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发改委拟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的新闻引发了国内广泛关注。鉴于目前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对国际油价变化反应总是过于迟钝,发改委正考虑将参考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希望借此扭转成品油定价环节“易涨难跌”这一现象。
在公众眼中,“国际原油基准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增(降)幅超过4%,将考虑提高(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定价机制可谓是吃力不讨好,自2008年12月出台之日起便饱受责难。例如,定价机制问世后不久,就有人质疑发改委未能及时公布这一定价机制的细节,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成品油价格何时涨、何时跌一头雾水,无法做出准确预期。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批评,发改委从善如流,很快于2009年3月公布了定价机制的全部内容,以提高其透明度。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抱怨又产生了。人们发现,尽管定价机制设计的初衷美好,旨在让中国成品油定价的基础更加市场化,但它实际上导致的后果是,国内市场上汽柴油涨价的频率远远高于降价的频率。因此,缩短定价周期的讨论又被摆上了桌面。根据一些专家的解释,缩短调价周期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提高对国际油价反应的灵敏度来增加成品油降价的机会;二是投机者将难于预测油价,从而限制其囤积成品油并进行投机的可能。
上述好处不能说没有,但实际效果恐怕有限。一方面,缩短调价周期其实是把双刃剑,它有加快油价下跌的可能,但与此同时,油价上涨的速度也被大大加快了;另一方面,这并不足以打消投机者的囤积动机。此外,它还将导致一个消极后果——进一步恶化民营油企的生存状况。多年来,民营加油站一直面临油源紧缺的困境,必须仰赖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字号”垄断巨头批发汽柴油,这一流通过程本身就环节多、耗时长,如果调价周期再缩短,势必会给民营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导致其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当调价周期缩短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成品油零售行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边倒”局面:两大石油巨头表示积极支持,而一些民营加油站则纷纷上书表示反对,除非能够得到充足的油源供应保障。
在笔者看来,“易涨难跌”现象的出现,不在于调价周期的长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品油定价机制选择了一个不理想的时点出台。众所周知,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11日达到了147美元的巅峰,此后就开始大幅跳水;而当2008年12月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时,国际油价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以上;加上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显现出复苏迹象,油价开始企稳回升。发改委在2008年12月19日、2009年1月14日两次下调成品油价后,便开始了多轮价格上调。
问题是,时机显然已无法重新选择。要想让成品油价格降下来,让定价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特别是要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自由准入。目前,国内成品油行业从生产到批发环节基本上都处于垄断状态。垄断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它可以随时扼杀竞争:如果中石油、中石化哪天故意压缩批发供应,民营加油站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
在竞争促进降价方面,英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英国政府部门对汽油的零售业务和定价不进行直接干预,进入零售市场的壁垒亦不存在,并明确规定拥有炼油厂的大石油公司不得对成品油场批发环节进行控制,这为其他企业进入成品油零售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英国的加油站可以归属于三大类实体:一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如BP、壳牌等;二是包括一些连锁超市,如乐购、ASDA、SAINSBURYS等;三是其他社会经营者。三者当中,超市附属的加油站占据了市场最大份额,且油价一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在这样的竞争刺激下,其他成品油零售商也被迫采取了低价策略。如果不考虑英国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目的开征的高比例燃油税,英国实际的成品油价格将远远低于很多国家。
显然,英国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降低成品油价格,并非只有把定价机制折腾来折腾去这一条路可走。
在公众眼中,“国际原油基准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增(降)幅超过4%,将考虑提高(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定价机制可谓是吃力不讨好,自2008年12月出台之日起便饱受责难。例如,定价机制问世后不久,就有人质疑发改委未能及时公布这一定价机制的细节,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于成品油价格何时涨、何时跌一头雾水,无法做出准确预期。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批评,发改委从善如流,很快于2009年3月公布了定价机制的全部内容,以提高其透明度。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的抱怨又产生了。人们发现,尽管定价机制设计的初衷美好,旨在让中国成品油定价的基础更加市场化,但它实际上导致的后果是,国内市场上汽柴油涨价的频率远远高于降价的频率。因此,缩短定价周期的讨论又被摆上了桌面。根据一些专家的解释,缩短调价周期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提高对国际油价反应的灵敏度来增加成品油降价的机会;二是投机者将难于预测油价,从而限制其囤积成品油并进行投机的可能。
上述好处不能说没有,但实际效果恐怕有限。一方面,缩短调价周期其实是把双刃剑,它有加快油价下跌的可能,但与此同时,油价上涨的速度也被大大加快了;另一方面,这并不足以打消投机者的囤积动机。此外,它还将导致一个消极后果——进一步恶化民营油企的生存状况。多年来,民营加油站一直面临油源紧缺的困境,必须仰赖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字号”垄断巨头批发汽柴油,这一流通过程本身就环节多、耗时长,如果调价周期再缩短,势必会给民营企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导致其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当调价周期缩短的消息传出后,整个成品油零售行业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两边倒”局面:两大石油巨头表示积极支持,而一些民营加油站则纷纷上书表示反对,除非能够得到充足的油源供应保障。
在笔者看来,“易涨难跌”现象的出现,不在于调价周期的长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品油定价机制选择了一个不理想的时点出台。众所周知,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11日达到了147美元的巅峰,此后就开始大幅跳水;而当2008年12月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时,国际油价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以上;加上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显现出复苏迹象,油价开始企稳回升。发改委在2008年12月19日、2009年1月14日两次下调成品油价后,便开始了多轮价格上调。
问题是,时机显然已无法重新选择。要想让成品油价格降下来,让定价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特别是要鼓励充分的市场竞争和行业自由准入。目前,国内成品油行业从生产到批发环节基本上都处于垄断状态。垄断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它可以随时扼杀竞争:如果中石油、中石化哪天故意压缩批发供应,民营加油站随时可能被淘汰出局。
在竞争促进降价方面,英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英国政府部门对汽油的零售业务和定价不进行直接干预,进入零售市场的壁垒亦不存在,并明确规定拥有炼油厂的大石油公司不得对成品油场批发环节进行控制,这为其他企业进入成品油零售领域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英国的加油站可以归属于三大类实体:一是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如BP、壳牌等;二是包括一些连锁超市,如乐购、ASDA、SAINSBURYS等;三是其他社会经营者。三者当中,超市附属的加油站占据了市场最大份额,且油价一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在这样的竞争刺激下,其他成品油零售商也被迫采取了低价策略。如果不考虑英国政府出于环境保护目的开征的高比例燃油税,英国实际的成品油价格将远远低于很多国家。
显然,英国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中国。降低成品油价格,并非只有把定价机制折腾来折腾去这一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