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将经典古诗词恰当地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有利于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对中学生进行审美、品德的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古诗词;思想政治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9101
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古诗词,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其哲理,领会作者意图。此外,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古诗词授课的实施过程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审美特质创新所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能力的关键是要具有创新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思维的有效方法比较多,灵活有效地将经典古诗词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便是其中之一,它恰好顺应了新型的审美化教学的潮流。审美化教学这项研究,是在政府直接倡导下兴起于20世纪末延续到21世纪的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它强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尊重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也顺应了人类始终追求的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审美性)和谐统一的思想。
优秀的经典古诗词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它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折射出敏捷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烁出理想的光芒。中学生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的古典诗词的阅读与学习,欣赏诗词中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体会诗词中的思想与情感,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斗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這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引用事例、表达观点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经典古诗词讲究押韵,句子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学生也乐意记忆,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诗句,对基本知识、观点的记忆可以起到提醒、巩固等作用。例如,在讲完“怎样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节内容时,我用投影显示出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是一首浅显明白、饶有风趣的诗。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那样,信口雌黄。作者以矮人看戏来比喻、讽刺在文坛评论中不问事实、人云亦云的不良风气。论诗如此,论事、论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只眼独具,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而那种“矮人看戏”的作风,连感性认识都谈不上,却跟在别人的后边信口开河,说长道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见呢?学生们听了都频频点头称是。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一道习题都要细心观察,仔细斟酌才能看清事实真相,把握主题意旨,这对我们的处世、待人、学习都有好处。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明白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2 思想丰富教育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自我超越,自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我们今天提倡自主精神的社会正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实践,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在现实中有些中学生抱着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生活态度,放松自我要求,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以身试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律意识教育,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精神的塑造,注意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
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历史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独”、“自省”、“改过”等思想修养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一种进取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张子语录》)则是一种进取人格。这对于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勇敢、奉献、爱国、忠义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能对中学生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词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这些诗词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经典古诗词在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正确引导挖掘所需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运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去糟取精,使古诗词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古代文人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然非常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其间包含的道德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一面。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等等。古典诗词作品中的道德思想十分复杂,往往是鱼目混杂,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在思想政治课中适时地使用一些经典古诗词,对组织教学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古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要选择到能恰到好处地与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观点密切结合起来的材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妙用”诗词,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润成.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关键词:素质教育;古诗词;思想政治课;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9101
经典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古诗词,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其哲理,领会作者意图。此外,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古诗词授课的实施过程也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较大程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 审美特质创新所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能力的关键是要具有创新素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思维的有效方法比较多,灵活有效地将经典古诗词运用于思想政治课堂便是其中之一,它恰好顺应了新型的审美化教学的潮流。审美化教学这项研究,是在政府直接倡导下兴起于20世纪末延续到21世纪的中国素质教育改革,它强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尊重与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等,也顺应了人类始终追求的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审美性)和谐统一的思想。
优秀的经典古诗词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它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折射出敏捷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烁出理想的光芒。中学生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的古典诗词的阅读与学习,欣赏诗词中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体会诗词中的思想与情感,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斗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這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首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情景,引用事例、表达观点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其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热情。经典古诗词讲究押韵,句子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艺术性,学生也乐意记忆,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引用与课文内容联系密切的诗句,对基本知识、观点的记忆可以起到提醒、巩固等作用。例如,在讲完“怎样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节内容时,我用投影显示出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诗:“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是一首浅显明白、饶有风趣的诗。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那样,信口雌黄。作者以矮人看戏来比喻、讽刺在文坛评论中不问事实、人云亦云的不良风气。论诗如此,论事、论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只眼独具,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而那种“矮人看戏”的作风,连感性认识都谈不上,却跟在别人的后边信口开河,说长道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自己的真知灼见呢?学生们听了都频频点头称是。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一道习题都要细心观察,仔细斟酌才能看清事实真相,把握主题意旨,这对我们的处世、待人、学习都有好处。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明白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可谓一举多得。
2 思想丰富教育所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态度以乐观主义人生哲学为基础,提倡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健康和谐的自身心态。它认为人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善性和能力不断自我超越,自强不息,塑造自身和谐健康的心理。我们今天提倡自主精神的社会正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实践,培养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值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鉴。在现实中有些中学生抱着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生活态度,放松自我要求,不思进取,贪图享受,进而在不知不觉中以身试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律意识教育,培养中学生的自我精神的塑造,注意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
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历史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慎独”、“自省”、“改过”等思想修养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培养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一种进取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张子语录》)则是一种进取人格。这对于当代中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具现实意义。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勇敢、奉献、爱国、忠义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能对中学生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词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这些诗词自古以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中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经典古诗词在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青少年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正确引导挖掘所需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运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去糟取精,使古诗词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古代文人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然非常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其间包含的道德思想也可能存在落后的一面。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等等。古典诗词作品中的道德思想十分复杂,往往是鱼目混杂,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注意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在思想政治课中适时地使用一些经典古诗词,对组织教学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古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要选择到能恰到好处地与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观点密切结合起来的材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做好准备工作,才能“妙用”诗词,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彭隆辉,孙继儒.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改革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杨润成.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
[3]罗明东.当代教育改革新探索[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