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党适应性是政党存续壮大的基本前提,尤其是政党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适应性挑战更为复杂。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单位制解体,大量公共性事务进入社区,“两新组织”和大量流动党员的涌现,造成党组织系统的控制能力削弱,出现了党对社会的一种不适应性。在此情况下,如何加强党建工作,增强党对社会的适应性,调试党的结构和功能成为党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 政党适应性 太原市迎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43-03
一、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的区域化党建的发生逻辑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区域化党建。自2004年区域性大党建提出以来,学术界就不断对其进行含义的界定,其中形成了规模效应说、区域统筹发展说,功能优化说等,这些是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对区域化党建进行阐述的,本文在综合各方界定和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区域化党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主要阵地,其他党组织为结点,通过多联互通的组织设置、科学有效的载体平台、灵活多变的方式手段,通盘使用党员阵地、统筹党建资源及社会资源,形成区域内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2.政党适应性理论。适应性在政治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表述。最早将政党与适应性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他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在他看来,政党适应性是衡量政党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一个政党在面对社会机构、经济体制乃至群众心理等诸多要素变化时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功能目标的一种能力。综合看来,政党适应性可以概括为政党组织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它是政党组织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
(二)区域化党建的发生逻辑
从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的转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这样一种多重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势必会使社会结构出现零散化、碎片化、流动化、多元化的特征,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一旦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社会资源整合控制体系瓦解,而新的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就会出现社会治理能力落后于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此,如何调试党的结构和功能,使之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风险,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就成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区域化党建就是要打破党组织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增强党组织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建构起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利益表达、资源整合的系统化治理结构,从而有效的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三)从适应单位制解体、单位党建功能分化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是以具有严密组织的行政一体化的单位制为载体,凭借国家权力直接拥有并分配社会各类资源,由此取得对社会有效的控制力与动员力。”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大量的两新组织和自由资源涌现,削弱了党通过单位体制控制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位党建已经无法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出现了党在基层工作的大量空白点。区域化党建的出现,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外部新型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调试,它以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及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为原则,致力于解决单位制党建与新型社会形态之间的不适应问题,降低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政党适应性变迁: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探索——以太原市迎泽区为例
(一)太原市迎泽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主要做法
1.结构调试。(1)建立“联动化”领导体制。在街道方面,有区委任命的8个委员(包括1个书记,2个副书记,5个委员),此外还有街道推荐的驻地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一般一个街道任命7个兼职委员(x为7),这样涉及区域内的事项就由这15人共同协商解决。比如迎泽街道办事处就任命了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党委书记以及南宫、景峰写字楼的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在社区层面,同街道类似,实行“大党委”模式,除街道任命的5个委员外,也配备有兼职委员,这些兼职委员来自其辖区比较大的企业、离退休干部和楼院长。这些离退休干部和楼院长能力强见识广,赋予他们兼职党员身份后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2)健全“全覆盖”组织网络。太原市迎泽区地处太原市中心,辖区内有重要的柳巷商业圈。在非公企业党建方面,2012年以前,迎泽区共有近6000个非公企业,只有93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经过2012年集中组建后,党组织由93个增加到到595个,达到了10%的比例。党的工作覆盖了2329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9000余户个体经营户。根据不同的类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组建:一是单独建。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按照党章的规定及相关程序单独组建党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的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由街道下设非公党组织;规模较小的隶属于社区,由社区建立非公党组。