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歌剧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mbour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等,是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式,对比分析威尔第的《茶花女》与施光南的《伤逝》,旨在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歌剧,并得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歌剧等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女性主义;歌剧;伤逝;茶花女
  [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89-03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歌剧作品带给世人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当代精神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女性角色特别是女主角,通常承担着抒发歌剧中心思想的重担,例如威尔第的《阿依达》、普契尼的《托斯卡》等。从古至今,女性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妇女解放以来,女性现在已经“可以撑起半边天”,而在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近年来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这一变化也深切地体现在了歌剧中。
  一、作品《伤逝》与女性主义
  1中国新歌剧的女性形象发展
  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新歌剧,脱胎于中国传统戏剧,而又有别于西方歌剧。新歌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1957年-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一文中,作者对这三个阶段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概括。
  压抑的女性形象(1920年-1957年):女性社会地位较低,音乐塑造比较凄苦、压抑。代表作《扬子江风暴》《白毛女》。
  英雄式的女性形象(1957年-1966年):红色时代女性英雄,像男人一样参与革命,音乐形象坚强勇敢。代表作《洪湖赤卫队》《江姐》。
  逐渐人性化的女性形象(1976年后):女性已经褪去政治化、模式化的色彩,音乐形象处理更加丰富。代表作《原野》《伤逝》。
  1981年首演的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先生的一篇爱情短篇小说,运用春、夏、秋、冬、插部双人舞、“再现春”的场序结构表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借鉴了西方正歌剧所推崇的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法,并吸收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歌剧的特征,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民谣色彩。
  子君这一女主人公形象,是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在以男主人公自述口吻的原著中,子君是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新女性,婚后却逐渐泯为普通妇人。在歌剧中,由于剧情需要,歌剧唱段的描绘与女性视角的切入,子君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性。
  2歌剧《伤逝》中的女性主义
  五四运动期间,新青年们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要求进步,追求自由,向往着没有礼教束缚、人人平等的社会。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反对包办婚姻、缠足等陋习,兴女学,要求男女平等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大计,是由新中国法律规定下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思想观念改革。
  《伤逝》中的子君,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子君出生于传统的封建家庭,但成长过程中又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子君的人生经历决定她骨子里仍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美德的妇女,她勤俭节约,单纯善良,受到进步思想的号召,也勇于改变自己。于是这样的她视“单纯的爱”为婚姻的全部,将“自由的婚姻”看作人生的最终理想。
  因此在面对新青年涓生的爱情时,单纯的子君便义无反顾地摈弃了传统价值观,无视他人的目光,勇敢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然而涓生并没有看清楚这一点,他所以为的子君,和他一样向往着“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因此在他看来,婚后的子君“变”得越来越“懦弱”,“变”得在意“油鸡”比别人家的瘦小,“变”得只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歌剧中,用来表达人物情感的詠叹调,集中表现了子君在这一段恋情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转变。
  “夏”场中,子君与反对两人恋情的叔父争吵之后,在紫藤花下倾诉《一抹夕阳》。前奏中波浪形旋律铺垫出情感基调,描绘出“一抹夕阳映照窗棂,串串藤花送来芳馨”的画面,同时也表现了子君的“思绪纷纷”——作为一名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在面对亲人的质疑的时候,还是有过犹豫的。然而“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在思考过后,音乐情绪激动,旋律起伏增大,子君仿佛已经看到了自由的美好的未来,于是她义无反顾地决定要“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求自由的爱情”。音乐推向高潮,子君沉迷在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中,涓生对于子君,就是“明亮的星”一样的存在。接着音乐再现部,子君感到自己的心不再“思绪纷纷”,而是变得“难以平静”,但音乐旋律的回归,使得歌曲中的怅然感仍挥散不去,似乎暗示着美好的未来如紫藤花般美丽但也脆弱易逝。歌剧中,“紫藤花”的影子无处不在,这一“紫藤花”音乐主题变化贯穿了整个歌剧,而紫藤花的花语就是“沉迷的爱”。
