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盲盒这种自带神秘属性,满足消费者“探索欲”的商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得到了部分年轻消费群体青睐。这种商品也在悄然走进未成年人的生活,一些印有“有惊喜”“限量款”字样的各式文具盲盒、盲袋在中小学生中悄然流行。
《民生周刊》记者走访发现,各种“文具盲盒”种类繁多,不一而足,中性笔、橡皮、修正带、印章会以集合幸运盲盒、盲袋的方式出售,价格比普通文具要高得多,为抽到盲盒中的隐藏款、限定款,个别学生甚至不惜花费上千元。互相攀比、冲动购买、容易上瘾等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担忧。
“就几个月,家里的书柜、抽题都被各种文具装满了。”北京丰台的李女士有些担心地说,自己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班级开始流行文具盲盒、盲袋。她听说有同学为了买中特别款、隐藏款、限量款,连续购买了二十几套盲袋。
“有一段时间,孩子经常向我要零花钱,后来知道是买这种盲盒,那东西一大盒太多了,就被我制止了,我管孩子還是比较严。”北京西城的秦先生说,担心孩子因此成瘾,自己会提前给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
在北京的大小文具用品店,几乎都能找到文具盲盒,它们大多被摆放在显著位置,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人物形象被印在了文具盲盒的包装上,种类繁多,颜色醒目,售价一般在15~50元左右。不仅仅在实体店,在网络上也能买到文具盲盒,输入关键词,数十个品牌,足有上千种产品。有调查显示,拆盲盒带来的惊喜正风靡年轻一代,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
北京房山某文具店负责人表示,文具盲盒一直销量不错,越是新到的产品越受孩子们欢迎,有个别同学甚至每天都会过来转转。网店的销售也很火热,有店家也表示,个别家长为满足孩子需求,甚至一次下单买一整套,价格要几千元。
据了解,盲盒、盲袋中难免有重复的文具,同学们会把不喜欢的笔、尺子、胶带、本子等送给其他同学。起初大家会“互通有无”,还会因拆盲盒、盲袋的那一刻而兴奋不已。不过,更多的同学表示,便利贴、印章、尺子之类的文具,一开始抽到重复产品还会送人,后来,大家都有很多了,送同学都没人要。“没有要的,只能自己留着。但是每次路过文具店还是想买一袋拆开看里面是什么。”在北京丰台一家文具店内,一位小学生这样说。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发现,类似“99%的小朋友都要买”“真相只有一个”“每次打开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广告语十分普遍。事实上,盲盒走红并非偶然,在“万物皆可盲盒”的商业思维催化下,商家通过新的包装形式和宣传手段营销也就不难理解。
不过,有家长认为,一支普通黑色水笔装进盲盒、盲袋价格就能翻一倍,更多孩子买盲盒就是图个开心,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还有家长表示,这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有的孩子一定要买到“隐藏款”“特别款”才肯罢休,消费远超需求,造成浪费。接受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表示担忧。
北京丰台学生家长鲍先生表示,在学校拥有稀有款的同学,就有了优越感,在孩子们中间有话语权,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事实上,孩子想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比成年人更迫切。在学习成绩提升缓慢,尤其是学业压力大的时候,盲盒可以成为友谊的媒介,甚至可以通过交换满足优越感,进而释放压力。
教育心理学专家雷莉认为,文具盲盒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未成年人想融入一个群体,会倾向于模仿群体行为。如果大家都买盲盒,你没有买,那么你在群体中的认同度就会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融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也有文具用品店经营者坦言,由于盲盒包装的特殊性,容易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不对称”,加上盲盒分为普通版和隐藏版,可能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盲盒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惊喜感,使人愉悦,容易让人上瘾。
采访中,有小学教师坦言,文具的真正属性是学习用品,具有实用性功能,但当其成为简单的快乐来源时,已经远离了其作为文具本身的意义。
今年年初,中消协曾发布相关消费提示: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其中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最难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容易对盲盒“上瘾”。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提醒盲盒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因此近年来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极为盛行。由于消费者购买时无法直观地辨别盲盒内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应看包装、留凭证,避免买到不合格的产品。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文具盲盒消费呢?雷莉表示,在盲盒消费方面,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这样易引发孩子对抗情绪,进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家长可尝试一些对心理预期管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如果能从预测盲盒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索,那样将取得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手动参与”机会,比如制作一些简易的文具或修复一些旧文具,那将获得更多的快乐。
事实上,不仅是家长,企业也须承担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压实了有关社会主体的保护职责。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企业应从行业自律角度考虑自身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是否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响。