二是片区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聚的区域,建立片区党支部,主要将片区内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通过每月召开例会,每周定期走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业主和负责人转变观念,支持在本单位开展党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推荐和招聘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员到企业就业,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这样片区党支部就起到一个孵化器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发展新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现在共有97多个片区党支部,每个片区党支部涵盖30个左右的企业,总共涵盖2000至3000个企业。三是楼宇建、市场建。迎泽区针对商业企业楼宇多,专业市场多的特点建立楼宇型、市场型、商业街区党组织。楼宇如胜科、景峰、金港集团,把每幢独立的商务楼宇视为一个联合体,依托商务楼宇中的物业管理机构建立党组织,将驻商务楼宇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及党员纳入管理范围。市场如五龙口海鲜市场,将市场内流动性强、分散经营、无上级主管的个体经营户党员集中起来,建立专业市场党组织。商业街区如食品街,在其管委会成立了党支部,将所有商户纳入管理;在柳巷商业街,各大商场:贵都、铜锣湾、立达、华宇购物中心、自由前沿等都分别以商场为主建立党支部。目前,全区共建立了48个楼宇、市场、街区党组织。目前新社会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党组织组建工作也是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重要领域。 2.功能调试。城市基层党建正在由管理、控制型政党向治理、服务型政党转化,其功能目标定位于更好地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为此,迎泽区也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1)党代表工作室——知党情、听民意。太原市迎泽区在2013年开始在各个街道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今年在全省推广。依托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1+2”模式,建立起11个街道、镇(社区、村)党代表工作室,共有768名代表委员深入群众,走进基层宣传政策、凝聚人心。通过接待党员群众、走访党员群众、开展党内民主恳谈、组织调研视察、参与组团惠民服务、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等活动方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理念。(2)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居民。太原市迎泽区动员及要求全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去社区报道。目前已动员了区上的2800多名在职党员、省市的60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这样做可以统筹区域内的党建人才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增强社区治理的多元性;同时可以将党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共享到社区,更好地服务社区。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分为三种情况:到居住地社区报道;到工作单位驻地附近的社区报道;到驻室(党代表工作室)所在社区报道。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要做到“三个一”工程,领办1项志愿项目,每半年至少参加1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联系1户社区困难家庭。为增强此项活动的实效性,社区党支部还会针对每位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情况填写《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卡》。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1)共建共驻效果差。从迎泽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效果看,只能向驻地单位协调到有限的资源,并且能否协调到资源取决于和驻地单位领导的人情关系如何。“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共建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机制”,在联动的内容上缺少内在的契合点,且手段方式缺乏激励性措施。(2)两新组织党建活力不足。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目的还停留在传达中央省市精神,学习中央地方性政策文件的层面,党建内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契合度不高,所以少数非公企业往往意识不到党建工作促企业发展促企业和谐的功效,因而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3)党建内容单一。对党员的教育、学习、培训经常化的应该有,但目前学习的形式更多的停留在领导讲话、专题性的思想政治学习方面,与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久而久之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学习这些文件精神并不注重效果,很多时候都是为学而学。(4)党建考核形式化。社区书记反映,“印象中,党建工作每年就是在总结—计划—总结—计划,形式性的东西多。”“党建考核一般就是看档案,党建工作就是虚的,报的材料多了,活动记录多了,分就打高了,其实很多资料都是要检查的时候补充进去的,真正做到的很少。”不注重效果的工作势必会使基层党建形式化、虚无化。(5)街道社区行政事务繁杂。在街道和社区,党口和行政口是同一批人马,交叉任职,行政工作往往更具体更繁杂,所以处理行政事务占据了党组织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目前太原市的重点工作是城中村改造,所以工作重心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拆迁、不安定因素排查、信访、维稳上,工作是自主安排的,所以党建工作就被搁置。(6)党员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不强。
