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出去”战略思想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于90年代后期,并在2000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以国家战略形式正式提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2010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通过合资、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利用国外各种资源优势增加生产效益,逐步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走出去”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而且还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如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走出去”战略的这一内容实际上是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的反映,它既可以缓解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突破需求限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也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以上内容实际上讲的是实体经济的“走出去”,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国外可谓是硕果累累,在为企业本身创造收入的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外汇储备。截至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史无前例的28473億美元。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带来两方面的压力:对内通胀压力和对外人民币升值压力。如何有效利用外汇并使其保值升值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与实体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相比,金融业走出去明显滞后。
2010年财富管理行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及表现
主权财富基金:境外投资扭亏为盈
2007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在中投公司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中,用于境外投资的部分略高于50%,其余部分则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投资境内金融机构。这两类投资业务彼此完全独立。
在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投公司很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这既有全球经济较差的外部因素,也不乏中投公司不熟悉海外投资规则的内部因素。但作为一只规模庞大的长期投资基金,其初期的局部浮亏还是可以理解的。
2010年7月29日,中投公司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二份年报。2009年全球新增投资总额580亿美元,2009年境外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11.7%。境外投资回报与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的收益率合并后,中投公司为股东实现了12.9%的总资本回报率。与2008年相比,2009年年报的最大亮点是境外投资扭亏为盈(2008年境外投资收益率为-2.1%)。
从区域上看,北美地区是其投资重点,投资比例约占全球投资的43.9%,其次是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占比约为28.4%)及欧洲(占比约为20.5%)。从投资策略上看,总体风格相对谨慎,2009年全球资产分布表显示,公司的股权投资占比是36%,固定收益类占比是26%,现金和现金产品占比是32%。从投资方向上看,其主要投资品种是公开市场股票和债券,其中,摩根士丹利和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泰克柯占其美国股市投资总额约55%。
总体来看,尽管出现波折,但中投公司还是很好地把握了其成立宗旨——实现国家外汇资金的多元化投资,获取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投资回报。在其今后的投资过程中,有两点不容忽视。第一,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其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大部分投资是通过外部管理人进行间接投资,自营比例较低。第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以后,若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大大抵消部分盈利。
QDII:翻身之年
相比于中投公司国家主权性质,QDII与普通投资者更为贴近。QDII可以作为普通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获取境外经济复苏所带来资本增值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经历前两年的低迷甚至严重亏损后,2010年的QDII类产品得益于境外资本市场的强劲上扬而迎来一场翻身之战。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2010年快速复苏,为全球所瞩目。然而,中国的A股市场却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最差。上证综指2010年全年共计下跌了469.06点,跌幅为14.31%,深证成指共计下跌1241.42点,跌幅为9.06%,可谓几乎“熊冠全球”(见表1)。
境外股指的强势为QDII打赢翻身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据金融产品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33款中资银行系QDII类产品中,有17款产品浮盈(单位净值等于或超过1)。其中,单位净值最高者为交银环球精选基金(1.594),剩余产品的浮亏比例绝大多数控制在10%以内。2010年QDII取得的成绩让投资者认识到其分散风险与资产配置功能,前期的暴亏既有基金经理个人理财水平问题,也有外部市场自身表现因素。
结构类理财产品:挂钩黄金居多
结构类产品是为满足投资者特别需求、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工程技术设计的一类金融产品,其收益与一种或几种市场标的挂钩,如股票、基金、指数、商品期货、外汇、利率等。结构类产品多数由外资银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将募集资金通过该行的海外联行购买标的资产,于到期日按照既定的结构化支付条款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2010年,先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上局部因素(如朝鲜半岛冲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扶摇直上。其中,国际金价在避险需求及买方市场的推动下涨幅靠前。伦敦黄金现货价格在2010年期间攀升313美元,涨幅达28.66%。受此影响,黄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也备受推崇。据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0年全年,商业银行共发售挂钩单一黄金价格的结构类理财产品19款。其中,看涨型产品15款,区间型、看跌型产品各2款。从产品支付条款设计来看,各商业银行心照不宣地选择在保本或保证最低收益(一般低于1%)的基础上支付投资者一定的标的资产波动带来的溢价收益。保本条款的设计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了标的资产过分波动带来的投资本金的损失,但投资收益上限的设置亦违背了结构类产品“在规避高风险基础上搏取高收益”的设计初衷。从一年期投资期限的12款产品来看,仅2款产品的最高收益率超过10%,其余10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均在6%或更低(这当中不乏委托币种为澳元这种高息货币的产品),与同期限同币种的普通类产品收益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可言。