  二、作品《茶花女》与女性主义
  1西方歌剧中的女性形象
  西方歌剧历史较早,其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也非常复杂多样。
  18世纪之前,西方世界的艺术作品,例如莫里哀的戏剧,布瓦洛斯的讽刺诗,已经有了女性主义的萌芽。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要求自由、平等、博爱,而女性意识也逐渐觉醒,受大革命影响颇深的贝多芬,还因此创作了歌剧《菲岱里奥》——在这部歌剧中,女主人公菲岱里奥为救出丈夫女扮男装潜入监牢,最终圆满结局。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从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到拿破仑复辟称帝,到1830年七月革命,大革命就已经经历了数次的政变。从反映七月革命的名画《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中可以看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一个象征自由女神形象的女性,她高擎三色旗,领导着革命者奋勇前进。小仲马所著《茶花女》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但不同于父亲大仲马注重历史与政治的文学作品,小仲马的作品带有现实主义色彩,《茶花女》是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部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后来小仲马将《茶花女》改编成了话剧,在话剧中更突出了爱情的伟大,女主人公的形象更为纯洁善良。   威尔第1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三幕歌剧《茶花女》作于1853年。在这部歌剧中,反映了夫权社会下女性受到压迫和欺凌的现实,正是由于女性意识的觉醒才造成了悲剧的产生。威尔第在面对将《茶花女》转换成歌剧的时候,坚持以音乐为中心,利用了歌剧中的咏叹调、咏叙调、重唱、独唱等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刻画了女主角维奥莉塔从妓女的形象,一步步为爱转变成纯洁忠贞的形象。
  2歌剧《茶花女》中的女性主义
  在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贵族们过着奢华放纵的生活,女主人公是上流社会的一名高级妓女,因她习惯以茶花作为装饰所以被称作“茶花女”。在遇到男主人公阿弗列德之后,她决定放弃奢侈的富足生活,不顾身份的悬殊和世俗的眼光,与恋人归隐田园。然而美好的爱情最终败给了父亲的阻碍。
  歌剧第一幕中,描绘了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在维奥莉塔的家中,正举办着以庆祝她身体康复为名的宴会,在宴会中,维奥莉塔认识了阿弗列德,著名唱段《饮酒歌》就出自这里。男女主人公在这里互相试探,表达爱慕之情。当宴会结束后,维奥莉塔却独自唱起了《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
  这首咏叹调与宣叙调相结合的咏叙调篇幅长大,戏剧张力十足,表现了维奥莉塔在遇到所爱之人时,所经历的不安挣扎—心动渴望—沉醉美梦—清醒现实—逃避寻乐的心理过程。
  欢乐的场面音乐过去后,维奥莉塔用宣叙调感叹“真奇怪真奇怪”,十六分音符在低音区如回音空荡,似扣门式提出疑问,营造爱情的来临带来不安的情绪。接着在几个连续的模进音级之后,音乐开始进入第二部分,节奏固定下来,似维奥莉塔的心跳声,渴望着爱与被爱,诉说出“我这颗孤独的心灵渴望见到的那个人”。接着音符转变为流动的拱形旋律,维奥莉塔沉浸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中,“整个宇宙都在欢欣向往”。然而人在风尘中,茶花女立刻感到,这美梦“真荒唐真荒唐”,音乐在同音上慌张地反复,“我该怎么办?”。“那就在死亡旋涡中寻欢作乐!”感性与理智的對抗在激动的音乐声中达到高潮。
  总结
  1《茶花女》与《伤逝》中女性主义的对比
  从脚本上来看,两部文学作品非常相似,故事都采用倒叙手法,两对恋人的爱情都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而女主人公为追求爱情而死的结局,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对当时的社会现象都产生了积极意义。另外,鲁迅通过《伤逝》表达了五四运动后对思想解放的反思。小仲马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茶花女》,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私生子这一身份的抗争,同时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下层妇女的同情。
  从音乐上来看,两部歌剧都采用了“主题贯穿”的手法,《伤逝》的“紫藤花主题”与《茶花女》的“爱情主题”“维奥莉塔主题”是整部歌剧的引子与线索。两部歌剧都是以音乐为中心而创作的,都出现了感人至深并被后人传唱的咏叹调,在这些咏叹调中,两位女主人公得以向世人直接明了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然而,两位女主人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的身份,子君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而茶花女是身份低贱的妓女,她们的爱情最终没能修成正果的原因也因此有所不同。子君在面对亲人的阻挠时,并没有退缩,在面对生活的困苦时,也选择与丈夫同舟共济,然而涓生对两人爱情的放弃使得她最终走向了死亡。维奥莉塔也同样不惧世俗的眼光,为爱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但阿弗列德父亲的阻碍却让她止步不前,阿弗列德却误会了维奥莉塔,以为她还是沉迷金钱酒色,身心俱疲的维奥莉塔病情加重。尽管最终两人误会解除,父亲也谅解了她,而茶花女终是香消玉殒。
  2关于当今中国女性主义的思考[BW(D(S,,)][BW)]
  人性总是人类生命中隽永的主题,许多优秀的文学家、作曲家等都站在女性的角度,为女性争取过自由的权力,从小仲马到威尔第,从鲁迅到施光南,中间又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而在这些历史中,西方经历了19世纪工业革命,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而女性主义的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
  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优秀的历史人物,包括本文所谈论的文学家和作曲家,都是男性。并且在先天生理结构上,女性确实不如男性。在两部歌剧中,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阶级、什么时代的女性,都为了爱情可以比男性更加勇敢坚强,然而也都因爱情的折磨和身体的病痛而死。人们同情并赞颂女性,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渐增强。然而女性就只能作为弱势群体,被道德和法律保护,而不是从根本上与男性平等?
