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书》对于《史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在目录编排上,《汉书》将《史记》中的《律书》、《历书》合为《律历志》,这不仅有史学家个人编纂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更多的来源于不同时代背景的综合影响。在分析对比历史记载以及史评史论的时候,应当结合多方因素综合考察,对于研究者更为客观地把握历史事件全貌更有裨益。
关键词:史记;汉书;律书;历书;律历志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12-02
《史记》与《汉书》均为我国历史著述的里程碑之作,分别开创了纪传体和断代史的史书编纂体例。而《汉书》作为后起之秀,在撰写过程中对《史记》进行了大量借鉴参考,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如在目录分类上,将《史记》“八书”化为“十志”,有增有改,如增加了《五行志》、《刑法志》,以及改《平准书》为《食货志》,改《河渠书》为《沟洫志》等等,其中还有合并之流,如将《礼书》、《乐书》合为《礼乐志》。但两书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增删抑或合流,都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和深深的时代烙印,以《律书》、《历书》以及《律历志》为例相比,便可初见端倪。
一、述作有异
《律历志》并非将《律书》、《历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在内容上,二者都说到了音律和历法,然而在其余亦各有所异。首先,在“律”的方面,《史记》首先探讨了“律”和“兵”的关系,认为“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这是《律历志》中所没有的。对于“兵”,司马迁认为“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由此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兵”理解为战争,且可看出司马迁对其的重视程度。然而儒家对战争的态度是支持出发点为仁义的战争,而总的来说,对战争还是持保留态度;道家则更是对战争持有“夫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而《史记》对黄老之学是报以推崇的态度的,于《汉书·司马迁传》中可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评价。但司马迁对于战争的看法,初看却与道家思想相去甚远,而更近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然而在司马迁看来,道法同源,法本于道。《史记》中记载各家列传,往往将相同思想学派的人进行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等,而《老子韩非列传》则将老庄与申不害、韩非合传,其意指耐人寻味。其中在描述申不害、韩非的学术来源时写道:“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乃是汉代对祖述黄帝、老子学派的称谓。这一学派兴起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初,学者主要由一批持道家学说并且适应形势积极入世的人组成,属于道家的一个别派。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稷下学者慎到等人所学过的‘黄老之术’,亦是申子、韩子皆本的‘黄老’。”然而司马迁对战争的重视并不代表鼓吹战争,他强调战争需要随着“道”的引领而行才能发挥作用:“故坚戈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究其本源,《律书》对“兵”之重视,仍可看作是黄老之学对司马迁造成的影响。
在“历”的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历书》的内容,并将《律历志(下)》中将历法相关的内容分为《统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六部分,并在《世经》一章中详细列出了从太昊至于光武帝刘秀的变系,并注明了上古时代帝王的“五德之运”,这也是《历书》当中所没有的形式。“《汉书·律历志》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以统治者在《白虎通》礼统一的儒家五经异同为准则,为汉德归属的顺理成章而寻找理论依据。”而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有“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记载。
二、次序之别
《律历志》对于《律书》、《历书》的发展,还在于行文次序上的不同。在《史记》中《律书》、《历书》排于《礼书》、《乐书》之后,然而《律历志》则是位于《汉书》“十志”之首。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据其自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然要“究天人之际”,就必然需要研究星宿方位和天文历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且司马迁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而“天人感应”又是董仲舒的代表思想之一。故《律书》、《历书》在《史记》“八书”中处于较前的位置,可见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重视,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八书”的体例来源于《尚书》“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但序列上与八政相去甚远,从侧面表现了司马迁的著述思想:“他将《礼》、《乐》排在前,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主张无为而治,用道德礼仪来替代苛法暴政,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机制,从而达到天下昌盛的太平局面。序《律》《历》为后,旨在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基本国策,借《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战争观以警示汉武帝。”。
再看《汉书》,虽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班固并非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内容上补充了大量自身的创新。如在目录的次序上,《律历志》被提为首篇,这体现了班固更为浓厚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的思想。“《史记》八书序《礼》、《乐》为先,《律》、《历》其后,旨在重道德尚礼仪而助流政教,强调人的行为特别是君主的行为对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汉书》十志序《律历志》为先《礼乐志》为后,是屈从胜者为王应天改制,突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唯心主义天命观,为刘秀的图谶神学服务。”
三、时代之异