在中国,海外金融投资的渠道比较有限。境内居民直接投资海外股票、债券、商品、基金等仍受诸多限制。结构性投资为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有效渠道。很明显,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在设计结构类产品时有所顾忌,设计风格更趋向于保守。今后,商业银行在维护投资者利益(如设置保本条款)的同时,可细化多个风险溢价区间,凸显出结构类产品自身魅力。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选择结构类产品时,先要对标的资产的走势有一定的预期,然后仔细阅读支付条款并与自己的预期对照,须知“标的资产走势与支付条款吻合度越高,收益率越高”。
外币理财产品:中行一枝独秀
相对于结构类产品挂钩境外风险资产不同,此类产品更多地挂钩境外固定收益类资产,与之相对应的是产品收益相对固定。目前,此类产品中最为成熟且最为系统的是中国银行的“汇聚宝”类产品。
中国银行每周发售一定数量的“汇聚宝”类理财产品,设计风格较为相似。产品募集资金纳入该行资金池进行统一运作管理,投资于公开评级在投资级以上的债券、票据、拆借等国内外金融市场工具。以2010年最后一周为例,12月30日,中国银行发售10款“汇聚宝”产品。这10款产品有如下特点:第一,委托币种多样化,有美元、港币、英镑、欧元、澳元;第二,设置保本条款,到期本金安全;第三,投资期限分3个月和6个月,在同币种前提下,期限越长,收益越高;第四,认购起点金额呈阶梯型,以美元为例,起点金额分7500美元与30000美元两种,对应的收益率也有差别。
中国银行每周发行的“汇聚宝”类產品币种、期限、起始金额灵活多样,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在购买该类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国际固定收益类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及汇率风险。
对于未来财富管理业“走出去”的五点建议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实体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人民币走出去最实际的措施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自《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签署以来,香港的人民币交易量激增。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由于企业客户收到与贸易相关的人民币款额不断上升,截至2010年11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增加至2796亿元。2011年1月13日,央行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此举将导致一些大陆企业将其资金投入香港市场,推动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进一步扩大。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部分,政府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已经给相关企业相当大的自由度。中国银行美国分行允许美国公司和个人通过在该行的账户买卖人民币。此举在拓展人民币海外业务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我国周边地区人民币实际流通量较大。未来,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基础上,可商讨在上述国家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承诺对这些国家可以按照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把人民币资产最终兑换成美元或欧元,使人民币在小范围内具备储备货币功能。
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全面规范海外投资行为的法律。立法滞后造成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等体制性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对海外投资进行统筹规划,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有序推进。应尽快制订相关法律,将现有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体系、监管和调控体系、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市场服务体系。对中国海外投资方向、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地域分布、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指导,同时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经营秩序的监管,避免恶性竞争。
有条件地区探索直接对外投资
在这方面,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温州经济基础雄厚,资本实力强大,且具有较强的纪律性,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的民间流动资本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第二,温州具有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第三,温州具有改革创新的传统优势,同时有 “海外温商”、“境外商品城”、“境外经贸合作区”等资源优势。
2011年伊始,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印发《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简称《方案》),该《方案》实际由温州市政府牵头,结合自身优势,为实力雄厚的温州资本探索建立境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及具体方案。
《方案》限定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个人单次境外投资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年度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多个投资者共同实施一项境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总额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对于投资领域,《方案》对投资境外实体产业开了绿灯,但仍严禁涉足股市和房地产。
近年来,温州资本背上了炒煤、炒房、炒大蒜等骂名,《方案》的出台表明政府已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为实力雄厚但又苦于没有投资渠道的温州资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这些资本走出去之后,在境外能否真正投资于实体经济有待于观察,若在利益驱动下进入境外股市、楼市并“兴风作浪”,其面临的政策风险将远大于国内。
鼓励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
相比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扩张的步伐明显更大。近年来工行先后收购了印尼和泰国的多家小型零售银行。2011年1月17日,工行在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的五家分行同时开业。2011年1月23日,工行宣布将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股权收购。
与国外同行业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明显偏低的,海外业务的收入占比不高。商业银行“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先头兵”的意义。中资银行通过在境外新设网点和开展跨国并购业务不仅能够增强海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银企战略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为其他金融业在海外市场运作提供平台。除此之外,中资商业银行应在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当地市场,熟悉国际规则、业务运作和市场走势。避免商业银行境外网点“只开张不营业”的尴尬局面。
鼓励中资银行开展创新业务
目前,中资银行主打普通类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结构类产品的设计上更多是模仿外资银行,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方面源于政策面的压力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经验的欠缺。中资银行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开展业务创新。设计出多品种、多层次产品供市场选择,在吸纳客户的同时也优化自身的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