  当今社会,我们仍可以看到,女教授为谋取利益宣讲“女德”;美国总统竞选时,公开辱骂女性来博取中下资产阶级的支持;还有电视剧作品中,关于女性的贞洁问题,引起了全民热烈的争论。我想,这也是事物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一环,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总是会引起旧事物的抗争。从古至今,女性地位的上升已经证明了,完全消除性别歧视不是没有可能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生理上的弱势,最终不再会是男女不平等的借口。
  [参 考 文 献]
  [1][ZK(#]刘蓓蓓.歌剧《茶花女》与《伤逝》之比较[J].艺术教育,2016(10).
  [2]王若晨.威尔第歌剧中女性形象浅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3]余慧君.浅析歌剧《伤逝》中子君的音乐形象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程铭莉,赵海月.中国女权主义的国家革命责任及男性特色——兼论中西方女权主义差异[J].广西社会科学,2015(03).
  [5]袁丽.从女性主义解读《茶花女》的悲剧成因——女性意识的觉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6]林婕.歌剧《奥赛罗》中的黛丝德蒙娜和歌剧《伤逝》中的子君女性悲剧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D].厦门大学,2014.
  [7]姚月英.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形象——茶花女[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0).
  [8]徐从英.论中西对话中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婚姻问题——以《傲慢与偏见》与《伤逝》中的女性角色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9]周密.《茶花女》从小说到歌剧——兼论歌剧的音乐戏剧语言[D].上海音乐学院,2012.
  [10][ZK(#]邓雅娟.中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1]袁德渠.理性的关怀——从《伤逝》看鲁迅女性主义思想[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12]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茶花女》女权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13]雷秀莲.女性主义视角下歌剧《伤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D].河南大学,2009.
  [14]郭玉琼.《茶花女》:对一个女性命运的四种书写[J].四川戏剧,2005(03).
  [15]刘显娅,肖文敏.论法国大革命对女权运动的作用与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16]熊琰.1957年-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 王若晨.威尔第歌剧中女性形象浅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6.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繼往开来谱华章
期刊
新疆故事
期刊
[摘要]吴雁泽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男高音歌唱家。1964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留院任教,当年底因工作需要,派赴武汉歌舞剧院工作。1993年2月调回北京。吴雁泽先生在70年代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清江放排》;80年代演唱的《再见吧大别山》《龙舟竞渡》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均受到高度评价。由于方法的纯正、不间断地练习让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音乐欣赏成为美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环节。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提升道德情操素质的关键。本文以《民乐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计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民乐鉴赏;音乐欣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属性是为了将动态的时间艺术呈现出来,同时又作为一种听觉审美艺术存在,对于表演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载体。当今时代,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逐渐结合。而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传承和重要的学科,其中存在的教与学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在研究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和创新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分析,抛弃之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利用其中的优点与创新
期刊
[摘要]音乐,唤起人潜在的经验和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熏陶。音乐教学过程作为音乐教育的奠基石,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融入音乐;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融入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综合层面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音乐感知力;培养策略;儿童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尽相同。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文化的兼容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许多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拉赫玛尼诺夫便是其中之一。作品op34no14原为女高音独唱曲目,因伤感优美的旋律被改编为钢琴独奏版本。拉赫玛尼诺夫忧郁悲伤的怀旧风格在这首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从创作风格、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法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期刊
[摘要]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领域,我校确立了《竖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竖笛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竖笛对于培养学生高尚品质、提高学生读谱视奏能力、辅助学生学唱歌曲、帮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竖笛;培养;能力;欣赏;唱歌;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
期刊
[摘要]本文以吉林市朝鲜族小学舞蹈课后班为例,从学生受舞蹈教育的“美化”——外在的“肢体”美与内在的“心理”美中,教育者应重视学生“全体性”与“全面性”的培养与发展。“全体”指授课对象;“全面”指授课内容。本文从民族特色学校现状问题来反思其美育的培养路径,以期通过此文提供建议。  [关键词]吉林市朝鲜族小学;全体性;全面性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当代筝曲的创作,需要在创新与美之间寻求平衡,需要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语境做到完美的融合。文章以一首当代筝曲佳作《林泉》为例,试图将听觉的美感印象与其背后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思维联结,通过深入而细致地探讨作品音响背后的创作细节与思维理念,以促发对当代筝乐创作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林泉》;当代筝乐创作;美感;现代作曲技法;创作思维理念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