对于上述《律书》、《历书》与《律历志》之间的差别,除了受到史学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综合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也会造就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白寿彝先生所说:“他们承担的时代任务不同,因而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以司马迁的自述来看,其撰写《史记》除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故对于历史,注重其“变”的原因,从中探求王朝兴盛,个人存亡的道理,相较于班固,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淡。同时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显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习论道于黄子”,一定程度上对《史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以及司马迁本人的学术观点也造成了影响。而师从大儒董仲舒又使其不流于无为,方其时诸子仍有争鸣,各家思想杂糅而又不拘于一家,思维相对活跃。且西汉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之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国家政治较为稳定,在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追求礼乐文明这样的上层建筑。且武帝好征伐,礼乐对当时的时代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于班固所处的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已经经过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的统一行为,趋于正统,光武帝钦定谶纬之学为内学,难免对班固的史学思想造成影响。“班固不是像司马迁那样,去答复历史怎样变化发展,而是去答复如何维持目前的局面。”且班固曾因《汉书》获罪,险些丧命,从而面对皇室则更为小心翼翼。“班固按照刘氏集团的意志,用神学美化王权,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并将官方钦定的图谶神学贯穿于《汉书》之中……是《汉书》充满中庸、明哲保身及宣扬谶纬迷信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也不能排除他卷入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因素。”从《律历志》序帝王世系,为刘秀政权提供合理的证明,巩固刘室家族的地位可见,《汉书》在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史记》带有更为强烈的政治倾向。“律”为天道流行,万物所顺的自然法则,将其与“历”相合而述,则使“历”也带上了“律”的色彩。在班固看来,五德承袭也是一种“律”,而汉承尧运而存至今,正是历史循环的结果,体现了刘氏集团当政的正统和合理性。
《史记》与《汉书》均为中国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于两书作者创作目的、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在两书的具体呈现上各有各的特色,孰优孰劣,不应轻易地下定论。二者各有所长,综合比较结合阅读,则能对先秦乃至于汉代有一个更为客观、具体的把握,对研究该时期的思想文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汉]班固 著,许嘉璐 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丁慧,《汉书律历志》的研究与评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徐日辉,《<史记>、<汉书>、志序列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白寿彝,《司马迁和班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关键词:史记;汉书;律书;历书;律历志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12-02
《史记》与《汉书》均为我国历史著述的里程碑之作,分别开创了纪传体和断代史的史书编纂体例。而《汉书》作为后起之秀,在撰写过程中对《史记》进行了大量借鉴参考,又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如在目录分类上,将《史记》“八书”化为“十志”,有增有改,如增加了《五行志》、《刑法志》,以及改《平准书》为《食货志》,改《河渠书》为《沟洫志》等等,其中还有合并之流,如将《礼书》、《乐书》合为《礼乐志》。但两书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增删抑或合流,都带有作者的个人色彩和深深的时代烙印,以《律书》、《历书》以及《律历志》为例相比,便可初见端倪。
一、述作有异
《律历志》并非将《律书》、《历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在内容上,二者都说到了音律和历法,然而在其余亦各有所异。首先,在“律”的方面,《史记》首先探讨了“律”和“兵”的关系,认为“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这是《律历志》中所没有的。对于“兵”,司马迁认为“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由此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兵”理解为战争,且可看出司马迁对其的重视程度。然而儒家对战争的态度是支持出发点为仁义的战争,而总的来说,对战争还是持保留态度;道家则更是对战争持有“夫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而《史记》对黄老之学是报以推崇的态度的,于《汉书·司马迁传》中可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评价。但司马迁对于战争的看法,初看却与道家思想相去甚远,而更近于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然而在司马迁看来,道法同源,法本于道。《史记》中记载各家列传,往往将相同思想学派的人进行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孟子荀卿列传》等等,而《老子韩非列传》则将老庄与申不害、韩非合传,其意指耐人寻味。其中在描述申不害、韩非的学术来源时写道:“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乃是汉代对祖述黄帝、老子学派的称谓。这一学派兴起于战国时期而盛行于汉初,学者主要由一批持道家学说并且适应形势积极入世的人组成,属于道家的一个别派。他们所学的理论基础,就是稷下学者慎到等人所学过的‘黄老之术’,亦是申子、韩子皆本的‘黄老’。”然而司马迁对战争的重视并不代表鼓吹战争,他强调战争需要随着“道”的引领而行才能发挥作用:“故坚戈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究其本源,《律书》对“兵”之重视,仍可看作是黄老之学对司马迁造成的影响。