“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通过合资、合作、控股等形式“走出去”,利用国外各种资源优势增加生产效益,逐步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第二,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走出去”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而且还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如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等。“走出去”战略的这一内容实际上是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向国外转移的反映,它既可以缓解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突破需求限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也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以上内容实际上讲的是实体经济的“走出去”,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国外可谓是硕果累累,在为企业本身创造收入的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外汇储备。截至201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史无前例的28473億美元。如此规模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带来两方面的压力:对内通胀压力和对外人民币升值压力。如何有效利用外汇并使其保值升值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与实体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相比,金融业走出去明显滞后。
2010年财富管理行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及表现
主权财富基金:境外投资扭亏为盈
2007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在中投公司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中,用于境外投资的部分略高于50%,其余部分则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投资境内金融机构。这两类投资业务彼此完全独立。
在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投公司很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这既有全球经济较差的外部因素,也不乏中投公司不熟悉海外投资规则的内部因素。但作为一只规模庞大的长期投资基金,其初期的局部浮亏还是可以理解的。
2010年7月29日,中投公司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二份年报。2009年全球新增投资总额580亿美元,2009年境外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11.7%。境外投资回报与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的收益率合并后,中投公司为股东实现了12.9%的总资本回报率。与2008年相比,2009年年报的最大亮点是境外投资扭亏为盈(2008年境外投资收益率为-2.1%)。
从区域上看,北美地区是其投资重点,投资比例约占全球投资的43.9%,其次是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占比约为28.4%)及欧洲(占比约为20.5%)。从投资策略上看,总体风格相对谨慎,2009年全球资产分布表显示,公司的股权投资占比是36%,固定收益类占比是26%,现金和现金产品占比是32%。从投资方向上看,其主要投资品种是公开市场股票和债券,其中,摩根士丹利和加拿大最大的矿业公司泰克柯占其美国股市投资总额约55%。
总体来看,尽管出现波折,但中投公司还是很好地把握了其成立宗旨——实现国家外汇资金的多元化投资,获取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投资回报。在其今后的投资过程中,有两点不容忽视。第一,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其海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大部分投资是通过外部管理人进行间接投资,自营比例较低。第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以后,若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大大抵消部分盈利。
QDII:翻身之年
相比于中投公司国家主权性质,QDII与普通投资者更为贴近。QDII可以作为普通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获取境外经济复苏所带来资本增值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经历前两年的低迷甚至严重亏损后,2010年的QDII类产品得益于境外资本市场的强劲上扬而迎来一场翻身之战。
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在2010年快速复苏,为全球所瞩目。然而,中国的A股市场却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最差。上证综指2010年全年共计下跌了469.06点,跌幅为14.31%,深证成指共计下跌1241.42点,跌幅为9.06%,可谓几乎“熊冠全球”(见表1)。
境外股指的强势为QDII打赢翻身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据金融产品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33款中资银行系QDII类产品中,有17款产品浮盈(单位净值等于或超过1)。其中,单位净值最高者为交银环球精选基金(1.594),剩余产品的浮亏比例绝大多数控制在10%以内。2010年QDII取得的成绩让投资者认识到其分散风险与资产配置功能,前期的暴亏既有基金经理个人理财水平问题,也有外部市场自身表现因素。
结构类理财产品:挂钩黄金居多
结构类产品是为满足投资者特别需求、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工程技术设计的一类金融产品,其收益与一种或几种市场标的挂钩,如股票、基金、指数、商品期货、外汇、利率等。结构类产品多数由外资银行(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将募集资金通过该行的海外联行购买标的资产,于到期日按照既定的结构化支付条款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2010年,先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有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上局部因素(如朝鲜半岛冲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扶摇直上。其中,国际金价在避险需求及买方市场的推动下涨幅靠前。伦敦黄金现货价格在2010年期间攀升313美元,涨幅达28.66%。受此影响,黄金类银行理财产品也备受推崇。据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0年全年,商业银行共发售挂钩单一黄金价格的结构类理财产品19款。其中,看涨型产品15款,区间型、看跌型产品各2款。从产品支付条款设计来看,各商业银行心照不宣地选择在保本或保证最低收益(一般低于1%)的基础上支付投资者一定的标的资产波动带来的溢价收益。保本条款的设计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避免了标的资产过分波动带来的投资本金的损失,但投资收益上限的设置亦违背了结构类产品“在规避高风险基础上搏取高收益”的设计初衷。从一年期投资期限的12款产品来看,仅2款产品的最高收益率超过10%,其余10款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均在6%或更低(这当中不乏委托币种为澳元这种高息货币的产品),与同期限同币种的普通类产品收益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可言。
在中国,海外金融投资的渠道比较有限。境内居民直接投资海外股票、债券、商品、基金等仍受诸多限制。结构性投资为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有效渠道。很明显,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在设计结构类产品时有所顾忌,设计风格更趋向于保守。今后,商业银行在维护投资者利益(如设置保本条款)的同时,可细化多个风险溢价区间,凸显出结构类产品自身魅力。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选择结构类产品时,先要对标的资产的走势有一定的预期,然后仔细阅读支付条款并与自己的预期对照,须知“标的资产走势与支付条款吻合度越高,收益率越高”。