2.原因分析。(1)社区管理中条块行政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驻区单位由于长期受条块思维的影响,属地化意识不强,结对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单位制党建纵向隶属关系的固有存在使得地方党工委在与其沟通联动方面尚有难度,造成党内资源不能有效地在街道社区内流动,党内资源整合受限。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缺乏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能否协调到资源往往取决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和驻地单位领导的素质、态度。这种临时性的、松散的组织关系一旦在人事变动后就不复存在,出现了“活动靠关系,维系靠情分”的局面。(2)基层党政混同的弊端。街道层面,在乡镇、街道所属的各个机构之中,党政办是综合性的辅助机构,是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合为一个办公室(也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简称,为本单位的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服务的机构。所以这样一个党政综合性的办公室,承担着党口和行政口的双重工作压力,党政办平均人数约为7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有限的人员力量下,党建工作由于弹性较强,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境地,而行政工作更加实在具体,这样就出现了重业务、轻党建或党建工作与事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社区层面,社区的功能定位出现了偏差,职能行政化色彩浓重。现在,绝大多数社区都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制度安排,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本应该以服务居民为主要任务,可他们却承担着协助政府的事务性工作,社区书记不得不完成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于是党建工作的职能也逐步行政化。此外,党政混同还造成党按照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开展工作,只有自上而下的思想贯彻,缺乏自下而上的党员参与、基层的民意表达;考核方式也程式化、刻板化,党建活动自然无法做到生动活泼;很多时候行政身份比党员身份更有价值,党员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三、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首先,在实际党建工作中,要实现在街道辖区内,“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在充分满足辖区内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形成覆盖全部社会单元(包括街道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等)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最终形成有效整合、协调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党建局面,仅仅靠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很难奏效,需要更高层次的制度安排。其次,针对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的情况,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评价、反馈机制,同时赋予社区党组织相应的职权,比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评先评优、民主评议、提拔任用时参考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建议,这无疑会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奉献社区的积极性。第三,合理定位社区党组织的功能。社区党组织要找准社区社会化的功能定位,减少行政事务的干扰,将工作重心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上,加大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更好地服务居民。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 谢方意.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J].探索,2011(4)
[3] 满媛媛.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建紧迫而现实的命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4)
[4] 唐文玉.以区域化党建应对社会转型风险[J].理论与改革,2011(5)
[5] 梁妍慧.区域化党建是党的建设的新课题[J].理论学刊,2010(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王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基层党建。)
(责编:贾伟)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 政党适应性 太原市迎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43-03
一、政党适应性视角下的区域化党建的发生逻辑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区域化党建。自2004年区域性大党建提出以来,学术界就不断对其进行含义的界定,其中形成了规模效应说、区域统筹发展说,功能优化说等,这些是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对区域化党建进行阐述的,本文在综合各方界定和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区域化党建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主要阵地,其他党组织为结点,通过多联互通的组织设置、科学有效的载体平台、灵活多变的方式手段,通盘使用党员阵地、统筹党建资源及社会资源,形成区域内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2.政党适应性理论。适应性在政治学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研究较多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权威的表述。最早将政党与适应性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他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反之,适应性越差,越刻板,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在他看来,政党适应性是衡量政党能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一个政党在面对社会机构、经济体制乃至群众心理等诸多要素变化时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和功能目标的一种能力。综合看来,政党适应性可以概括为政党组织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它是政党组织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
(二)区域化党建的发生逻辑
