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ang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的原因,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指出实际翻译时,应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对象,灵活运用归化、异化及两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忠实于原习语文化内涵,又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习语 文化内涵 归化 异化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习语是经过人们时代相传而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典故等,集各种修辞手法为一体,蕴涵着浓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英汉习语在体现东西方语言的文化差异上,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汉英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都具有极其丰富的习语。习语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其翻译就显得更加重要,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的语码转换,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恰当的英汉习语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及其差异分析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通过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比较,两种习语在表现文化特色方面通常呈现出3种关系类型:基本对应、半对应和不对应习语。基本对应习语是指英汉习语无论在字面上、内涵上还是形象上都对应,可称为文化重合现象。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To b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To lose one’s face(丢面子)等。在半对应的习语中,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即“意似”但“形不似”。它们只是部分地传达出相应的文化特征。例如: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蠢得像头猪(as stupid as a gooose);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等等。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在英汉语言中属文化空缺现象,如:pull one’s leg(和某人开玩笑);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等。
  (二)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1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习语文化差异
  英汉民族因为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或生活方式的不同,其习语词义所引发的不同含义会反映在文化差异中。例如:(1)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for beast(风起东方,人畜不安);(2)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风起西方,气候最佳)。又如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其中,“东风”即“春风”,约翰·曼斯菲尔德(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的诗句“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风送暖,鸟语啾啾)也是典型例子,这里,“西风”即“春风”。
  2 不同风俗习惯的习语文化差异
  习语还反应出不同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为龙在古代汉民族的心目中是神的化身,是吉祥高贵、真命天子的象征。与龙相关的成语很多,如龙腾虎跃、望子成龙、龙飞凤舞等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的怪兽,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四小龙”被译为Four Tigers in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除此之外,“狗”在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内涵差异也颇具代表性。狗在汉语中是一个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如: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熊样、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爱人及物)等。
  3 不同宗教信仰的习语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对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意识都有很大影响,反映在习语文化中,也有很深刻的体现。中国人信佛教、道教和儒教,直到佛道儒三教合一,中国的佛道儒三教严格说是无神教或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它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没有一个主宰的神。因而汉语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借花献佛”等。而英语国家人民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是有神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所以英语中有很多习语反映上帝的权威和荣耀,例如: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God bless you(愿上帝保佑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What angels’visits(何等令人愉快的拜访)等。
  4 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习语文化差异
  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妙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连当时神话中的神也非常人性化。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人存在的意义,致力于发扬人性,主张人性自由。19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尼采、叔本华为代表的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兴起,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类来说十分重要。叔本华则认为,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比如:self 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的第一法则),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所宣扬的利已主义、个人主义。
  二 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 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1813年,德国语言古典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概括地说,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2 归化翻译策略
  (1)形象替换法。英语词语中有许多鲜明的形象,包括人物与动物。但由于文化差异,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习语,英汉两种文化中,往往使用不同的形象来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中需要采用形象替换,使译文能够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譬如:a: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小事聪明,大事糊涂);b:Among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You can 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翅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类似这些例句的译文通过形象替换,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欣赏习惯。
  (2)意译法。意译是在充分理解原习语含义的基础上,舍弃其中陌生难懂的比喻形象而经常采用的归化译法。意译就是“译意”,就是在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寻求“文化对等”。其特征即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涵并使译文流畅。例如:a: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The two frinends are hand-in-glove with each other.(这两位朋友情同手足)。又如汉语中“不到黄河不死心”译为Refuse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如把“不到黄河”直译为not untile arriving in the Yellow River,英语读者会因不了解背景而难以理解,慎重应用意译法能“传神达意”。
  (3)意译加注释。这是意译法的扩展,在意译尚不能完全达意时,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这时可采用意译加注释的方法。注释使该习语得到诠释。比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It was a Herculean task,but he managed to do it译为“那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但他终于完成了(注:Herculean是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他曾完成12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成功后被封为神)”。
  3 异化翻译策略
  (1)直译法。直译法是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语言风格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直译既能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形象,又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使读者扩展文化视野,获取知识信息和有益的启迪。例如:Lord ,how should God approve that you rob Peter ,and give this robbery to Paul in the name of Christ?“哎呀,上帝怎么能允许你抢劫彼得,又以耶稣基督的名义把抢来的东西给保罗呢!”彼得和保罗都是圣经中的人物,而且文中的上帝和耶稣均带有浓厚的宗教信息,在这样的语境中,只有采用直译法才能保持原文的宗教色彩。
  (2)直译加注法。有时简单的直译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当习语中使用了在译语中本来不存在的词语,或者虽然存在,但联想意义完全不同,如:to have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中有skeleton,这时,使用直译加注法才能解决问题;比如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译成“衣橱藏骷髅,丑事家家有”。类似的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译为“豹子改不了身上的斑纹,这叫做本性难移”。再如:汉语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作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 mind.对中国人而言,诸葛亮是智慧大师,但对英美人来说,他们未必知道,所以译文中以the master mind加注,使读者对其含义一目了然。
  4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结合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其实质在于主张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形式,还是使用目标语的地道表达。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正如卢慧慧等提出的“归异融合,相得益彰”(2008:27)。比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又如杰佛逊的名言:I like the dreams of the future better tha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我不缅怀过去的历史,而致力于未来的梦想”。再如:Don’t try s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译为:“不要着急,最好的事情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是中英民族生活经验与感受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习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把一种文化内涵转移到另一种文化内涵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各有利弊,异化能引进或传播原语民族的语言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归化能弥补异化翻译的缺陷,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对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的选择,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即“翻译中合理的句法异化总是在目的语内部规律制约下进行的”(秦洪武,2000:368-373),异化只是传递文化因素的异化,在语言形式上它还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行文规则。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充分理解习语的字面意思与文化内涵、特有的语义多重性和异域的民族色彩,加强翻译理论的探究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灵活运用归化、异化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展现原作风采,又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表现力,实现既忠实于习语原文的文化内涵,又符合译入语语言文字规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Nida,Engene A.Languae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Venuti,L.The Translator’s l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20.