外币理财产品:中行一枝独秀
相对于结构类产品挂钩境外风险资产不同,此类产品更多地挂钩境外固定收益类资产,与之相对应的是产品收益相对固定。目前,此类产品中最为成熟且最为系统的是中国银行的“汇聚宝”类产品。
中国银行每周发售一定数量的“汇聚宝”类理财产品,设计风格较为相似。产品募集资金纳入该行资金池进行统一运作管理,投资于公开评级在投资级以上的债券、票据、拆借等国内外金融市场工具。以2010年最后一周为例,12月30日,中国银行发售10款“汇聚宝”产品。这10款产品有如下特点:第一,委托币种多样化,有美元、港币、英镑、欧元、澳元;第二,设置保本条款,到期本金安全;第三,投资期限分3个月和6个月,在同币种前提下,期限越长,收益越高;第四,认购起点金额呈阶梯型,以美元为例,起点金额分7500美元与30000美元两种,对应的收益率也有差别。
中国银行每周发行的“汇聚宝”类產品币种、期限、起始金额灵活多样,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在购买该类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国际固定收益类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及汇率风险。
对于未来财富管理业“走出去”的五点建议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实体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人民币走出去最实际的措施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自《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签署以来,香港的人民币交易量激增。据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由于企业客户收到与贸易相关的人民币款额不断上升,截至2010年11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增加至2796亿元。2011年1月13日,央行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允许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资金通过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或取得企业或项目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等权益的行为。此举将导致一些大陆企业将其资金投入香港市场,推动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进一步扩大。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部分,政府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已经给相关企业相当大的自由度。中国银行美国分行允许美国公司和个人通过在该行的账户买卖人民币。此举在拓展人民币海外业务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我国周边地区人民币实际流通量较大。未来,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基础上,可商讨在上述国家进行人民币直接投资,承诺对这些国家可以按照银行间外汇市场汇率把人民币资产最终兑换成美元或欧元,使人民币在小范围内具备储备货币功能。
完善我国海外投资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全面规范海外投资行为的法律。立法滞后造成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监管不力等体制性问题,这不利于我国对海外投资进行统筹规划,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有序推进。应尽快制订相关法律,将现有的海外投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体系、监管和调控体系、金融支持体系以及市场服务体系。对中国海外投资方向、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地域分布、产业布局、金融支持等进行法律上的规范和指导,同时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经营秩序的监管,避免恶性竞争。
有条件地区探索直接对外投资
在这方面,温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温州经济基础雄厚,资本实力强大,且具有较强的纪律性,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温州的民间流动资本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第二,温州具有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第三,温州具有改革创新的传统优势,同时有 “海外温商”、“境外商品城”、“境外经贸合作区”等资源优势。
2011年伊始,温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印发《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简称《方案》),该《方案》实际由温州市政府牵头,结合自身优势,为实力雄厚的温州资本探索建立境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及具体方案。
《方案》限定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规模:个人单次境外投资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年度总额不超过2亿美元。多个投资者共同实施一项境外直接投资的,投资总额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对于投资领域,《方案》对投资境外实体产业开了绿灯,但仍严禁涉足股市和房地产。
近年来,温州资本背上了炒煤、炒房、炒大蒜等骂名,《方案》的出台表明政府已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为实力雄厚但又苦于没有投资渠道的温州资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但这些资本走出去之后,在境外能否真正投资于实体经济有待于观察,若在利益驱动下进入境外股市、楼市并“兴风作浪”,其面临的政策风险将远大于国内。
鼓励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
相比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扩张的步伐明显更大。近年来工行先后收购了印尼和泰国的多家小型零售银行。2011年1月17日,工行在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的五家分行同时开业。2011年1月23日,工行宣布将收购美国东亚银行80%的股权。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美国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股权收购。
与国外同行业比,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明显偏低的,海外业务的收入占比不高。商业银行“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具有“先头兵”的意义。中资银行通过在境外新设网点和开展跨国并购业务不仅能够增强海外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银企战略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为其他金融业在海外市场运作提供平台。除此之外,中资商业银行应在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当地市场,熟悉国际规则、业务运作和市场走势。避免商业银行境外网点“只开张不营业”的尴尬局面。
鼓励中资银行开展创新业务
目前,中资银行主打普通类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结构类产品的设计上更多是模仿外资银行,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方面源于政策面的压力和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经验的欠缺。中资银行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开展业务创新。设计出多品种、多层次产品供市场选择,在吸纳客户的同时也优化自身的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产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