“盲盒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市场主体向市场推广和推行产品及服务时,未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群体。如果文具盲盒主要是向未成年人销售的一种产品,就应该考量会不会让未成年人成瘾。”法律学者胡丽莎坦言。
《民生周刊》记者走访发现,各种“文具盲盒”种类繁多,不一而足,中性笔、橡皮、修正带、印章会以集合幸运盲盒、盲袋的方式出售,价格比普通文具要高得多,为抽到盲盒中的隐藏款、限定款,个别学生甚至不惜花费上千元。互相攀比、冲动购买、容易上瘾等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担忧。
“很受欢迎”
“就几个月,家里的书柜、抽题都被各种文具装满了。”北京丰台的李女士有些担心地说,自己的孩子在读小学四年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班级开始流行文具盲盒、盲袋。她听说有同学为了买中特别款、隐藏款、限量款,连续购买了二十几套盲袋。
“有一段时间,孩子经常向我要零花钱,后来知道是买这种盲盒,那东西一大盒太多了,就被我制止了,我管孩子還是比较严。”北京西城的秦先生说,担心孩子因此成瘾,自己会提前给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
在北京的大小文具用品店,几乎都能找到文具盲盒,它们大多被摆放在显著位置,一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人物形象被印在了文具盲盒的包装上,种类繁多,颜色醒目,售价一般在15~50元左右。不仅仅在实体店,在网络上也能买到文具盲盒,输入关键词,数十个品牌,足有上千种产品。有调查显示,拆盲盒带来的惊喜正风靡年轻一代,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
北京房山某文具店负责人表示,文具盲盒一直销量不错,越是新到的产品越受孩子们欢迎,有个别同学甚至每天都会过来转转。网店的销售也很火热,有店家也表示,个别家长为满足孩子需求,甚至一次下单买一整套,价格要几千元。
据了解,盲盒、盲袋中难免有重复的文具,同学们会把不喜欢的笔、尺子、胶带、本子等送给其他同学。起初大家会“互通有无”,还会因拆盲盒、盲袋的那一刻而兴奋不已。不过,更多的同学表示,便利贴、印章、尺子之类的文具,一开始抽到重复产品还会送人,后来,大家都有很多了,送同学都没人要。“没有要的,只能自己留着。但是每次路过文具店还是想买一袋拆开看里面是什么。”在北京丰台一家文具店内,一位小学生这样说。
当心上瘾
《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中发现,类似“99%的小朋友都要买”“真相只有一个”“每次打开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广告语十分普遍。事实上,盲盒走红并非偶然,在“万物皆可盲盒”的商业思维催化下,商家通过新的包装形式和宣传手段营销也就不难理解。
不过,有家长认为,一支普通黑色水笔装进盲盒、盲袋价格就能翻一倍,更多孩子买盲盒就是图个开心,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还有家长表示,这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有的孩子一定要买到“隐藏款”“特别款”才肯罢休,消费远超需求,造成浪费。接受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表示担忧。
北京丰台学生家长鲍先生表示,在学校拥有稀有款的同学,就有了优越感,在孩子们中间有话语权,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事实上,孩子想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比成年人更迫切。在学习成绩提升缓慢,尤其是学业压力大的时候,盲盒可以成为友谊的媒介,甚至可以通过交换满足优越感,进而释放压力。
教育心理学专家雷莉认为,文具盲盒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未成年人想融入一个群体,会倾向于模仿群体行为。如果大家都买盲盒,你没有买,那么你在群体中的认同度就会降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和融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也有文具用品店经营者坦言,由于盲盒包装的特殊性,容易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不对称”,加上盲盒分为普通版和隐藏版,可能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盲盒的不确定性会给人带来惊喜感,使人愉悦,容易让人上瘾。
采访中,有小学教师坦言,文具的真正属性是学习用品,具有实用性功能,但当其成为简单的快乐来源时,已经远离了其作为文具本身的意义。
科学引导
今年年初,中消协曾发布相关消费提示: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其中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最难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容易对盲盒“上瘾”。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提醒盲盒可满足儿童的好奇心理,因此近年来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极为盛行。由于消费者购买时无法直观地辨别盲盒内产品质量,因此,消费者应看包装、留凭证,避免买到不合格的产品。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文具盲盒消费呢?雷莉表示,在盲盒消费方面,家长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这样易引发孩子对抗情绪,进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家长可尝试一些对心理预期管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引导,如果能从预测盲盒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索,那样将取得不错的效果。不仅如此,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手动参与”机会,比如制作一些简易的文具或修复一些旧文具,那将获得更多的快乐。
事实上,不仅是家长,企业也须承担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进一步压实了有关社会主体的保护职责。有法律界人士指出,企业应从行业自律角度考虑自身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是否对未成年人造成不利影响。
“盲盒出现问题的,主要是市场主体向市场推广和推行产品及服务时,未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群体。如果文具盲盒主要是向未成年人销售的一种产品,就应该考量会不会让未成年人成瘾。”法律学者胡丽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