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血管外科发展简史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cyat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血管外科发展史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相继在一些大医院开展,并逐渐向一些有条件的基层医院普及,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血管外科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2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血管诊疗技术不断改进、血管器材不断改良及相关研究相继在国内得到开展,并取得一定成功。特别是1993年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成立后,血管外科进入了初级发展期。第3阶段,进入21世纪后,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及杂交技术等技术的创新及材料科技的发展促成了血管外科的第2次飞跃,血管外科从此进入了微创新纪元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青囊秘诀》的发现者何高民认为此书系明末清初傅山所作,先由张士学秘藏,后由"潘子"抄录,再由王大德于雍正元年抄录。依据碑刻、契约等民间文献,结合张士学后人的口述,张氏世代为医,张士学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河南怀庆府济源县庙道镇的医者,不会早于王大德秘藏此书。张氏不知从何处得到《青囊秘诀》。晚清之时,家道中落,张氏秘藏的《青囊秘诀》抄本流出,为李隐园所获,后由其子李渠带入山西,被何高民发现。
吴普所撰《吴氏本草》早已亡佚。清代焦循最早予以辑佚。焦循之所以能够辑成该书,有其背景:①修订《毛诗鸟兽草木虫鱼释》所需,②喜好医药,③留存乡邦文献的情怀,④辑佚学风的影响;又与焦循的内在条件有关:①丰富的藏书和便利的借阅环境;②读阅抄录的习惯;③"以通儒治经之法用以治医经"的朴学思想;④本于经文的治经方法;⑤系统熟稔的辑佚修养。经焦循辑佚,《吴氏本草》得以初步恢复旧貌。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参照日本的学制颁布了《医学专门学校规程令》,并设立第一所国立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其后一些地方政府也设立公立医学教育机构,如江苏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等。这些国立、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均由留日归国医学生创办,他们照搬日本医学专门学校的课程表,聘请日本教师,翻译日本教材,购买日本试验标本仪器,基本移植了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可以说,民国初年,中国以日本为模版,
期刊
《俄藏敦煌文献》第14册第150页所收Дх.09319残片,上下前后均残损,仅存文字6行。该文书为《素问·三部九候论》的一个传本,与敦煌另一《三部九候论》传本Дх.00613+P.3287为2个传本,不能拼缀,但对其缺损的文字有补充意义。另外,Дх.09319残片对后世通行本《三部九候论》也有着重要的校勘意义。
期刊
中国最早的期刊《吴医汇讲》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表的《祷告药皇誓疏》(《王家瓒七誓》)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承传传统医德的的医者誓词,亦即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一篇精湛的医德论文,却并未演化成为希波克拉底誓言那样的誓词体,而《祷告药皇誓疏》却从标题到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誓言"范本。它传承了《大医精诚》的内容,丰富了"忍辱安贫"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的条理化、誓言化,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