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用发展的思想、用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承担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一个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學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提高学生驾驭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在教学中,要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这个工具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课改内容。下面就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新课改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变化
1、使学生更加好学、乐学。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学生素质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已经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已经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所提高、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在创新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能够合作。
2、学科地位有所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不再是学生眼中的“副课”。它的设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要掌握好计算机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讲,他必须在这门学科中拿到一定的学分才算是合格的中学生,否则他就不合格,就不能毕业。这个规定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说,这次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教学内容的变化。在新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结构都采用了“模块”化的形式。信息技术学科共有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学生必须修满4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选修课程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课程数量上以及内容上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4、教学方法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呆板,无趣。例如,我们在教授“图像处理软件”单元时,在软件中已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各种绘画技巧和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教学后期,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找到两者的异同点,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认为只有清楚在新课改后发生的一些变化才能真正把握好课程的本质,上好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同程度的阻力。同样,新课改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推行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选择
1、合理安排课程,因材施教。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使每个人每堂课都有收获,使每个人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潜力尽最大限度的挖掘。
2、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3、注重教学方法选择,培养创新意识。常言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 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 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三、结束语。自从新课程改革推广以来,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能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去完善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为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一个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學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提高学生驾驭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因此,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在教学中,要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这个工具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新课改内容。下面就谈谈自己在信息技术新课改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课改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变化
1、使学生更加好学、乐学。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学生素质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已经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已经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所提高、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在创新中有所收获、在学习中能够合作。
2、学科地位有所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不再是学生眼中的“副课”。它的设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要掌握好计算机这种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一个高中生来讲,他必须在这门学科中拿到一定的学分才算是合格的中学生,否则他就不合格,就不能毕业。这个规定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所以说,这次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教学内容的变化。在新课程中,所有学科的课程结构都采用了“模块”化的形式。信息技术学科共有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学生必须修满4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选修课程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在课程数量上以及内容上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提供了方便,形成有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4、教学方法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呆板,无趣。例如,我们在教授“图像处理软件”单元时,在软件中已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各种绘画技巧和软件的使用,因此,在教学后期,学习图像处理软件时,可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两种软件的对比,找到两者的异同点,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我认为只有清楚在新课改后发生的一些变化才能真正把握好课程的本质,上好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不同程度的阻力。同样,新课改作为新生事物在其推行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选择
1、合理安排课程,因材施教。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抓住中学生喜欢获取新鲜知识的特点,设计的教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造的氛围。例如在讲授word、excel等office软件的基础知识时,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上机操作,让他们进行自我摸索探新,锻炼思维和学习方式。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比例1:1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上机的时间。面对新的事物,学生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无穷无尽的,教师首先要正确的面对这些提问,尽管其中的某些问题会显得幼稚。然后教师应该对提问的学生积极地解疑和引导,努力开拓学生思维,往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使每个人每堂课都有收获,使每个人的学习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潜力尽最大限度的挖掘。
2、鼓励学生思考,拓展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启发他们的辩证创造思维,保持思维的相对性与求真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在实践练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一样的题目,可以提供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发挥,自己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用word设计书目,什么样的页眉页脚,什么样的版式版花,都由学生自己去决定。计算机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当作一种文化的渗透熏陶,让学生产生自觉自主学习的意愿,这样才有可能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习作首先要进行肯定,然后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新的角度思考,拓展创造性的思维,学以致用,学以创新。计算机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生力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
3、注重教学方法选择,培养创新意识。常言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 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 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三、结束语。自从新课程改革推广以来,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一名能与时俱进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去完善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为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