   [3] Venuti,L.The Translator’s l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Second Ed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266.
   [4] 卢慧慧、张映先:《归化与异化相互融合促进翻译中的文化交流》,《内江科技》,2008年第9期。
   [5] 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作者简介:徐存善,男,1955—,河南社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翻译,工作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形式,其在内容上“作意好奇”,在形式上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这体现在唐人小说诗情画意的特征上,本文即着眼于此进行论述并探讨其成因。  关键词:唐传奇 诗化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宋洪迈说:“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唐人说荟·例言》)他把唐人小说抬到了与诗歌相当的地位,唐人
期刊
摘要金源文宗元好问因金末“崔立碑”一事屡遭后世訾议,而回护者亦不在少数。本文认为,为元氏辨诬者论点失偏,遗山政治有污可为定论。金末士人于本朝政权出现离心倾向,在这种历史语境中,遗山的政治选择理应为后世学者提供一个较以往朝代相对宽松的评价余地。另外,从遗山无意殉国、有意殉道的自觉选择中,我们亦应当从文化的高度给予公正评价。  关键词:元好问 崔立碑 气节 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苏东坡诗词的内容与风格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他在贬谪黄州期间有着与宋代科学家沈括一起收集民间验方、编写《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的特殊经历,使他对于中华的养生理论有了深刻的颖悟,也因此养生诗成了苏东坡诗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苏东坡的养生诗不但记录着他的养生理论,也记录着苏东坡对平凡生活的哲思,具有特殊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东坡 养生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大诗人苏
期刊
摘要拟话本发展到明末清初时达到成熟,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被公认为是拟话本小说创作的巅峰。但就在拟话本不断完善并达到巅峰的同时,其衰落的祸根也已种下。清朝初年,拟话本由于内容空洞、结构僵化、缺乏创新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并很快退出了文学舞台。  关键词:拟话本 巅峰 衰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拟话本是中国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其体裁与话本相似,文章首
期刊
摘要熊琏是清中叶著名女词人,其才学不凡却婚姻不幸,一生郁悒。因此,她的词常流露出惶然无依的身世之感,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怨愤不满,体现出可贵的自我意识。同时,她的目光又能超越个人的困境,破除男女性别的局限,为更多失意才人鸣不平,将女性词的情感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熊琏词 凄惶 怨愤 自我意识 性别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一 凄凉无依的身世之感  熊琏,字商珍
期刊
摘要传统儒学重义轻身,重纲常伦理轻个体生命,对传统士人的思想、行为乃至政治法律制度、民族的文化性格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壬午殉难是明前期士人生命实践的极致的悲剧演绎。被边缘化的庄子人性学思想,对生命自由、自然本性的追求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命观 方孝孺 人性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士人的思想文化史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士
期刊
摘要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人,其诗风雄丽奇恣、独抒性灵,对后世诗歌创作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赵翼诗风 独抒性灵 清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文人。赵翼一生著述宏富,文史兼通:作为诗人,他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诗家”。《瓯北诗集》收录其诗达4883首;作为史学家,他与钱大昕、王鸣盛齐名,所著《廿二
期刊
摘要张大千先生是载誉世界的国画大师,但他却痴迷传统戏剧音乐艺术。由于张大千在国画艺术上取得了震撼世界的骄人成就,其在音乐欣赏、戏剧评论、民族音乐学理论、乐器乐画收藏、传统戏剧脸谱等方面的高深修养被掩盖起来了,除其少数学者、朋辈对先生在与川剧、京剧界大师的交往中产生的名人逸闻有见诸报端外,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广博修养鲜为人知。本文从其家族生活背景的文化传统因素方面略做分析,以图加深我们对这一文化
期刊
摘要中医古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对古医籍命名方式的探析,不仅可以体现中医学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化 古医籍书名 命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书名是书籍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概括,其语言受到时代、社会、文化、学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医古籍书名的特点尤为鲜明,用语多哲理之词,虽文采飞扬,寓
期刊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指导,尝试对唐诗《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文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和对比,重点比较“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方面的异同。对比表明,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所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可以和语言的三大系统即逻辑、语法和修辞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可以分析研究语言也可以分析比较语篇,还可以帮助译者把握理解原文,有利于翻译批评家们把宏观的翻译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使翻译译文评判客观化、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