从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的转变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这样一种多重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势必会使社会结构出现零散化、碎片化、流动化、多元化的特征,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一旦旧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社会资源整合控制体系瓦解,而新的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就会出现社会治理能力落后于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此,如何调试党的结构和功能,使之面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风险,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就成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区域化党建就是要打破党组织之间的纵向隶属关系,增强党组织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建构起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利益表达、资源整合的系统化治理结构,从而有效的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三)从适应单位制解体、单位党建功能分化的视角看,迫切需要区域化党建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是以具有严密组织的行政一体化的单位制为载体,凭借国家权力直接拥有并分配社会各类资源,由此取得对社会有效的控制力与动员力。”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资源配置方式多元化,大量的两新组织和自由资源涌现,削弱了党通过单位体制控制和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单位党建已经无法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出现了党在基层工作的大量空白点。区域化党建的出现,是中国共产党在与外部新型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调试,它以遵循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及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为原则,致力于解决单位制党建与新型社会形态之间的不适应问题,降低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二、政党适应性变迁:区域化党建的实践探索——以太原市迎泽区为例
(一)太原市迎泽区区域化党建工作主要做法
1.结构调试。(1)建立“联动化”领导体制。在街道方面,有区委任命的8个委员(包括1个书记,2个副书记,5个委员),此外还有街道推荐的驻地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一般一个街道任命7个兼职委员(x为7),这样涉及区域内的事项就由这15人共同协商解决。比如迎泽街道办事处就任命了太原市第五中学的党委书记以及南宫、景峰写字楼的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在社区层面,同街道类似,实行“大党委”模式,除街道任命的5个委员外,也配备有兼职委员,这些兼职委员来自其辖区比较大的企业、离退休干部和楼院长。这些离退休干部和楼院长能力强见识广,赋予他们兼职党员身份后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2)健全“全覆盖”组织网络。太原市迎泽区地处太原市中心,辖区内有重要的柳巷商业圈。在非公企业党建方面,2012年以前,迎泽区共有近6000个非公企业,只有93个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经过2012年集中组建后,党组织由93个增加到到595个,达到了10%的比例。党的工作覆盖了2329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9000余户个体经营户。根据不同的类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组建:一是单独建。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按照党章的规定及相关程序单独组建党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的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由街道下设非公党组织;规模较小的隶属于社区,由社区建立非公党组。二是片区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集聚的区域,建立片区党支部,主要将片区内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流动党员纳入管理范围。通过每月召开例会,每周定期走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业主和负责人转变观念,支持在本单位开展党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推荐和招聘具有党员身份的人员到企业就业,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这样片区党支部就起到一个孵化器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发展新党员,壮大党员队伍。现在共有97多个片区党支部,每个片区党支部涵盖30个左右的企业,总共涵盖2000至3000个企业。三是楼宇建、市场建。迎泽区针对商业企业楼宇多,专业市场多的特点建立楼宇型、市场型、商业街区党组织。楼宇如胜科、景峰、金港集团,把每幢独立的商务楼宇视为一个联合体,依托商务楼宇中的物业管理机构建立党组织,将驻商务楼宇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及党员纳入管理范围。市场如五龙口海鲜市场,将市场内流动性强、分散经营、无上级主管的个体经营户党员集中起来,建立专业市场党组织。商业街区如食品街,在其管委会成立了党支部,将所有商户纳入管理;在柳巷商业街,各大商场:贵都、铜锣湾、立达、华宇购物中心、自由前沿等都分别以商场为主建立党支部。目前,全区共建立了48个楼宇、市场、街区党组织。目前新社会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党组织组建工作也是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重要领域。 2.功能调试。城市基层党建正在由管理、控制型政党向治理、服务型政党转化,其功能目标定位于更好地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为此,迎泽区也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1)党代表工作室——知党情、听民意。太原市迎泽区在2013年开始在各个街道社区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今年在全省推广。依托党代表工作室这个平台,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通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1+2”模式,建立起11个街道、镇(社区、村)党代表工作室,共有768名代表委员深入群众,走进基层宣传政策、凝聚人心。通过接待党员群众、走访党员群众、开展党内民主恳谈、组织调研视察、参与组团惠民服务、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等活动方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理念。(2)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社区居民。太原市迎泽区动员及要求全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去社区报道。目前已动员了区上的2800多名在职党员、省市的60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这样做可以统筹区域内的党建人才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增强社区治理的多元性;同时可以将党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共享到社区,更好地服务社区。目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分为三种情况:到居住地社区报道;到工作单位驻地附近的社区报道;到驻室(党代表工作室)所在社区报道。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群众要做到“三个一”工程,领办1项志愿项目,每半年至少参加1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联系1户社区困难家庭。为增强此项活动的实效性,社区党支部还会针对每位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情况填写《在职党员社区表现反馈卡》。
