诗是一种享受。仿佛观看那些风格内敛而清新的情绪片[1],感受画面中怀旧的阳光,微泛着黄的人与物,触摸脆而卷的页缘、磨旧的质地,品味影像中复古的色调、柔软的物象以及那浪漫的魔幻气息。  已有不少评论将陆忆敏经典化,强化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比如,崔卫平称她为“文明的女儿”,“结晶式的人物”,余夏云评其为“能对传统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大规模进入国人的精神视野,人们的消费形式日益多样,审美取向日趋多元,价值标准也变得游移不定。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下,诗歌生产的媒介、传播的途径、蕴含的精神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诗歌写作与消费文化语境之间呈现出难以割舍的共谋姿态。对诗人而言,一方是注重内在精神提升的诗歌内现场,另一方是充满诱惑之力的物质外现场,如何在两者的夹缝之间寻求平衡,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体意识、彰显时代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傅天虹:祖籍安徽,1947年生于南京。南京师院毕业,香港广大学院文学士、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  还在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南京的外婆抚养成人。80年代初移居香港,促成两岸诗人在北京首度会面,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1987年在犁青、洛夫、路羽、张默参与并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1年客居澳门,
期刊
桃色三千里  从此以后,你对桃花不再有过敏反应  ——题记  注:标题言其青春、情爱之深广、辽阔。  题记“从此”二字,值得玩味;也许是该诗歌完成之后,或者倾诉之后,或者是自我思想的涅槃之后。“你”,在诗歌里是倾诉对象,特定的虚拟之人。“过敏”,医学术语。在这里可以直接喻指“脸红,或者对爱情的一种紧张感,恐惧感”。如果一具体化,诗意就荡然无存了。  笺:已经去世的卧夫先生说:“水晶花的诗歌取向,受
期刊
继出版诗文集《爱的小雨》《给雨取个名》《把门打开》《最后一个问题》后,赵晓梦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作《一夜之后》,给我们带来新的欣喜。前四部作品集着重从他的童年记忆、学生生活、职场经历中撷取点滴,抒发情感,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修养和诗文成就。这部诗集侧重回顾近两年来与诗歌相伴的人生履痕,续写着他携诗同行,笔耕不辍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作者心血的又一次结晶。  诗是一种指向,一种高度,从诗作中可以看到诗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谢 冕:1932年1月6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合著)、《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
期刊
今天,我们已经深度进入了互联网和自媒体传播的时代,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写作,几乎无法遮断与电子媒体的联系。网络新媒体肆意横行抢占了时代的文化高地,宣泄着强有力的话语霸权,对大众进行着价值观的误导。年轻人的写作被席卷进互联网的乱象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媒体时代的写作发言权,让诗歌写作失去了“难度”,也造成了诗歌写作上的某种混乱、浮躁、粗鄙的状况。  “艺术作品之所以有价值,仅仅由于它随未来的反响而颤动。
期刊
古马诗歌精致的秘密来源于一种高贵品质里的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发的对自然景物、传统美学、古典诗词婉转余韵的天然保存——我是说古马对景物静态与动感的纯度提炼,美学视界展现出来的全程往返的维度,以及吸取唐宋诗词、民俗谣曲遗产中光与镭的巧妙贯穿,现实生活里的扑腾窥伺。在他的诗中对山川、大漠、河流、神庙图腾般的虔敬与当代人情感流程里欠缺的接缝承揽,说到底无论诗的格局、情绪的充沛、情感的黎明在词语流动和回眸时,
期刊
释题:后消费时代  想好本文题目后,先上网“百度”了一下“后消费时代”,解释为:“后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表现为顾客对多方位、多层次体验的需求,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消费体验给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过,本文的“后消费”命题本意,是想说在空前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消费热之后,我们似乎又进入了一个空前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消费热,包括而且特别是对诗歌的消费——且而且,近乎于狂欢式的“高消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