在“历”的方面,《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历书》的内容,并将《律历志(下)》中将历法相关的内容分为《统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六部分,并在《世经》一章中详细列出了从太昊至于光武帝刘秀的变系,并注明了上古时代帝王的“五德之运”,这也是《历书》当中所没有的形式。“《汉书·律历志》是从阴阳五行的角度,以统治者在《白虎通》礼统一的儒家五经异同为准则,为汉德归属的顺理成章而寻找理论依据。”而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有“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记载。
二、次序之别
《律历志》对于《律书》、《历书》的发展,还在于行文次序上的不同。在《史记》中《律书》、《历书》排于《礼书》、《乐书》之后,然而《律历志》则是位于《汉书》“十志”之首。司马迁作史记的目的据其自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然要“究天人之际”,就必然需要研究星宿方位和天文历数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且司马迁曾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而“天人感应”又是董仲舒的代表思想之一。故《律书》、《历书》在《史记》“八书”中处于较前的位置,可见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重视,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史记》“八书”的体例来源于《尚书》“八政”,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但序列上与八政相去甚远,从侧面表现了司马迁的著述思想:“他将《礼》、《乐》排在前,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主张无为而治,用道德礼仪来替代苛法暴政,建立起有序的社会机制,从而达到天下昌盛的太平局面。序《律》《历》为后,旨在批判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基本国策,借《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战争观以警示汉武帝。”。
再看《汉书》,虽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班固并非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内容上补充了大量自身的创新。如在目录的次序上,《律历志》被提为首篇,这体现了班固更为浓厚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的思想。“《史记》八书序《礼》、《乐》为先,《律》、《历》其后,旨在重道德尚礼仪而助流政教,强调人的行为特别是君主的行为对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汉书》十志序《律历志》为先《礼乐志》为后,是屈从胜者为王应天改制,突出‘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着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的唯心主义天命观,为刘秀的图谶神学服务。”
三、时代之异
对于上述《律书》、《历书》与《律历志》之间的差别,除了受到史学家本身的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的综合制约,不同的时代背景也会造就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如白寿彝先生所说:“他们承担的时代任务不同,因而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以司马迁的自述来看,其撰写《史记》除了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更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故对于历史,注重其“变”的原因,从中探求王朝兴盛,个人存亡的道理,相较于班固,官方意识形态的色彩较淡。同时汉初以黄老之学为显学,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习论道于黄子”,一定程度上对《史记》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以及司马迁本人的学术观点也造成了影响。而师从大儒董仲舒又使其不流于无为,方其时诸子仍有争鸣,各家思想杂糅而又不拘于一家,思维相对活跃。且西汉在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之后,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国家政治较为稳定,在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就要追求礼乐文明这样的上层建筑。且武帝好征伐,礼乐对当时的时代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于班固所处的东汉时期,社会思想已经经过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石渠阁会议”、“白虎观会议”的统一行为,趋于正统,光武帝钦定谶纬之学为内学,难免对班固的史学思想造成影响。“班固不是像司马迁那样,去答复历史怎样变化发展,而是去答复如何维持目前的局面。”且班固曾因《汉书》获罪,险些丧命,从而面对皇室则更为小心翼翼。“班固按照刘氏集团的意志,用神学美化王权,宣扬“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并将官方钦定的图谶神学贯穿于《汉书》之中……是《汉书》充满中庸、明哲保身及宣扬谶纬迷信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也不能排除他卷入到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因素。”从《律历志》序帝王世系,为刘秀政权提供合理的证明,巩固刘室家族的地位可见,《汉书》在编纂过程中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比《史记》带有更为强烈的政治倾向。“律”为天道流行,万物所顺的自然法则,将其与“历”相合而述,则使“历”也带上了“律”的色彩。在班固看来,五德承袭也是一种“律”,而汉承尧运而存至今,正是历史循环的结果,体现了刘氏集团当政的正统和合理性。
《史记》与《汉书》均为中国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由于两书作者创作目的、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在两书的具体呈现上各有各的特色,孰优孰劣,不应轻易地下定论。二者各有所长,综合比较结合阅读,则能对先秦乃至于汉代有一个更为客观、具体的把握,对研究该时期的思想文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 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汉]班固 著,许嘉璐 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汉书》,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3]丁慧,《汉书律历志》的研究与评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4]徐日辉,《<史记>、<汉书>、志序列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5]白寿彝,《司马迁和班固》,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