(二)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区域化党建存在的问题。(1)共建共驻效果差。从迎泽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效果看,只能向驻地单位协调到有限的资源,并且能否协调到资源取决于和驻地单位领导的人情关系如何。“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共建党组织之间的联动缺少有效的沟通和机制”,在联动的内容上缺少内在的契合点,且手段方式缺乏激励性措施。(2)两新组织党建活力不足。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目的还停留在传达中央省市精神,学习中央地方性政策文件的层面,党建内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契合度不高,所以少数非公企业往往意识不到党建工作促企业发展促企业和谐的功效,因而对党建工作缺乏热情。(3)党建内容单一。对党员的教育、学习、培训经常化的应该有,但目前学习的形式更多的停留在领导讲话、专题性的思想政治学习方面,与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久而久之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此外,学习这些文件精神并不注重效果,很多时候都是为学而学。(4)党建考核形式化。社区书记反映,“印象中,党建工作每年就是在总结—计划—总结—计划,形式性的东西多。”“党建考核一般就是看档案,党建工作就是虚的,报的材料多了,活动记录多了,分就打高了,其实很多资料都是要检查的时候补充进去的,真正做到的很少。”不注重效果的工作势必会使基层党建形式化、虚无化。(5)街道社区行政事务繁杂。在街道和社区,党口和行政口是同一批人马,交叉任职,行政工作往往更具体更繁杂,所以处理行政事务占据了党组织工作者的大部分时间。目前太原市的重点工作是城中村改造,所以工作重心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拆迁、不安定因素排查、信访、维稳上,工作是自主安排的,所以党建工作就被搁置。(6)党员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不强。
2.原因分析。(1)社区管理中条块行政关系没有完全理顺。驻区单位由于长期受条块思维的影响,属地化意识不强,结对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单位制党建纵向隶属关系的固有存在使得地方党工委在与其沟通联动方面尚有难度,造成党内资源不能有效地在街道社区内流动,党内资源整合受限。没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缺乏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能否协调到资源往往取决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能力和驻地单位领导的素质、态度。这种临时性的、松散的组织关系一旦在人事变动后就不复存在,出现了“活动靠关系,维系靠情分”的局面。(2)基层党政混同的弊端。街道层面,在乡镇、街道所属的各个机构之中,党政办是综合性的辅助机构,是党委办公室和政府办公室合为一个办公室(也就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简称,为本单位的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服务的机构。所以这样一个党政综合性的办公室,承担着党口和行政口的双重工作压力,党政办平均人数约为7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有限的人员力量下,党建工作由于弹性较强,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境地,而行政工作更加实在具体,这样就出现了重业务、轻党建或党建工作与事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社区层面,社区的功能定位出现了偏差,职能行政化色彩浓重。现在,绝大多数社区都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制度安排,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本应该以服务居民为主要任务,可他们却承担着协助政府的事务性工作,社区书记不得不完成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于是党建工作的职能也逐步行政化。此外,党政混同还造成党按照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开展工作,只有自上而下的思想贯彻,缺乏自下而上的党员参与、基层的民意表达;考核方式也程式化、刻板化,党建活动自然无法做到生动活泼;很多时候行政身份比党员身份更有价值,党员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三、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首先,在实际党建工作中,要实现在街道辖区内,“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在充分满足辖区内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形成覆盖全部社会单元(包括街道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等)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最终形成有效整合、协调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党建局面,仅仅靠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很难奏效,需要更高层次的制度安排。其次,针对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活动的情况,如何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社区评价、反馈机制,同时赋予社区党组织相应的职权,比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评先评优、民主评议、提拔任用时参考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建议,这无疑会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奉献社区的积极性。第三,合理定位社区党组织的功能。社区党组织要找准社区社会化的功能定位,减少行政事务的干扰,将工作重心放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上,加大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更好地服务居民。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 谢方意.区域化党建:内生逻辑、功效与路径[J].探索,2011(4)
[3] 满媛媛.区域化党建:社区党建紧迫而现实的命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4)
[4] 唐文玉.以区域化党建应对社会转型风险[J].理论与改革,2011(5)
[5] 梁妍慧.区域化党建是党的建设的新课题[J].理论学刊,2010(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王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基层党建。)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